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响曲 编辑
交响曲(Symphony),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它能够通过种种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人们的思想心理、感情体验,是一种规模庞大、音响丰富、色彩绚丽,富于戏剧性和表现力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
交响曲一般按照四乐章的奏鸣曲式套曲形式写作。但有乐章数多于或少于四个的交响曲,例如近现代的交响曲也有一个或五个、六个、七个乐章组成。此外,有些交响曲还带有合唱或独唱的人声演唱 。
中文名:交响曲
外文名:Symphony(英文)
代表人物:约瑟夫·海顿、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演奏方式:管弦乐队
代表作品: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与《c小调第五交响曲》等
“交响曲”和“交响乐”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从使用上看,“交响乐”是一个有更广泛含义的概念,它包含了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和交响序曲等等由管弦乐队参与的音乐。而“交响曲”是“交响乐”中的一种,它专指协奏曲之外的多乐章大型套曲结构的管弦乐曲 。
交响曲源起
海因里希·许茨
早期交响曲
意大利地区
1680年左右,那不勒斯歌剧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创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包括三个在速度和情绪上形成的乐章:快板、抒情行板和快速舞曲,近代交响曲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而成。因为这种血缘关系,意大利最早的一批交响曲作曲家几乎都是歌剧作曲家,例如此时米兰的作曲家乔瓦尼·巴斯蒂塔·萨马尔蒂尼等人 。
德奥地区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
曼海姆乐派隶属于曼海姆选帝侯宫廷,拥有此时欧洲优秀的管弦乐队,由创始人约翰·斯塔米茨及其子卡尔·斯塔米茨、歌唱家里赫特和指挥家卡纳比希等人组成。在他们的交响曲中,主调音乐风格已完全确立,旋律突出,乐队织体清晰;乐队编制趋于完善,并发掘出新的乐器音色,如单簧管不再仅作伴奏乐器,而作为小提琴家的斯塔米茨也确立了由熟悉小提琴手带领乐队的传统 。不可否认,斯塔米茨的交响曲中已呈现出不少在这一时期颇具新意的音乐形态,如:鲜明的强弱对比、渐强的处理、简洁而富于动感的主题构建和变化多样的音乐处理等,但与维也纳古典乐派相比,其乐思本身及对乐思发展的控制手段依然比较简单,乐曲的整体构架尚未显现高度的凝聚力 。
早期维也纳交响曲作曲家包括格奥尔格·马蒂亚斯·蒙恩及其下一代莱奥帕德·霍夫曼等人,他们对交响曲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四乐章的交响曲形式,并为此后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发展铺平了道路 。
维也纳古典乐派
“交响曲之父”约瑟夫·海顿
莫扎特
莫扎特的交响曲编入全集的是四十一首,加上未编入的,大约在五十首左右。莫扎特的交响曲虽然在数量上不及海顿,但其20岁以后的作品在质量上是优秀的。莫扎特的交响曲在海顿的基础上,加深了戏剧性,主题与主题之间都有明显的对比 。他的交响曲清丽流畅,结构工整,吸收了德奥歌剧的创作经验和民间素材,采用带有复调因素的主调风格和旋律化的展开手法,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 。此外,莫扎特在乐器法方面也作出了贡献。比如他发挥了单簧管的性能、提高其在乐队中的演奏效果;他还有效地发挥了乐队中各种乐器的特性,增强了它们的音色与表现,他使每一件乐器都在“歌唱”,这是莫扎特对器乐与交响曲的主要贡献 。
贝多芬
贝多芬的交响曲进行了许多突破性的创新,在曲式和规模上打破了海顿、莫扎特在奏鸣曲式中严守的段落之间的平衡。而贝多芬的展开部往往很庞大,长大的结尾则像第二个展开部和第二个再现部。在乐章的体裁上,从《第二交响曲》开始,他打破了交响曲第二乐章使用小步舞曲的传统,改用谐谑曲。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再一次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性地在末乐章里加入了合唱与重唱。贝多芬为了在交响音乐中表现英雄气概和戏剧性,在莫扎特的交响乐队的基础上,扩充了乐器编制,使交响乐队变得更加充实完善。由于贝多芬的大胆革新,交响音乐在他手里,不仅达到高度成熟的境界,同时为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
浪漫主义交响曲
主线发展
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是浪漫主义初期的作曲家 ,他的交响曲开创了歌唱抒情性交响曲的新领域 。在他的交响曲创作中既有古典音乐的传统因素,又显露出浪漫主义的特点。比如他的《未完成交响曲》,虽然在结构上遵守了古典乐派的严谨性,但是他优美的歌曲性主题、色彩性的和声与富于变化的情绪等等,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 。
门德尔松和舒曼创作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交响曲 。勃拉姆斯是19世纪最后一个坚持古典主义创作风格的作曲家,他力图追随贝多芬,创作严肃深刻的内涵与严谨的形式相统一的音乐作品。他的色彩多变的和声、特有的奔放律动和具有忧郁与温暖的抒情性旋律,又无不表现出浪漫主义气质 。此外,其主题的性格特性、呈现方式以及在个乐章贯穿发展的手法都是贝多芬的进一步推进 。
标题交响
