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新觉罗·豪格 编辑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 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继妃乌喇纳喇氏(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 满洲正蓝旗(曾为镶白旗、镶黄旗)人。 中国清代宗室、将领。
爱新觉罗·豪格少年时就参加努尔哈赤征服蒙古的战斗,因功勋被封为贝勒,取代杜度而成为“四小贝勒”之一,领镶白旗。皇太极即位后,改领镶黄旗。天聪六年(1632年)七月,晋封为和硕贝勒。天聪九年(1635年),改领正蓝旗。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为中伤多尔衮被削爵,之后跟随清军入关,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肃亲王。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灭张献忠政权。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凯旋回京,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亲政之后为豪格昭雪,恢复其封爵。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辽东
出生日期: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4月16日)
逝世日期:顺治五年(1648年4月12日)
主要成就:攻讨明朝和蒙古,入关平定四川
本名:爱新觉罗·豪格
父亲:爱新觉罗·皇太极
母亲:继妃乌喇纳喇氏
封爵:和硕肃亲王
谥号:武
官职:靖远大将军
旗籍:满洲镶白旗→镶黄旗→正蓝旗
年少征战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豪格出生,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一子,早年时期他就跟从其父皇太极征讨蒙古董夔、察哈尔、鄂尔多斯等部,几场仗下来都有战功,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天命末年取代杜度,成为“四小贝勒”之一,领镶白旗。
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豪格跟从大贝勒代善等人征讨蒙古扎鲁特部,豪格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突出,亲手斩杀了扎鲁特部的贝勒鄂斋图。 同年努尔哈赤去世,其父皇太极继位,将努尔哈赤直辖并分给阿济格三兄弟的两黄旗同自己与豪格所领的两白旗互换旗色,豪格成为镶黄旗主。
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发动了宁锦之战,豪格在锦州与明军大战,击败了明军,然后又率领一支军队维护塔山的粮运。天聪二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为了配合皇太极对蒙古的战略,他又偕同贝勒济尔哈朗一起征讨蒙古固特塔布囊,将其击败之后诛杀,尽收其部。
豪格
天聪七年(明崇祯六年,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皇太极向大臣们询问,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豪格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先攻打明朝,如果我们仅仅得到了锦州,其他的城池却得不到,那就会旷日持久,恐怕会劳师疲众、不利于我。应该从蒙古绕道进入,并且晓谕当地的各个明朝村落,我们进入是因为他们的君主不肯和我们议和,他们就会怨恨崇祯帝。再采用更番法,等到我们马肥的时候,增加使用大炮,一支人马出宁远,一支人马出蒙古旧道,夹攻明朝的山海关,如果还不能攻下来,就在附近屯兵并招致当地的流贼,驻军在通州,等到明军懈怠的时候再攻打他们。如果那样的话,朝鲜、察哈尔就可以缓缓图之了。”他的见解受到了皇太极的赞赏,所以同年八月,八旗军攻打山海关。
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1634年),他跟从皇太极自宣府直趋朔州。豪格与扬古利一起毁掉了明朝的边墙,分兵从尚方堡一带进入内地,攻掠了朔州及五台山,又跟从皇太极巡视山西大同,击败了明朝的援军。
天聪九年(1635年),豪格和多尔衮前往黄河河套地区,招抚察哈尔部众。此次进军,进展顺利,先后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林丹汗的儿子额哲。林丹汗曾得到元朝传国玉玺,上有“制诰之宝”四字,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群臣因而劝进皇太极上尊号称帝。他们还抵归化城时,豪格率军再次劫掠山西边郡,毁宁武关,率军进入代州、忻州。 同年十二月,有人举报正蓝旗之莽古尔泰、德格类生前图谋不轨,皇太极趁机将其所辖牛录并入两黄旗,由自己直接统领,并另外成立正蓝旗,由豪格任旗主。
受封亲王
