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绣(广绣) 编辑

广东省广州市传统美术艺术

粤绣(广绣)粤绣(广绣)

粤绣(广绣),广东省广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广绣是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民间刺绣的统称。粤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2006年5月20日,粤绣(广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20。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粤绣(广绣)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广东省广州市

项目编号:Ⅶ-20

保护单位: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历史渊源

编辑

广绣《岭南红荔》广绣《岭南红荔》

粤绣(广绣)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人苏颚的《杜阳杂编》中便有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至宋代广绣工艺日臻成熟 。到了明代,广绣已发展为重要的民间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得到重赏。广绣的美名从此传遍欧洲。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倡导让广绣艺术传播英伦三岛,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

清代是广绣发展的全盛时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广州成为垄断中西方海路贸易的通商口岸,也成为清代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与中转基地。巨大的海外市场使广绣行业得到迅猛发展。清乾隆年间,广州、佛山等地的绣坊、绣庄成行成市,仅广州就多达50多家,分布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 。清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传授刺绣等工艺。民国初年,广绣业出现了专业分工,名师辈出 。

文化特征

编辑

花鸟绣花鸟绣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广绣)工艺自成一家。它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题材广泛,色彩丰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不仅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更加注重绣品的艺术效果,讲求“功”为“艺”用。人物绣与花鸟绣等是广绣的特色产品 。

依靠对外贸易而兴盛起来的粤绣(广绣),较之苏绣、湘绣等绣种,更注重绣品的实用性和商品性。早先流传的一首歌谣唱道:“广绣广绣,广府名流。神功会景,官袍锦袖,荷包绣片,漂洋过埠。赊佬(花佬)绣工,养家糊口,工精艺好,仲靠(还要靠)揽头(牙人)。若无阔佬,衣食难求。”这段歌谣既道出了粤绣(广绣)的种类繁多,又暗示了粤绣(广绣)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定位。因外销的主要市场是欧洲,为了迎合欧洲顾客的审美趣味,粤绣(广绣)在色彩运用和物象表现上,融入了西洋绘画的艺术风格,常用浓郁的七彩原色,注重光影变化 。

制作工序

编辑

粤绣(广绣)粤绣(广绣)

粤绣(广绣)制作工具有绣线、绣针、花架、丝绸底料、搭手竹等,刺绣技法主要有“钉、垫、拼、缀、铺”五种。广绣品种齐全,按刺绣材料分,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类。广绣的色彩主要分为两类,“威彩”以较饱满的色彩为主调,“淡彩”以三间色为主调,色彩根据刺绣品种而定 。

刺绣步骤

1、刺绣的花样首先定好,用铅笔、水彩打底,在打底时就要考虑绣法;

2、定绣布。用花架(北方叫绷子)把绣布固定,用针线把绣布缝起,绷紧,以便绣的时候绣布平整花样不变形;

3、准备各种针、各色丝线,取线,静心开绣 。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广绣广绣

粤绣(广绣)具有极高的技艺价值及文化审美价值,其在传承传统刺绣工艺手法特征的同时具有独特的地域工艺特征,并且不断发展进步。同时,粤绣(广绣)采用岭南画派画家的画作,以荔枝、红棉、花鸟等岭南特色浓厚的图案为主要题材,又吸收了西洋画线条、明暗变化的画法,作品看起来极富立体感和观赏性,又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其中,表达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 。

传承状况

广绣中的实用绣广绣中的实用绣

现在随着老艺人的逝世,一些粤绣绝活已经逐渐失传,粤绣(广绣)迫切需要年轻的传承人。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迅猛进步的今天,依靠手工技艺出奇制胜的粤绣受到机绣、电脑绣的严重冲击,市场萎缩,生存困难,迫切需要扶持和保护 。

传承人物

陈少芳陈少芳

陈少芳,女,1938年生。绣艺纯熟精细,富有创新性,善于将传统针法重新组合,创新了绒毛针、竹叶针、短发针等多种针法,创造了鸡冠花绣、园毛动物绣、雏鸡绣等多种绣法。并摸索出黑、白、黄皮肤人物绣法和色彩的配搭规律,在现代艺术肖像绣上独树一帜。还首创刺绣丝线色彩构成法,拓展了粤绣艺术色彩表现空间。2007年初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代表作品有:《牧羊姑娘》《晨曦》《岭南锦绣》等 。

许炽光许炽光

许炽光,男,1932年生。自幼受家庭熏陶,7岁起跟随父亲许松学习广绣,在继承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善于将其他绣种针法和表现技艺运用到广绣之中,并根据绣画表现效果的差异而运用不同的针法,其创造的“鸡仔针”长于表现质感丰富、毛球绒绒的小鸡。从事广绣50多年,指导并参与创作了一批享誉中外的刺绣艺术精品,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创作经验得到业内的充分肯定与赞扬,被誉为“对针法颇有研究”的艺人。他热心带徒授艺,为广绣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保护措施

广绣进校园广绣进校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编写《广绣》一书作为培养年轻学员的教科书,从而打破了完全需要师徒手口相传的传统模式,培训的技术人员不下500人次 。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粤绣(广绣)”保护单位资格 。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粤绣(广绣)”项目保护单位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荣誉表彰

1982年,粤绣(广绣)作品《晨曦》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赛”金杯奖。

1998年,粤绣(广绣)作品《我爱小鸡群》及《马到功成》获得“广东省首届工艺美术名家名作展”金奖。

2005年,粤绣(广绣)作品《凤冠鸟》获得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

重要展览

20世纪50年代,梁纪设计,苏文、朱开、许炽光等多人绣制的《紫荆孔雀》入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

2006年,陈少芳作品《傲视群芳》代表广绣参加中国“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

2011年8月,“最后的花佬——非遗传承人广绣艺术大师许炽光师徒作品展”在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举行 。

2019年4月27日,《巧针彩线画衣绣裳——顺德广绣展》在晋祠博物馆傅山纪念馆开展 。

广作华章——广绣历史文化与传承展广作华章——广绣历史文化与传承展

2019年8月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主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共同承办,中华传统技艺编辑部、中国传统工艺协同创新中心、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广州市版权保护中心共同协办的《广作华章——广绣历史文化与传承展》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开幕,这是广绣首次在北京举办专场展览 。

传承人现场讲解粤绣(广绣)技艺传承人现场讲解粤绣(广绣)技艺

2022年1月22日,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功举办节庆“叹”非遗——非遗年货墟市,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场新春文化盛宴。在非遗手工艺区,精美绝伦的非遗手艺品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观赏,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表演和讲解非遗技艺,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及喜爱 。

下一篇 灰塑

上一篇 广东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