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延扩大再生产 编辑
外延扩大再生产亦称“粗放的扩大再生产”。指单纯依靠增加投资和生产资料及劳动力的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的再生产。它以向生产的广度发展为特征。因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其实现方式主要是: 进行基本建设,增强生产能力,以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实施新生产力布局,开发新兴产业部门,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一般说来,增加同样的生产能力,外延扩大再生产比内含扩大再生产需要的投资多、时间长。
一种观点认为,应以是否有积累的增加作为划分外延和内含的标志;由积累引起的生产规模扩大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非积累因素引起的生产规模扩大是内含的扩大的再生产。实质上,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一定要增加积累,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也不能说完全不要积累。马克思在论述固定资产的更新可以扩大再生产进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这种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不是由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引起的,而是由从固定资本的本体分出来、以货币形式和它分离的价值再转化为追加的或效率更大的同一种固定资本而引起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以是否增加劳动量作为划分外延和内含的标志。因增加劳动量引起的生产规模扩大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生产规模扩大是内含的扩大再生产。实际上除了这个标志外,还有其它的标志。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所研究的扩大再生产,就属于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但他是抽象了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单纯从有无资本积累来研究再生产的。马克思还说过:“不断扩大的再生产,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第二,由于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
外延扩大再生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以是否增加生产资料的数量,作为划分外延和内含的标志,因生产资料数量增加引起的生产规模扩大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引起的生产规模扩大是内含的扩大再生产。这也是不全面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可以在生产资料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劳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含扩大再生产可以在生产资料效率未提高,而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马克思说过:“资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它便获得了一种扩张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资本能把它的积累的要素扩展到超出似乎是由它本身的大小所确定的范围,即超出由体现资本存在的、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所确定的范围。” 因此,通过仔细阅读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上面三种观点从三个三个不同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含扩大再生产的区别,但均不全面。实际上,所谓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应该是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即通过增加积累、增加劳动量、增加生产资料来扩大生产的规模,其中有一个因素扩大了,就是外延的扩大。所谓内含扩大再生产是指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即通过提高资本(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资料的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其中有一个因素效率提高,这就是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仅仅强调其中一个因素是唯一区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含扩大再生产的标志都是片面的。
从案例论述中可以看出,大秦铁路在扩能改造的过程中,即有增量资本的投入,又有生产场所的扩大,即有劳动量的增量投入,又有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因此它的扩大再生产即是内含的,又是外延的。其实,外延扩大和内含扩大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在外延中有内含,在内含中有外延。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不能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区分绝对化。
外延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再生产
中国经济发展所以长期未能走上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道路,是因为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包括历史因素、技术因素、体制因素、政策因素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潜力已基本耗尽,今后发展的出路是内涵扩大再生产。为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传统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根本缺点之一就是对生产资料中的原材料实行一次性或单一利用,造成浪费和污染。在不改变资源一次性利用方式的条件下提高效率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必须尽可能实现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面临的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应当把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作为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方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