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承祥 编辑
李承祥(1931年10月1日-2018年12月14日),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国家一级编导。曾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舞蹈编导基础教程》、《情倾芭蕾》等,《红色娘子军》、《沂蒙颂》、《林黛玉》等舞剧的编导之一。2018年12月14日,李承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87岁。
中文名:李承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1年10月1日
逝世日期:2018年12月14日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代表作品:《舞蹈编导基础教程》
职称:国家一级编导
简述
李承祥,中国当代舞剧编导、表演艺术家和芭蕾教育家 。193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1年3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当代著名舞剧编导、表演艺术家和芭蕾教育家。言传身教地为中央芭蕾舞团、中国芭蕾事业培养了众多人才,为中芭精神得以代代传递做出重要贡献。
李承祥
1949年在北京华北大学学习,开始从事舞蹈工作。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中央歌舞团、北京舞蹈学校担任演员、编导和教员,曾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等职。他具有丰富的舞蹈艺术想象力和出色的组织才能,善于摄取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情节或事件,用独到的表现角度和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年表
1949年华北大学三部毕业,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任舞蹈演员,曾向索可尔夫斯基、巴兰诺娃学习芭蕾舞。
1950年在欧阳予倩编剧,戴爱莲等人编导的大型舞剧《和平鸽》中担任领舞。
1951年参加文委西藏工作队,在甘孜、昌都、拉萨等地收集、整理藏族舞蹈,并在西藏军区文工团任舞蹈教员。
1954年毕业于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在北京舞蹈学校任中国民间舞教员。
1955年先后创作《友谊舞》、《吉祥鼓舞》、《牧羊女》。其中《友谊舞》在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舞蹈比赛中获银质奖章。
1955年考入由苏联专家查普林任教的北京舞蹈学校第一届编导训练班学习,在查普林编导的芭蕾舞剧《无益谨慎》中扮演磨房主米哨。
1957年在苏联专家古雪夫任教的第二届编导训练班任助教工作,同时参加了舞剧《鱼美人》的编导工作。
1958年与栗承廉王世琦合作编导大型民族舞剧《宁死不屈》,先后在古谢夫编导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饰演魔王罗特巴尔特、《海侠》中饰演海侠首领康拉德、《吉赛尔》中饰演守林人汉斯。
l963年在蒋祖慧编导的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中饰演神父。
1964年与蒋祖慧、王锡贤合作编导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并在剧中饰演南霸天。
1966年与蒋祖慧、王锡贤合作编导芭蕾舞剧《纺织女工》。
1973年与郭冰玲、徐杰合作编导芭蕾舞剧《沂蒙颂》。
1975年与王世琦、栗承廉、郭冰玲、徐杰合作编导芭蕾舞剧《杜鹃山》。
1976年参加中国舞蹈家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在墨尔本舞蹈学校教授中国民间舞。
1978年随中国艺术团赴美国访问演出,并顺访香港、澳门。在第四次文联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同年任中央芭蕾舞团艺术负责人。
l981年率中央芭蕾舞团赴马尼拉,参加菲律宾首届国际芭蕾舞节,应大会邀请作关于中国民族舞及芭蕾舞发展的专题示范性讲座。
1982年与王世琦合作编导芭蕾舞剧《林黛玉》。
1983年应邀在安徽省首届舞蹈编导讲习班上主讲舞蹈编导基础理论。
l984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邀请,赴美国纽约参加“国际舞蹈讨论会”,并在会上作中国芭蕾舞发展的专题发言。
1984年10月被文化部任命为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1985年应加拿大吴祖捷芭蕾舞团邀请,赴温哥华为该团排练演出《林黛玉》。
1985年5月赴纽约,为中央芭蕾舞团访美举行记者招待会,并会见美国舞蹈界人士。
1986年率中央芭蕾舞团赴英国演出芭蕾舞剧《鱼美人》。
1987年率中央芭蕾舞团赴香港、澳门演出。同年率团赴日本与东京舞星芭蕾舞团联合演出芭蕾舞剧《一衣带水》、《林黛玉》。赴新加坡与吴素琴芭蕾舞团合作演出《林黛玉》。
1988年与蒋祖慧、蒋维豪合作编导芭蕾舞剧《杨贵妃》。
