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手 编辑

戏曲武打中的特技

打出手打出手

戏曲武打中的特技。又称“踢出手”,俗称简称““过家伙”,出手”。打出手指戏曲表演中以一个演员为中心,其他演员配合他(她)做刀枪等器械的抛接动作,再加上锣鼓,制造一种战斗气氛。“打出手”者多为旦行中的武旦,多用于神话戏中,表现神仙运用法宝斗法。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打出手

别名:“踢出手”

所属类型:戏曲武打中的特技

俗称:“过家伙”

简称:出手

简介

编辑
常和“档子”相互穿插连接,但又是自成格局的武打套数。它以打出手者为中心,称“上把”;另有几个抛扔武器者为“下把”,相互配合,作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如拍枪、挑枪、踢枪、虎跳踢枪、前桥踢枪、后桥踢枪、乌龙绞柱踢枪以及连续起跳踢枪等,用2杆直至8杆枪不等。双方在边扔边踢的同时,还要不时变换舞台部位,组成“斜一字”、“五梅花”等各种画面。根据剧情需要和技术水平,可由3人、5人、7人、9人表演,并有专用的“出手锣鼓”伴奏,常用于以武旦为主角的神怪斗法的剧目,如京剧《青石山》、《百草山》、《泗州城》等。有时也用以表现女将力拒众敌、英勇善战或乱军中抢夺兵器的情节。

打出手

起源

编辑
打出手的起源尚无确考。清末京剧演员龚翠兰等擅长此技。其后,兼攻武旦和刀马旦的朱文英朱桂芳父子和阎岚秋(九阵风)等,又有所发展和提高,并突破了武旦和演神怪戏专用的界限,在《取金陵》、《夺太仓》等戏中,也使用了打出手的技巧。当代武旦演员方连元、范富喜、邱富棠阎世善班世超宋德珠李金鸿等表演的打出手,基本上继承了朱、阎两派的路子。

艺术

编辑
现代戏曲舞台上的打出手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与情节、人物的结合更加紧密,技巧也向高、难度发展。如京剧演员关肃霜在演出《破洪州》时,创造了用靠旗杆挑枪和扔枪的技巧,已为其他演员吸收或采用。同时,伴奏中又增加了管弦乐器,丰富了打出手的艺术感染力。

下一篇 清脆悦耳

上一篇 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