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其父皇太极称帝,作为皇太极的皇长子,豪格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并兼掌户部的事务。很快因为和岳讬流露出对皇太极有怨心,连坐被降为贝勒,解除户部的职务,罚银一千两。不过很快就又获得重用,和睿亲王多尔衮一起攻打锦州,仍然掌管户部。同年十二月,皇太极以朝鲜不遵盟约之名亲征朝鲜,豪格跟从皇太极出征,他和多尔衮一起自宽甸入长山口,攻克昌州,在安州大败朝鲜兵。又派遣大将击败了朝鲜的援兵,大军到达宣屯村,那里的村民说:“黄州的守将听说国王被困在南汉山城,派遣一万五千兵马前去救援,已经出发了三天了。”豪格率领清军行进了一昼夜,追到了陶山,击败了朝鲜兵。
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军进入内地,豪格率领军马自董家口破边墙而入,在丰润击败了明军。攻下了山东,招降了高唐,劫掠一番直至曹州,又攻下了东光。
松锦大战
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军再围锦州,豪格攻击松山及山海关的明朝援兵,截获战马五百余匹。洪承畴率领大军十三万前去救援锦州,攻破了清军的三处营垒。皇太极听闻军情带病亲征,决定驻扎在高桥,豪格怕洪承畴会与锦州的明军夹击,请求改屯在松山、杏山之间。之后洪承畴被击溃,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锦州松山区松山镇)。
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围困在松山的明将夏承德秘密派人前去清军大营请降,豪格派遣左右翼兵马在夜里爬梯进入城内,八旗兵继而进入,第二天一早,松山被清军攻破,擒获了洪承畴及巡抚邱民仰等人,斩杀明军军官一百余人、士兵一千六十多人。进驻杏山,又和济尔哈朗一起攻克塔山,取得了松锦大战的辉煌胜利。战后叙军功,豪格恢复原封,被赐马鞍一副、蟒缎百匹。
争夺皇权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崩逝于盛京后宫,生前未立下遗旨,所以众宗室旗主大加争夺皇位。作为皇长子的豪格成为众人拥立的对象。豪格争夺皇位的主要竞争者就是多尔衮。当时的多尔衮由于功劳太大,支持者又多,势力也大,成为了豪格的最大的对手。豪格力大超群,久经沙场,屡建军功。按“立长”的规矩,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尽管豪格在诸子中论功劳和能力最有优势,但皇太极生前却并未有立豪格为嗣的举动。
实力强大的、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肃王为君。德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可见,拥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许是受汉族“立长”传统理念的影响造成的。在皇位争夺的天平上多尔衮与豪格难分伯仲。
沈阳故宫
争夺皇位的大战从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开始,双方一直互不相让,宫廷内火药味很浓,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多尔衮与豪格为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群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惟恐出现动乱,伤及国运。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的情势中,权势集团必须拿出令宫廷内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特别是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经过多日反复磋商,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两黄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武装力量代表,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争斗得难解难分、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他们提出了由皇子继承大统的新方案。经过十多天的较量,最高会议做出最后的决议:6岁的福临继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宫廷多数高官没有异议。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就这样豪格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宝贵机会。
平定四川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为语言中伤睿亲王多尔衮,被固山额真何洛会所告发,议罪被削爵。清军入关之时豪格率军随大军进入关内。十月,清廷定都北京,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帝大封诸王,念豪格跟从清军平定中原有功,恢复原封和硕肃亲王。这一年冬天,豪格领军进入山东,平定山东济宁满家洞的土寇。
