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里茨·克莱斯勒 编辑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年2月2日-1962年1月29日),美籍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生于维也纳。童年时代便显示出音乐天才,早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曾在维也纳音乐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96年真正开始音乐生涯,逐渐扬名于维也纳、柏林。1901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予贝多芬金质奖。后参加过一次大战。1938年入法国籍,1943年又加入了美国籍。20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1962年1月29日逝世于纽约。
本名:弗里茨·克莱斯勒
曾用名:Friedrich "Fritz" Kreisle
外文名:Fritz Kreisler
国籍:美国
出生地:维也纳
出生日期:1875年2月2日
逝世日期:1962年1月29日
毕业院校:维也纳音乐院、巴黎音乐学院
身高:183 cm
代表作品:《爱之欢乐》、《中国花鼓》
职业:小提琴家、作曲家
弗里茨·克莱斯勒
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不久,13岁的克莱斯勒偕同钢琴家莫里茨·罗森塔尔赴美演出。于1888年11月9日在波士顿举行美国首演,第二天晚上在纽约斯坦威大厅演奏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评论界表示了审慎的赞赏。在经过大约半年的美国巡回演出之后,克莱斯勒回到维也纳,在医科大学预科读了两年,然后又去巴黎和罗马学习美术,雕塑和艺术史。广泛的学习涉猎使他受益匪浅,不仅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终生不懈的爱好,还能够流利地讲数种现代欧洲语言,阅读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原文经典。他虽然兴趣广泛,过着多少有几分像吉普赛人的流浪生活,但仍念念不忘和维也纳的艺术圈子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勃拉姆斯,胡戈·沃尔夫,勋伯格这些音乐家交流艺术见解。
1888年-1889年,克莱斯勒首次与钢琴家莫利茨·罗森塔尔
《中国花鼓》是具有东方风格的小品曲。作者克莱斯勒对中国的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旅行时,曾欣赏过当地中国移民表演的“华埠音乐”。克莱斯勒有感于中国艺人的演奏, 于是选用了花鼓的前奏创作本曲。 一般西洋作曲家在用东方旋律作曲时,总是采用速度徐缓的曲调,亦即东方风格舞曲的“咚、嚓、咚、嚓”的平板。而这首曲子则突破“徐缓平板”的模式,而采用了急速、华丽的细腻旋律,以及快速的节奏,既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描绘了中国民俗中迎神大会上热闹、喧嚣的欢乐气氛。全曲演奏时间约为三分半钟。克莱斯勒曾在1923年访问中国,并在上海等大城市举行了个人演奏会,其主要演奏曲目正是这首《中国花鼓》。随想曲
弗里茨·克莱斯勒
《爱的喜悦》是一首运用了维也纳乡土旋律的幻想小曲,内容相当伤感。一段维也纳古都风采的序奏旋律首先出现,接下来的中段旋律为缓慢的行板,B大调,3/4拍,徐缓的圆舞曲充分表现了小提琴双音和波音的魅力,具有咏叹调和间奏曲风格,之后由序奏材料引出来的第一段旋律再现,全曲结束。整个乐曲的演奏时间仅三分钟。这首小品的演奏技巧虽然极为复杂,内容却很充实,不会给人以特意炫耀小提琴技巧的感觉。克莱斯勒出生于维也纳,也成长于维也纳——这首曲子的中段慢板旋律充满了他对祖国的恋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被人填上歌词而成为《战士之妻的摇篮歌》,直到现在仍有人唱它。弗里茨·克莱斯勒
在过去所有的小提琴大师中,弗里茨·克莱斯勒演奏的音乐可能是最容易理解的。原因显而易见,不仅克莱斯勒始终都演奏出美妙的声音——他有着最优美、又最具个性的音色——而且他以一种轻松自在方法演奏,看上去就像邀请听者和他一同进入音乐。
弗里茨·克莱斯勒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蒂博
上一篇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