浪漫派音乐在19世纪中叶走向成熟时期,也是音乐史上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时期。在标题交响曲领域,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明显带有个人感情经历,在每一乐章前都写有详尽文字说明,并以固定乐思作为贯穿全曲各乐章的有效统一手段,他标题音乐的创作原则,在其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中继续得以贯彻;李斯特的标题交响曲更注重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理念 。
民族乐派
柴科夫斯基
后期发展
马勒
20世纪交响曲
交响曲在20世纪仍是重要的器乐创作体裁,各种流派的作曲家创作出风格迥异、样式丰富的交响曲作品,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交响曲以普罗科菲耶夫的《古典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管乐交响曲》和《诗篇交响曲》、欣德米特的交响曲《画家马蒂斯》和《世界的和谐》,以及法国六人团成员米约和奥涅格的交响曲作品为代表 。
新维也纳乐派与民族主义
肖斯塔科维奇
中国交响曲的发展
冼星海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为交响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1950年10月8日,在上海工部交响乐团的指挥台上,中国指挥家黄贻钧演奏了中国作曲家丁善德的《新中国交响组曲》等作品,交响曲已有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 。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的交响作品相继诞生,主要有王云阶的第二交响曲《抗日战争》、罗忠镕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在烈火中永生)、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施永康的《第一交响曲》、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等 。
1976年,文化事业得到发展,在这一时期,交响作品创作也比之前增多,部分作曲家选择历史或现实斗争的重大题材及人民生活的多方面,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交响作品,如盛礼洪的《第二交响曲》,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等,将中国交响音乐的创作推向一个高潮。与此同时,从中央音乐学院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一批作曲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开拓,表现出更为开放的气息。这一批交响作品有:谭盾的交响曲《离骚》、周龙的交响曲《广陵散》、瞿小松的《第一交响曲》、陈贻的《第一交响曲》等,使中国的交响音乐走向世界 。
贝多芬指挥乐队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是快速、活泼,主调具有戏剧性,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创造性的活动。它强调不同形象的对比和戏剧性的发展,是全曲的思想核心。乐章前常见概括全曲基本形象的慢速序奏 。
第二乐章,曲调缓慢,如歌,是全曲的抒情中心。常采用大调的下属调或小调的关系大调。它的曲式常为奏鸣曲式(可省略展开部),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等。第二乐章往往表现哲学思想、人道主义精神、爱情生活与自然风格等,其内容与深刻的内心感受与哲学思考有联系,这里突出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
第三乐章,中速、快速,可回到主调,常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为基调,采用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具有舞蹈性。在古典交响曲的这一乐章中,往往描写人们闲暇、休息、娱乐和嬉戏等日常生活的景象,以及活泼幽默的情绪 。
第四乐章,非常快速,主调多采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的结构。它常常表现出生活的光辉和乐观情绪,也往往表现出生活、风俗和斗争的胜利,节日狂欢场面等 。
当然,交响曲的这种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有五个乐章,而肖斯塔科维奇认为其的《第十四交响曲》有十一个乐章等 。
乐队组成
交响曲的形成与管弦乐队发展有密切关系。近代管弦乐队是由许多不同种类的乐器组合而成,一般分为四个乐器组,即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器组。弦乐组以提琴类乐器担任,使用小提琴(小提琴往往分成两组,即第一小提琴声部和第二小提琴声部)、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木管组的基本乐器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也叫巴松),有时也辅以短笛与英国管等;铜管组有小号、圆号与长号;打击乐器组包括定音鼓、小军鼓、镲、钹、三角铁、锣以及其他一些特色乐器 。
常规的管弦乐队一般为双管乐队,即每一木管乐器为两支,并以这种规模来配置其他乐器组。而近代管弦乐队有时会突破常规组合乐队。其中,大型乐队采用四管编制,即每一种木管乐器有四支,并相应增加其他组的乐器数量,这样乐队规模大大扩展 。
乐队作用
管弦乐的细致精巧操作,要求调动重大的人力因素。每个管弦乐队都是一个为了服务于同一音乐作品而团聚起来的演奏家集体,乐手发挥各自才能并予以优美程度不同的演奏;包括乐队指挥在内,通过整体的协同一致,圆满完成任务 。
