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编辑

北京市海淀区境内的国家行政机关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级国家行政机关;对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在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闭幕期间,对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海淀区人民政府分别由区长、副区长和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每届任期五年,实行区长负责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17号

性质:国家行政机关

区长:李俊

历史沿革

编辑

圆明园圆明园

海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辖域内人类历史可上溯到4000—5000年。汉代时的清河地区已有居民点。元代初年,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水淀,故称“海淀”,即海淀。

得益于京都特殊的功能区位和海淀自身的秀美山水,历史上许多王臣贵族相继在这里建设了园林离宫。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的经营,特别是清朝皇帝在此修建了闻名遐迩的以圆明园、颐和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和风景名胜,可谓“集天下胜景于一地,汇古建绝艺于京华”,使之成为紫禁城外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素有“都下宝地”之称。

在海淀这片土地上,古往今来,有不少名人志士曾涉足其间;海淀这片土地,也曾遭受过帝国主义的凌辱掠夺和封建军阀的恣意破坏;在这里,曾发生过多少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海淀以她无私宽广的伟大胸怀哺育和接纳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曾经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爱国学人朱自清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长眠于未名湖畔;火烧圆明园让每一个中国人从睡梦中觉醒;一二·九运动催动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新高潮;解放战争中的平津战役的重要谈判曾在这里奏响。

1948年12月,海淀获得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开始大力建设海淀。1952年9月1日,海淀区正式命名。1953年,被确立为科教文化区。国家在此投入巨资,修建、新建了以北大、清华和“八大学院”为代表的多所大学和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海淀重新获得了勃勃生机。海淀的行政区划经过多次变动,至1963年1月形成现辖区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成功实践,海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步从一个城市近郊区转变成为一个以科技、教育、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首都北京的一个重要功能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双重推动下,一大批科研人员开始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拉开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序幕,演绎了一个个科技创造财富的生动故事,开辟了海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1980年10月,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之后,一批自发创办的科技企业相继诞生,形成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中关村正式成立;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做出《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并指出要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作为发展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首都经济迈向新世纪的一项奠基性工作,由此海淀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机构职责

编辑
1、执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2、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3、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4、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海淀区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6、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7、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8、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

9、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10、办理上级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政府部门

编辑
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海淀区教委

海淀区科委

海淀区监察局

海淀区民政局

海淀区司法局

海淀区财政局

海淀区人力社保局

海淀区环保局

海淀区住房城乡建设委

海淀区市政市容委

海淀区农委

海淀区水务局

海淀区商务局

海淀区文化委

海淀区卫生局

海淀区人口计生委

海淀区审计局

海淀区公共委

海淀区社会办

海淀区国资委

海淀区安全监管局

海淀区体育局

海淀区统计局

海淀区园林绿化局

海淀区旅游委

海淀区金融办

海淀区民防局

海淀区民宗侨办

海淀区政府法制办

海淀区信访办

海淀区房管局

海淀园管委会

海淀区北部开发办

海淀区城管指挥中心

海淀区城管执法监察局

现任领导

编辑
李俊杰: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

岳立: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区长。

马光耀: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林航: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张洪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胡海渊: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隋晓峰: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武凯: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朱海斌: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贾建富: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挂职)。

唐超: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兼)

海淀概况

编辑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海淀概况海淀概况

海淀作为首都的重要功能区域,位于北京市西北部 ,是北京市的16 个区县之一。

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孕育着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科技文明融合的最新成果。旖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文化氛围,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发达的现代科技产业,田园式的生态环境,这些使海淀成为中国最富魅力、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地区之一。

海淀区占地面积430.77平方公里,辖22个街道办事处、 7个乡镇,户籍人口184.1万,常住人口约300万。

海淀区科研院所林立,高等院校密集,经济发展迅猛,文化旅游资源丰厚,中央、军队机关众多,拥有首都政治和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以及文化、自然地理优势等明显的区位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其中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环渤海地区京津塘科技新干线发展的“龙头”和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正在加速建设中的海淀新区包括温泉镇、西北旺镇、上庄镇和苏家坨镇,面积约22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3%;区域范围内有人口10.31万人。海淀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区,也是首都西北部的生态屏障, 是海淀区实施“推进历史性新跨越、建设现代化新海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是海淀新区的建设目标。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海淀新区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高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发达、现代化生活区;既有山水田园特色、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

海淀区大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优化投资环境。区政府推出 一站式 办公及其它人性化服务,大大简化了投资手续,增强了便民性;先进的电子政务让企业、居住者足不出户可进行各项申报、审核 , 办理相关事项;政府设有招商服务办公室、商贸资讯中心、企业培训中心、绿色通道为投资者提供全程服务。海淀打造依法行政、务实、高效、富有亲和力的新时代服务型政府。

海淀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机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加快科技园区、北部新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未来5年中,向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迈进。

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造就了海淀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浓厚科技、教育、文化氛围。这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互相渗透,形成海淀科技、教育与文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新格局,正在成为现代高科技创新的活力之区,文化品位高雅、文化氛围浓郁的魅力之区,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和谐之区。近年来,海淀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科普示范城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区县、全国“双拥”模范城和首都文明区等,生态建设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