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绍武 编辑
梅绍武(1928-2005),梅兰芳之子。1952年燕京大学毕业。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英美文学翻译家、评论家、戏剧家、作家。主要翻译作品有:《阿尔巴尼亚短篇小说集》 、《一个匈牙利富豪》、《海尔曼老爷》、《灰烬的沉默》、 《马克思和世界文学》 、《微暗的火》、《瘦子》等。梅绍武因病于2005年9月28日22时25分在北京肿瘤医院逝世。
中文名:梅绍武
别名:梅葆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8年12月22日
逝世日期:2005年9月28日
毕业院校:北京燕京大学
职业:翻译家
主要成就:中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一等奖获“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出生地:北京
代表作品:《阿尔巴尼亚短篇小说集》 ;《一个匈牙利富豪》等
性别:男
梅绍武
此外,他也是第一个介绍纳博科夫进入中国的人。著有《我的父亲梅兰芳》和《京剧与梅兰芳》等书籍。
梅绍武曾获得中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 (译作类)一等奖、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翻译奖——首届花城译文奖。2004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 “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在老一辈翻译家中,他很低调,但他翻译的阿瑟·米勒名剧 《炼狱 (萨拉姆的女巫)》曾引起文化界的巨大反响,他本人也因此成为阿瑟·米勒研究名家;他翻译的纳博科夫小说 《普宁》、《微暗的火》是我国作家以及外国文学爱好者追捧的珍爱;他还是一位通俗小说翻译家,他翻译的欧美侦探小说、硬派推理小说成为此类译著的经典……其翻译作品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阅读。
梅兰芳自述
作者名称 梅绍武
作品时间2005-6-1
《梅兰芳自述》是2005年6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梅绍武、梅卫东。
我的父亲梅兰芳
作者名称 梅绍武
作品时间2011-01-01
《我的父亲梅兰芳》是2011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梅绍武编写,主要介绍梅兰芳对中国京剧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古老的京剧现代化了,并把中国京剧推向了世界。前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就收录了梅兰芳的条目,长达好几页。足可见,梅兰芳在国际上的影响!在中国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出版其...
梅绍武之著作
从北京图书馆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梅绍武50年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他和著名翻译家董乐山、施咸荣被人们誉为美国研究所的“三剑客”。对外国文学翻译工作,梅绍武有着自己的认识: “文学作品尤其要译得通顺流畅,不佶屈聱牙,使读者读起来不吃力而兴趣盎然。译者把原作的精神掌握之后,就要花力气把外语琢磨透彻化成汉语表达出来,力求符合逻辑思维,符合汉语的规范。这样就可避免字句的混乱,语法上的不当,也就不会晦涩难懂了。设若按照汉语的语句顺序直译,罗列一大堆词典上的解释而不经大脑消化,无疑会造成译文的臃肿和笨拙或空洞辞藻的堆砌的弊病。”
梅绍武是梅氏兄妹中惟一从 “文”者,他把研究父亲梅兰芳的表演体系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他撰写了百万字研究梅兰芳的重要文章,结集为《我的父亲梅兰芳》,编辑了 《梅兰芳艺术评论集》、《梅兰芳自述》等,还亲自撰写了20余万字的梅兰芳传记剧本 (陈凯歌电影作品 《梅兰芳》据此改编),对京剧梅派艺术的研究作出了他人不可企及的贡献。
“身出名门无意闻达笔耕默默五十载,性近古朴淡泊利禄译林茕茕一清灯。”2005年9月28日晚,梅绍武因结肠癌及术后伤口感染,在昏迷70多天后去世,享年77岁。
早期生活
梅绍武(右二)
岭南中学位于距九龙30多公里的青山,梅葆琛、梅绍武入学后就寄宿在学校,每两周回家和父亲团圆一次。兄弟俩每次回家,梅兰芳总是先问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得知一切正常,他就带他们到处玩,还请游泳老师教他们游泳。尽管他十分疼爱两个孩子,但从不娇惯。曾有一段时间,梅绍武喜欢往头发上抹油,然后梳个分头,梅兰芳见到梅绍武油光锃亮的头发,很是不满,但他并不发怒,而是细心教导,告诉他美的含义。