管弦乐队起传导和表现双重作用。第一,交响曲作者必须通过管弦乐队来传播其作品,为此,后者必须准确地反映作曲者的乐思,演奏的载体则是完整记载着种种符号用以说明各种表现手段的乐谱。第二,管弦乐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自身客观属性的范围,由于它同所承载的乐思混为一体而成为一种表现手段 。
代表乐团
乐团名称 | 创建时间 | 说明 |
---|---|---|
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 | 1548年 | 世界上最早的德国交响乐团。韦伯和瓦格纳曾指挥过该团。 |
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 | 1743年 | 又译为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门德尔松等曾指挥过该团。 |
维也纳爱乐乐团 | 1842年 | 欧洲具有代表性的乐团,马勒、富特文格勒、勃拉姆斯与布鲁克纳等指挥过该团。 |
纽约爱乐乐团 | 1842年 | 伯恩斯坦等曾指挥该团。 |
波士顿交响乐团 | 1881年 | 小泽征尔等曾指挥该团。 |
费城交响乐团 | 1900年 | 斯托克夫斯基和奥曼迪使该团水准得到提升。 |
克利夫兰交响乐团 | 1918年 | 先后曾与塞尔、洛林·马泽尔等指挥家合作。 |
芝加哥交响乐团 | 1891年 | 索尔蒂就任指挥后,该团迎来发展契机。 |
柏林爱乐乐团 | 1882年 | 欧洲的代表性乐团之一,1979年卡拉扬曾率团来到中国演出。 |
列宁格勒国立交响乐团 | 1772年 | 前苏联的代表性乐团,1938年穆拉文斯基出任指挥后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 |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 1888年 | 荷兰指挥家格尔贝曾执棒50年,使其得到快速发展。 |
伦敦交响乐团 | 1904年 | 1979年由阿巴多执掌后得到进一步发展。 |
巴黎交响乐团 | 1828年 | 前身为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 |
以上代表乐团参考资料来源
时期 | 作曲家 | 主要贡献或交响曲代表作 |
---|---|---|
维也纳古典乐派 | 约瑟夫·海顿 | 作有交响曲108部,被称为“交响曲之父”,代表作包括《告别》《惊愕》《时钟》等。 |
莫扎特 | 作有近50部交响曲,将歌剧因素融入交响曲创作。 | |
贝多芬 | 交响曲创作历时四分之一个世纪,9部交响曲体现了其在音乐树立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精神。代表作包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和《c小调第五交响曲》。 | |
浪漫主义交响曲 | 舒伯特 | 开创歌唱抒情性交响曲的新领域,代表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 |
柏辽兹 | 标题音乐的创作原则,代表作有《幻想交响曲》。 | |
门德尔松 | 交响曲表达了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情感,代表作包括《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等。 | |
舒曼 | 诗情画意的交响曲表达,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春天”》。 | |
李斯特 | 创作标题交响曲。 | |
布鲁克纳 | 交响曲带有宗教气息。代表作有《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 | |
勃拉姆斯 | 作有4首交响曲,是浪漫主义无标题交响曲的典范之作。 | |
鲍罗丁 | 民族主义交响曲。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 | |
柴可夫斯基 | 在交响曲中体现一定的标题性原则。代表作有第四、第五与第六交响曲。 | |
德沃夏克 | 共有9部,代表作为《第九交响曲》等。 | |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 民族主义交响曲。 | |
马勒 | 交响曲乐章数目灵活,在其中加入人声演唱。代表作有《第八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 | |
西贝柳斯 | 作有7部交响曲,纯音乐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 |
20世纪新古典主义交响曲 | 普罗科菲耶夫 | 师法莫扎特和海顿的《古典交响曲》。 |
斯特拉文斯基 | 交响曲代表作包括《管乐交响曲》和《诗篇交响曲》。 | |
欣德米特 | 交响曲代表作包括《画家马蒂斯》和《世界的和谐》。 | |
勋伯格 | 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创作序列主义交响曲。 | |
韦伯恩 | 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创作序列主义交响曲。 | |
20世纪民族主义交响曲 | 席曼诺夫斯基 | 作有4首交响曲。 |
潘德列茨基 | 作有2首交响曲。 | |
斯科里亚宾 | 作有3首交响曲。 | |
沃恩·威廉姆斯 | 作有9首交响曲。 | |
阿隆·科普兰 | 作有3首交响曲。 | |
肖斯塔科维奇 | 作有15部交响曲,代表作包括《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等。 | |
布里顿 | 作有3首交响曲。 | |
查尔斯·艾夫斯 | 作有4首交响曲。 | |
霍华德·汉森 | 作有7首交响曲 | |
乔治·罗奇伯格 | 作有5首交响曲。 | |
20世纪以来中国交响曲 | 马思聪 | 《第一交响曲》与《第二交响曲》。 |
