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爱卿 编辑
吴爱卿,供职于太原市小店区晋剧团,代表作品有《苏三起解》。
“她扮相俊俏,嗓音柔美,唱、做、念、舞具佳,尤以唱功见长,她发声吐字、用气都比较讲究,行腔自然流畅、润腔装饰细腻传神得体得法,真有曲终意未尽之感。”
特别是《苏三起解》一折中那一大段脍炙人口的中心唱段,在戏迷中广泛传唱,成为戏剧舞台清唱的“流行歌曲”,有专文评论说:“吴爱卿在这段唱腔中所把握的情感节奏,和剧本的内在节奏及音乐节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该唱腔起伏跌宕变化自然,感染力非常之深。剧中人悲痛时有如泣如诉之感,愤怒时有排山倒海之势,思念时又如潺潺流水细致入微,整段唱腔慢中托快,以快衬慢,慢得合理,快得入情,入情合理精湛至极。”面对八方赞誉,爱卿没把成绩归功于自己,她说“在唱腔方面,她的师兄弟韩全鸿和高秋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他们鼎力相助,就没有我爱卿的今天。”
吴爱卿演唱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十分注重人物刻画和剧情渲染,不会去着力增加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声腔“卖俏”或“买巧”。这方面,可以看一看吴爱卿扮演升平公主演出的《打金枝》,就不得不让你深受感染和折服。
《打金枝》里的升平公主,是一个由晋剧名家冀萍、田桂兰以特有的艺术手法固化了的戏曲舞台人物,几十年来,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的把冀萍、田桂兰扮演的升平公主作为晋剧小旦表演典范定格在脑海里,多少后辈演员不管如何去努力塑造升平公主,但都很难在观众心里扎根,而吴爱卿却能够既尊崇经典,又不拘泥于经典,凭借自身条件和艺术积淀,唱出了一个全新的吴爱卿式的升平公主。如在“打宫”一折里演唱的“头带上翡翠双凤齐”一段,吴爱卿同样是导板起唱,但在音高上却有自己的音准,人没出场,仅靠一句导板,便传递出了别样的人物风采,尤其是在起板之后对每一句唱腔的细致处理,包括在全段中三处使用“二音”,都听来舒展大气,十分悦耳。
吴爱卿扮起相来,还颇似冀萍老师,由于脸庞周正,又生有酒窝,属于典型的小旦扮相,这种扮相在当今的中青年演员中,已经比较少见了。
吴爱卿的贡献还在于把评剧传统戏《花为媒》和评剧现代戏《杨三姐告状》两出经典剧目移植成了晋剧。对这两个移植剧目,尤其是对《杨三姐告状》,也许不能让要求比较挑剔的个别观众感到满意,但我以为,毕竟移植了,也上演了,并留下资料了,仅这一点,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另外,吴爱卿扮演的张五可在晋剧《花为媒》中“坐楼”一折里有一段“但愿的阮妈妈亲事说定”,可以说是移植改编的很成功的一个唱段,可惜当前鲜有新人学唱了。
吴爱卿按行当应是小旦兼闺门旦演员,但她在演本行角色的同时,有时候也演青衣行当,如她就曾经演出过晋剧传统戏《算粮》,在剧中扮演王宝钏,一段“二爹娘且莫要吵吵嚷嚷”,不仅吐字清晰,发音厚沉,而且驰张有度,强弱恰当,十分符合王宝钏当时的心理状况,是同时期演员中塑造“王宝钏”形象的佼佼者。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