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令 编辑

古代对县官尊称

大令大令

中文名称: 大令古代对县官尊称。战国至宋以前,县官都称令,故称。秦汉以后县官一般称令,后来用作对县官的尊称。军阀混战时对军官的尊称。近代军阀混战时,军队中受命抓捕逃兵与强盗的执法队。因其持有就地正法令箭而得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令

外文名:Magistrate

解释:国家的重要法令

出处:《国语·晋语八》

解释

编辑
(1)国家的重要法令。

(2)指皇帝的诏令。

(3)古时县官多称令,后以大令为对县官的敬称。

(4)指晋王献之

(5)犹言令箭。

由来

编辑
《国语·晋语八》:“国有大令,何故犯之?”

《汉书·翼奉传》:“其后连月久阴,虽有大令,犹不能复,阴气盛矣。” 颜师古 注:“太令谓虚仓廪、开府库之属也。”

清 沈涛 《瑟榭丛谈》卷下:“ 钱塘 蔡莘腴 大令任由庶常改官畿辅,三黜屡空,困踬不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前任的本县姓 伍 ……那位 伍大令 初到任时,便发誓每事必躬必亲,绝不假手书吏家丁。”

《晋书·王珉传》:“﹝ 王珉 ﹞代 王献之 为长兼中书令。二人素齐名,世谓 献之 为‘大令’, 珉 为‘小令’。”《冷眼观》第二一回:“ 元恺 镇军亲身去逮捕的,连大令都没来得及上院请。”

军队军官

编辑
大令也是军队里的军官,也叫 ‘大令爷’ 。北洋军阀时期,军队中受命抓捕逃兵与强盗的执法队。因其持有就地正法令箭而得名。 奉“大帅”的命令,弹压军队的护兵。(也就是今天的“宪兵”)

手奉的“大令”,是由“大帅”点批的令箭,相当于“皇帝”的“尚方宝剑”,给予他们“就地正法”逃兵的权利。

小说出处

编辑
《茶馆》

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茶馆》创作的背景是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当时各军阀中都有自己的行刑队,用于捕获逃兵并就地处决逃兵、强盗及政治犯。行刑人身背大刀,手持令牌,该令牌即称为大令。

烟草

编辑
大令烟 公司: 上海新中国烟厂

年代: 四十年代

单位数量: 10

类型: 横软标

规格: 长175mm 宽112mm

参考价格: 50~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