冼星海 | 《第一交响曲》与《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 | |
丁善德 | 作有交响曲《长征》。 | |
王云阶 | 代表作包括,第一交响曲《建设祖国》,第二交响曲《抗日战争》,第三交响曲《春天》。 | |
陈培勋 | 作有第二交响曲《清明祭》。 | |
盛礼洪 | 作有第一交响曲《海之歌》以及《第二交响曲》。 | |
朱践耳 | 交响曲共8部。 | |
罗忠镕 | 作有第一交响曲《浣溪沙》,以及第二交响曲《在烈火中永生》。 | |
吕其明 | 交响曲《郑成功》(合作)。 | |
王西麟 | 《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 | |
关乃忠 | 交响曲三部。 | |
苏聪 | 《第一交响曲》,以及交响曲《破晓》。 | |
周龙 | 交响曲《广陵散》。 | |
谭盾 | 交响曲《离骚》。 | |
叶小钢 | 交响曲《春天的故事》。 | |
郭文景 | 合唱交响曲《蜀道难》。 |
以上代表人物参考资料来源
交响曲属于音乐艺术中较高深的形式,它调动作曲教高深的技巧,表达更为复杂深刻的内容,因此欣赏交响曲需要具备一些基本音乐知识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
交响曲的编号
对于作曲家的作品,通常会依其创作或出版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因为单纯称《C大调交响曲》《升f小调交响曲》是难以进行区分的。而加上编号,人们就很容易区分和记住了。如某某的《D大调第X交响曲》,听众马上就可以领会到要介绍或探讨的作品是哪一部了 。
作者和作品的背景
一首作品大多表达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因此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例如,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和《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中产生的,反映人民群众反抗专制暴政的斗争;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五、六交响曲反映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亚历山大二世和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苦闷彷徨的心情和渴望光明幸福的意愿 。
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交响曲有标题与无标题之分,标题是说明乐曲的基本内容,而无标题的交响曲也反映了深奥的哲理性内容,听众可通过作者对其所处时代的态度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这比起有标题的交响曲更难理解些 。
作品的民族特征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各自的民族特征,有些作品概括地体现了民族民间音调的某些特点,而有一些作品则和民族民间的音调保持更密切的联系。现代作曲家在写作时,常喜欢以乐曲所表现内容的地区,选择当地的民族民间素材加以展开,更恰当地表达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 。
熟悉交响作品的主题
主题是具有比较独立的结构形式,意义比较完整,能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的富有表现力的乐思。而乐曲常以主题所呈示的各种要素加以展开。熟悉主题,将使听众从一般的直观欣赏进入更深刻的感情与理智的欣赏,更清楚了解音乐展开的逻辑性,从而得到更深刻的启迪。再进一步要求,知晓各段落的划分,则是更好地欣赏交响曲的钥匙 。
提升音乐修养
作曲家创作乐曲也像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街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各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对这些音乐要素的功能、含义应有一定的了解。此外,还应多听,以理论的依据作为引导,通过自己的听觉、感官,更多更深地体会和理解作品的内涵 。
养成文明的欣赏习惯
在现场听交响音乐是一种高尚文明的活动,应当衣着整齐,提前进入现场后安静地就坐,不要大声喧哗。演奏过程中,在每个乐章之间不要鼓掌,只有最后一个乐章完满结束时才可以热烈鼓掌。听不懂的时候,不要左右打听,以免干扰别人,应养成尊重演奏者和剧场秩序的良好习惯和文明欣赏的作风 。
乐队图
整个音乐文献中最有说服力的、最像奇迹般集中的交响结构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它是交响理想的实现 。(音乐学者保罗·亨利·朗评)
交响曲这一器乐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人类的音乐文化,为人类认识器乐艺术提供了鲜明而详实的资料,在世界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方交响音乐赏析》评)
不论交响曲的命运如何,不能否认它有一个辉煌的过去。它给作曲家准备了一个宽广的足以驰骋的战场,影响了西方音乐的整个进程 。(《西方音乐漫话》评)
交响曲音色之复杂鲜艳,为一切乐曲之冠。它是集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与敲打乐器四组乐器而成,每组乐器均有其自高至低之系统,而每件乐器均有其特殊风格与情趣。它高可至短笛的最高音,低可至低音大提琴的最低音,大可以大到今鼓齐鸣,众乐并奏,小则可小至只剩一两声长笛,使人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感;至于交响曲之心,则是更为深蕴的艺术实质,是美的关键 。(《音乐辞典》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