弦乐 编辑

音乐术语

弦乐弦乐

弦乐一般是指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可以合奏的乐器很多,在西洋弦乐方面最常见的是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不过形式也不固定。如今重奏形式更是层出不穷,木管组(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巴松)也经常加上圆号组成五重奏。民族器乐中除了传统常见的重奏形式,古筝,琵琶,二胡等都可与钢琴伴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弦乐

拼音:xián yuè

释义:丝弦乐器

出处:《说文·琴部》

词语解释

编辑

弦乐弦乐

小提琴是最好的独奏项目,若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则为乐器之后。现今一流而为听众熟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有:海飞滋、史坦因、曼纽因、佐克曼等。

在地中海沿岸各国,小提琴是浪漫抒情的象征,乐手在小餐馆桌旁用它来取悦年轻的情侣;同时,它也是跳舞时的良伴,几乎所有传统舞蹈均以小提琴伴奏。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常见吟唱诗人一边歌唱一边拉奏弦乐器。

小提琴是最能表达感情的乐器之一,许多作曲家用它来唤起听众的共鸣。借着不同的演奏方式,小提琴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以弓拉琴弦,可以产生柔和的琴声,营造安静详和的气氛,亦可发出如童声高音般的纯净音色;以弓擦琴弦,可以产生充满怒意的刺耳效果,用来描绘暴风雨过境或暴乱场面。

手指沿琴弦滑动按压,则可以为悲伤的音乐增添令人感到颤抖的效果。以指拨琴弦产生短促明快的声音,则与轻快的气氛相互呼应,常用来描绘舞蹈或雨滴落地时的情景。

近年来,小提琴成为现代流行乐及爵士乐爱用的乐器之一。许多摇滚乐手及流行乐器手已弃用音响合成器,把音乐改编成采用大量小提琴的管弦乐曲,以创造比较柔和的效果。

中提琴

编辑
viola

擦奏弦鸣乐器。外形及构造与小提琴相同,只是形体略大,音域略低。定弦是C、G、d、a,比小提琴低五度。除了高音在高音 谱号记谱外 , 通常是用中音谱号记谱 。大约从1450年开始,中提琴 viola一词一直是意大利语用来指示各种各样用弓子演奏的弦乐器时所用的名称。16世纪时,放在演奏者肩上的乐器viola da braccio( 手臂维奥拉 )和放在演奏者膝盖上或膝盖之间的乐器 viola da gamba( 腿上的维奥拉)有了区别。后来, viola da gamba 只用来指低音维奥尔琴。viola da braccio指今中提琴(viola)。音色比小提琴更厚实、温暖而丰满。18世纪中叶,中提琴只在乐队中使用。18世纪末,随着弦乐四重奏的发展,在室内乐中也日益重要。为独奏中提琴创作的或独奏中提琴是重要声部的作品有:J.斯塔米茨的《 D 调中提琴与乐中提琴队协奏曲》、W.A.莫扎特的《小提琴、中提琴与乐队交响协奏曲》、H.柏辽兹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B.巴托克的《中提琴协奏曲》等。P.欣德米特本人也写了4首中提琴协奏曲。

大提琴

编辑

基本介绍

violoncello,cello

(chĕl'ō)

弦乐

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在管弦乐曲中大提琴声部经常演奏旋律性很强的乐句,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它也是非常为人们所喜爱的独奏乐器。

结构组成

类似小提琴,但琴身大很多,标准高约48英寸,琴弓稍粗且短,定弦比中提琴低八度。

使用材质:

琴身: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的音色最佳;

琴弦:金属丝;

琴弓:马尾。

发展历史

大提琴是由古代欧洲的膝琴(Viola de gamba)演变而来的,自16世纪以来即流行于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乐器的大小一直未能固定下来,经过许多年的实践与改革才算告一段落。

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其它弦乐器家族成员一样,都有四根弦,音域约为四个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乐谱通常用低音谱表,在较高音区有时用中音谱表。大提琴的第一根a弦发音华丽有力,富于歌唱性,第二根d弦,音色较朦胧,第三、四弦(G、C)低沉响亮,能够承受乐队的非常沉重的音响。它的发音原理虽然与中、小提琴相同,但其手指的把位在低音区与小提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高音区时能用拇指把位演奏。至于演奏技巧,由于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与琴弦长短等方面与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它的奏法与中、小提琴不同,是夹在两腿之间演奏。演奏时,演奏家将琴身轻轻夹于两膝间,底部以一根可调整高度的金属棒支撑。演奏方式则计有用弓毛拉弦、手指拨弦和用弓杆敲弦。

大提琴乐曲

自17世纪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里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创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以来,已有不少作曲家专门为大提琴创作乐曲。如18世纪的维瓦尔第、塔尔蒂尼和莱奥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协奏曲而为大提琴写了不少协奏曲;后来在英国、奥地利与法国等地也相继出现了意大利风格的大提琴协奏曲及其他乐曲。至于18、19世纪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作曲大师们,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也都大量写作了大提琴独奏曲、协奏曲和有大提琴声部的室内乐,使这一乐器的性能与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博克尼尼协奏曲、海顿的D大调与C大调协奏曲、勃拉姆斯为小提琴与大提琴谱写的a小调协奏曲、舒曼的协奏曲、德沃夏克的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圣·桑的协奏曲等等。其他如拉洛、埃尔加、柯达伊、兴德米特等近、现代作曲家亦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大提琴乐曲,深受人们的喜爱。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或中音谱号、次中音谱号。

结构组成:类似小提琴,但琴身大很多,琴弓稍粗且短,定弦比中提琴低八度。使用材质:琴身: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属丝;琴弓:马尾。

乐器特色: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

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一种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的 15世纪的乐器演变而来。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但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语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来逐渐简写为Cello。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 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 大提琴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作曲家赋予其表现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个大提琴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响乐队中的任何其他乐器都相形见绌。

低音提琴

编辑
double bass

弦乐

擦奏弦鸣乐器 。 又称倍大提琴。提琴家族中体积最大、发音最低的弓弦乐器。它是乐队中音响的支柱,基本节奏的基础。低音提琴约有180~220厘米高,下端有一支柱,形似大提琴。演奏时要将琴放在地上,立着或靠在高凳上演奏 。低音提琴是四度定弦,4 根弦分别是E、A、D、G,为了避免在低音谱表上过多地加线,其音响比实际记谱低 1 个八度 。有时加入第5根弦,定音为C,或在乐器的颈部加入一个机械装置,加长E弦,使其可以演奏下面的C音。熟练的演奏家可以通过使用泛音来大大地超越乐器的上方的自然音域。低音提琴使用两种弓子,一种是法国弓,称为博泰西尼弓。另一种称为德式或西曼德尔弓,它有一个较长、较细的杆,很宽的扣手,用手握住棍杆的下面(手掌向上)。低音提琴比其他弓弦乐器更多地用拨奏,这一特点使得它除了在管弦乐队中的扮演角色外也在歌舞乐队和爵士乐队中成为重要的节奏乐器。

下一篇 乐段

上一篇 变化音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