1990年赴马尼拉,为菲律宾芭蕾舞团编导反映菲律宾生活的芭蕾舞剧《永别了!玛丽姬格拉拉》。
1990年率中央芭蕾舞团赴荷兰、比利时、德国、瑞士、奥地利访问演出《黛玉之死》等芭蕾舞剧。
1991年与蒋祖慧、蒋维豪、陈翠珠、牛得力合作编导芭蕾舞剧《雁南飞》。同年应邀参加日本福岗艺术节、大阪国际芭蕾舞比赛。
1992年应广东省舞蹈学校邀请,在舞蹈编导训练班上主讲编导艺术理论。
1992年率中央芭蕾舞团赴台湾访问演出,并与台湾舞蹈界人士进行艺术交流活动。
1993年至1996年期间,曾先后4次应邀赴日本,与福岗鹤田美保子芭蕾舞团合作演出,与日方合作编导的芭蕾舞剧有《鸿胪馆》、《丝绸之路》、《牛郎织女》,并在上述舞剧中饰演唐朝使节等角色。
1995年为广州芭蕾舞团编导芭蕾舞剧《洛神》。
1997年应香港舞蹈团邀请,与王世琦合作为该团排练上演舞剧《鱼美人》。
1987年获一级编导职称,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文化部文华奖评委,文化部全国舞蹈比赛评委、中国舞蹈家协会荷花奖评委、中国舞蹈家协会编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理论专著有《舞蹈编导基础教程》、《情倾芭蕾》。
50年代,李承祥曾深入西藏、华北各省、江西、湖南等地搜集、学习民间舞蹈。80年代,在全国舞蹈编导进修班、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班以及某些省市举办的编导训练班讲授舞蹈编导基础理论;并著有《舞蹈编导基础知识》等理论文章。他曾先后去朝鲜、缅甸、澳大利亚、美国、菲律宾等国访问、教学。
但周总理鼓励中央芭蕾舞团自己创作革命题材的中国芭蕾舞剧,这恰好也是李承祥的宿愿。当时有人认为:芭蕾舞是欧洲人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产物,与东方艺术无法结合。李承祥却认为正因为是外国的,到我国才需要发展,也正是发展的需要,才应在“结合”上下功夫。形成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风格,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963年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召集各方面艺术家讨论,决定采纳李承祥的建议,选用电影《红色娘子军》来改编舞剧。李承祥被任命为《红》剧创作组组长。
古典芭蕾和本民族的舞蹈怎么结合,这是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的问题。李承祥决心要寻觅一条把西方古典芭蕾同中国民族舞结合起来的道路,他和其他编导、演员一起深入当年女红军生活战斗过的海南岛体验生活,双参观了南霸天的生活原型――当年恶霸地主张抹贡迫害劳动人民的刑具,访问了当年的娘子军战士,还下边队当了兵,跟战士一起出操、投弹、射击、越野……从而在舞蹈设计上,创造性地吸取了古典舞中“鹞子翻身”、“点翻身”、“串翻身”等技巧性很强的动作,大大丰富了芭蕾的“语汇”。
在他编导的2场练兵舞第4、6场中,他融入了中国民族特色,力求舞蹈的动作、舞姿、韵律、人物形象都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符合芭蕾的规范。
1965年秋,《红》剧创作成功了,在用芭蕾舞表现中国人生活的道路上迈开了难得的可喜的一步,为中国芭蕾史留下光辉的一页。周总理看了演出后十分欣慰地说:“很成功,超出我的想象。我原想让你们搞巴黎公社或十月革命题材的,觉得那样可能容易些,没想到你们一下子搞了个中国的”。总理当即决定,《红》剧为招待西哈努克亲王演出。不久,毛主席也观看了《红》剧,并与李承祥等剧组人员合影。
他应邀为加拿大、菲律宾芭蕾舞团排演的《林黛玉》,在当地都引起轰动。1990年,又应邀为菲律宾芭蕾舞团编导了舞剧《再见了!玛利克克拉拉》。反映了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菲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觉醒,很受好评。菲前司法部部长称赞说:“这部舞剧的每一段我都喜欢。”“这是第1部反映菲律宾现实生活的芭蕾舞剧,它真实地表现了西班牙统治时期的生活。编导都是中国人,简直不可思议。”
该剧和《林黛玉》都已经被列为菲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1990年,中央芭蕾舞团在联帮德国、荷兰、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西欧许多城市巡回演出《林黛玉》,大受欢迎。德国报纸评论说:“《林黛玉》成功地把中国舞蹈素材与哑剧情节表演结合在一起。”1986年,《红色娘子军》选场、《鱼美人》在英国、苏联演出,被外国评论家誉为芭1984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美国分会邀请,李承祥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舞蹈讨论会”,作了关于中国芭蕾舞发展的专题发言,向世界各国舞蹈家介绍了中国芭蕾舞的崛起,赢得了各国舞蹈家的赞赏。李承祥说:“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一个编导,我将永不停步,不断探索,努力在芭蕾舞台上塑造更多的中国人的形象。”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