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巾子 编辑
巾子是指用苎葛、藤草、篾竹或马尾在桐木模具上编织的幞头内衬,上漆后用来罩住发髻。古人束发后,先戴上巾子,再以幅巾裹头,后面两角朝前包抄系结于额顶,前面两角绕至脑后缚结下垂。传世文物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实物。浙江庆元县有巾子峰,壮如巾子。台州古城里有巾子山,相传皇华真人得道升天,坠下帢帻,遂有此山。隋炀帝令女子戴幞头巾子帼,后世有䯼髻(髟狄)。
中文名:巾子
外文名:Jinzi
巾子使用方法
巾子是幞头下的帽衬。周武帝裁幅巾为四脚幞头,武德以来,始加巾子。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巾子制顶皆方平,仗内即头小而圆锐,谓之内样。”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巾子裹于幞头之内。”《法门寺衣物帐》中有“花罗夹幞头五十顶,巾子五十枚”。唐王梵志有诗云贫穷田舍汉“幞头巾子露”,则是形容其幞头破败,露出内衬之巾子。
英王踣样巾
浙江庆元巾子峰森林公园巾子祥云
韩国平头巾子编织
历史上的各色巾子
汉以来盛行用幅巾裹发。隋文帝时文官已有平头小样巾;大业十年(614)丞相牛弘又上议请着巾子,以桐木为垫。唐武德初,亦有平头小样巾子;武后也常以丝葛巾子赏赐百官。参阅五代后蜀马鉴《续事始·巾子(说郛)》、《新唐书·车服志》。宋代巾子逐步被幞头帽子取代,在幞头底下或可不衬巾子。 《宋史·舆服志》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折上焉。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唯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又规定“幞头巾子,自今高不过二寸五分。”
明黄一正《事物绀珠》说:“国朝堂帽象唐巾,制用硬盔,铁线为硬展脚。列职朝堂之上乃敢用,俗直曰纱帽。”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三说:“今之纱帽……谓之堂帽,对私小而言,非唐帽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