顺治三年(1646年),李自成的势力基本被消灭之后,四川的张献忠成为另一目标。故清廷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与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等一起西征。大军到达西安之后,豪格派尚书星讷等人在邠州破敌,又派遣固山额真都类攻打庆阳。当时贺珍、二只虎、孙守法等流贼占据汉中、兴安,武大定、高如砺、蒋登雷、石国玺、王可成、周克德等人占据徽县、阶州。清军自西安分兵进击流贼,蒋登雷、石国玺、王可成、周克德等人全部投降清军,其余的人败溃逃走,攻占了被流贼占据的城池,陕西被彻底肃清。同年十一月,大军攻打四川,当时张献忠占据西充,豪格派遣鳌拜作为先锋前去进攻,他自己率领军队跟进,大军抵达西充,大破张献忠的军队,豪格亲自射死了张献忠,攻破了张献忠的一百三十多所营寨,斩首数万级。捷报传至京师,顺治帝下诏嘉奖豪格。
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遵义、夔州、茂州、荣昌、隆昌、富顺、内江、宝阳诸郡县全都平定。四川的局势逐渐安定下来。 由于四川地区连年战乱,社会生产几乎完全停顿,无法解决粮饷供应,豪格只好就此止步,率领满、汉军经陕西回京,留下王遵坦、李国英(原左良玉部下总兵)等明朝降将驻守四川。
不幸逝世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大军班师回京,顺治帝亲自到太和殿设宴慰劳豪格。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素来存在嫌隙,不久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四月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豪格死后,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亲政后,处置多尔衮,多尔衮生前制造的冤案也被昭雪,顺治帝追念豪格生前的战功,为豪格平反,重新封为和硕肃亲王,并立碑。顺治十三年(1656年),豪格被追谥,成为清代第一个被追谥的亲王,称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入太庙。
征讨明朝
天命十一年(1626年),豪格跟从代善征讨蒙古扎鲁特部,亲手斩杀了扎鲁特部的贝勒鄂斋图。天聪元年(1627年)的宁锦之战中,豪格在锦州击败了明军。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豪格跟随皇太极攻打明朝京畿,他和莽古尔泰一起巡视通州,在广渠门之战中迎击明朝援兵。天聪八年(1634年)跟从皇太极自宣府直趋朔州。攻掠山西朔州及五台山,击败明朝的援军。
入川平乱
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封豪格为靖远大将军,西征四川平定张献忠的政权。他到了陕西之后消灭了那里的盗贼和其他农民军的势力,彻底肃清陕西。同年十一月攻打四川,派遣鳌拜作为先锋,清军抵达西充,大破张献忠的军队,亲自射死张献忠。又在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连续攻下了西南的遵义、夔州、茂州、荣昌、隆昌、富顺、内江、宝阳等地,稳定了四川的局势。
《清史稿》: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系诸王是庸。
刘小萌:面对清朝入关前后诡谲多变的形势和重重困难,如果国家的重担真的落到豪格的肩膀上,恐怕凶多吉少。只是由于多尔衮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才使清朝入关势如破竹,扫平群雄,一统天下。所以,豪格错失皇位,是他个人的不幸,同时又是清朝的大幸。
萧一山:福临以冲龄践祚,奠定中原,征服华夏,其所以能成大业者,皆群臣襄赞之力也。当时宗室懿亲,僇力行间,栉风沐雨,勤劳佐命者:如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其殊勋茂绩,诚可为开国之大人物。
阎崇年:豪格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为皇太极长子,正值壮年;第二,人才出众,史称他“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多智略”;第三,久经战阵,屡获军功。
邱尚周:原本胜算很大的豪格,却成了最大的输家。优柔寡断的豪格在争夺皇权的大战中缺乏豪气和勇气。他输了,怪他缺乏统筹全局的“大德”,不懂斗争的多变性,缺少控制局势的韬略。
李治亭:豪格作为太宗的长子,按照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他在太宗死后当皇帝是顺理成章的。他本人条件也不差,当时已成年,有才能,有战功。他从太祖以来就在文治武功中做出了贡献,在群臣中,也有一定威信。他没有当上皇帝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实力比较分散,诸王拥重兵,他们自己要保持权力,不愿绝对听命于皇帝。
朱诚如: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早在天命年间就因征讨蒙古有功被授为贝勒,后在伐蒙古征明朝的战争中,又建有功勋。天聪六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崇德六年,晋升为肃亲王,主户部事。松锦之战中,豪格亦建有殊勋。豪格成为皇太极的得力助手。