香港沦陷后
梅绍武
梅绍武在燕京大学主学英语,选修了邵可侣教授的法语和窝佛斯教授的德语,理科选修了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的 《微积分》。为了感兴趣的英国古典文学,他又选修了休斯教授的 《英国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使他后来翻译19世纪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时很为受用。西语系老师鼓励同学们用英语演剧锻炼口语,梅绍武曾扮演过英国剧作家J.M.贝蕾剧作里的主角。
北图工作期间
梅绍武与英若诚合作译著
在北图近30年,梅绍武边工作边读书,逐渐走向研究和翻译外国文学的道路。即便在离开北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的这些年,梅绍武仍坚持每月去借书两三次: “一进入如今新建的那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北图宏伟大楼,它就给人一种远离外界喧嚣的宁静感觉。” (梅绍武 《北京图书馆使我成长》)
梅绍武和夫人屠珍
影响力事件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剧作 《萨拉姆的女巫》在中国上演后,成为一件文化事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我国公演的第一部米勒的剧作,而这部剧作的翻译,就是著名导演黄佐临邀请的梅绍武。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当阿瑟·米勒在中国还鲜为人知时,梅绍武就撰写了评介他剧作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内参上,从而成为我国最早研究阿瑟·米勒的学者。梅绍武说,《萨拉姆的女巫》这个戏十分成功,一连上演了50多场,观众们觉得剧中反映的美国历史上的冤案和“四人帮”造成的许多冤案很相似。
他的人生态度自由自在,既能翻译高深的纳博科夫,又对大家认为是俗文化的东西不排斥,这实在难得。我对他翻译的 《福尔摩斯探案精选》真是爱不释手,不仅文笔好,而且相当严谨。过去很多人翻译的福尔摩斯作品都有不少错误,但我觉得他翻译的这个版本真是太好了,把它当作定本都是可以的。他平时话不多,做事很认真,他是名人之后,待人却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 ——任溶溶 (著名翻译家)
在他的介绍之下,大家才开始了解阿瑟·米勒,北京人艺也才演出了 《推销员之死》。其实他就是这样总是默默地在背后工作,他不希望出名。——李文俊 (著名翻译家)
梅绍武曾译介阿瑟·米勒、纳博科夫作品,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新京报》
梅绍武
梅绍武,一九二八年生于北京,一九五二年燕京大学毕业。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历任北京图书馆国际交换组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据梅绍武夫人屠珍教授介绍,梅先生去年七月发现患有结肠癌,八月做完手术之后一切都还顺利,但是今年六月又复发,随后几乎一直在昏迷状态,其间也病危过多次但都挺了过来。“他没有留下什么遗嘱,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的状态还不错,即使生病了也觉得自己还有无限精力,他常说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
梅绍武翻译作品包括约卡伊·莫尔的长篇小说《一个匈牙利富豪》,《任性的凯琴姑娘——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逊和奥尼尔的剧本等。他翻译的阿瑟·米勒剧本《炼狱》在国内上演之后影响巨大。此外,他也是第一个介绍纳博科夫进入中国的人——尽管纳氏在西方被称为“小说之王”,但他的文字生僻难懂,故而在中国知名度不高。
屠珍教授说,梅先生今年打算要出几本书的。其中《梅兰芳的自述》和《福尔摩斯探案精逊已经分别由中华书局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在今年八月出版;目前正在整理当中的《梅绍武论文集》也将由社科院出版;《欧亨利短篇小说全集》和翻译纳博科夫作品的修订工作本来也都在进行中。
说到梅先生的后事,夫人屠珍表示非常希望将梅绍武埋葬在北京万花山梅兰芳墓的后面。而梅绍武的追悼会则暂定于十月十一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