名字由来
有观点认为,豪格(hooge)大约是蒙语hogo(折断)的译音。在太祖档中,皇太极有时写做hooge amabeile(豪格父王),但有时则写作maitari amabeile。maitari当是蒙语maitagar的口语音译,意为“瘸腿”,即意为“跛子(的)父王”。此解如果成立,大约可以推断豪格幼年腿部曾有残疾,因此取了这个名字。
娶妻风波
崇德元年(1636年)豪格被降亲王爵号,主要源于他与莽古济家的婚姻关系。莽古济是努尔哈赤与大福晋富察氏生的女儿,与前夫武尔古岱生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代善的长子岳讬,二女嫁给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莽古济于岳讬、豪格既是姑姑,又是岳母,莽古济性格倔强,与皇太极一向不和,随着这对同父异母姐弟间愈演愈烈的仇怨,处境两难的豪格被卷入了无法摆脱的纠葛中。
天聪九年(1635年),因为与莽古济家的关系,他第一次受到父亲的处罚。事情的起因还要从豪格娶林丹汗的妻子说起。林丹汗的另两位妻子,额尔哲图福晋嫁给了阿巴泰,伯奇福晋嫁给了豪格。莽古济见豪格娶了一个俊俏的蒙古贵妇,不禁大动肝火。莽古济离席而去,中途退出了婚宴。
莽古济大闹婚宴,让皇太极很下不来台,决心还以颜色,就把莽古济一家彻底孤立起来。这场风波的起因,本来是因为莽古济干涉豪格的婚姻。
杀妻之事
天聪九年(1635年)底,豪格刚因与莽古济的关系受到处罚,仍心有余悸。对于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案,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审时度势,很快表明了自己在这场大火并中的立场:“我是皇上的儿子,妻子的母亲想谋害皇父,我怎么能与谋害皇父的女人同处呢?”接着就亲手杀死了妻子。从豪格的一生看,无论是他在外征伐,还是为人处世,从没有为人残暴或性情暴虐的记录,但父汗的意旨至高无上,不可抗拒,豪格下此毒手,实在是被逼无奈。
皇太极对儿子的杀妻之举并没有什么表示,内心大概还是赞许的,所以在分配莽古尔泰财产时,给了豪格诸多好处,一是分给他八个牛录的人口,一是将原属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加以改编,并任命他为该旗的和硕贝勒。紧接着,又晋封他为和硕肃亲王。这样,仅数月之间,豪格就成为拥有一旗强大实力的六大和硕亲王之一(其他五人为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和硕成亲王岳讬)。豪格身为皇长子,在诸贝勒中更是前程远大,风光无限。
失位之因
豪格生性柔弱,从帝位之争中就反映出来。数年以后,豫亲王多铎曾当面告诉豪格:“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这句话说得很直露,“性柔”(性格软弱),是他错失皇位的主要原因,正因为他在关键时刻的“性柔”,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后来,两黄旗将领明确坚持“立帝之子”,不再专注于豪格;多尔衮口口声声他“无继统之意”,都反映出当时形势的细微变化。
不过,从豪格自身分析,当他自称“德小福薄”时,确实也有难以启齿的隐忧。试想,一个把爱妻一刀杀死的人,怎么可能拥有道德的力量?又怎么可能君临天下,以德服人?他自称“德小”,其实是很有一些自知之明的。再者,在皇太极有名位的15位后妃中,地位最尊显的是崇德元年封的五宫(即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后妃,都是蒙古族,豪格的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不在其列。在皇太极的11个儿子中,豪格的出身不是最显贵的,只是年龄居长,所以他自称“福薄”,也并非无的放矢。
结交传教士
豪格在四川,与耶稣会传教士利类思、安文思有过一段交往。民国初年,法国传教士古洛东根据他们留下的教会档案和中国史料,用中文撰写了《圣教入川记》一书。书中记载了利类思、安文思与豪格的多次交往。
豪哥对西洋科技有浓厚的兴趣。利类思、安文思在逃难途中被清兵抓捕,因相貌怪异,被送到豪格面前。豪格问传教士关于机器的知识,还授意他们把天文书详加解说,译成满语。豪格阅后,“大为惊异,以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称赞不已”。
豪格与西洋传教士有长期交往,在北京时与著名传教士汤若望关系很熟,所以汤若望托他到四川后保护传教士。豪格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对传教士“宠渥有加,每日赐肉给米,妥为照顾”。二位教士对豪格的“宽仁厚德”印象深刻,颂扬备至。有一次言谈之余,传教士提到,他们有一位中国仆人在逃难中走失,生死未卜。豪格立即吩咐人持令箭速到各营寻访。结果发现此人被一旗人掳获。该旗人开始不愿放回,后来听说是豪格命令,将仆人亲自送回。
关于豪格的死因,除了“卒于狱”,还有“自杀”或被多尔衮“谋杀”等不同版本。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中提到:豪格凯旋回京,皇上派摄政王迎于永定门外。肃亲王按例先拜谒皇叔(多尔衮),不意幕中伏兵四起,乱刀齐下。肃亲王的太监王忠扑在豪格身上,与他同被剁为肉酱。装殓时血肉不能分,同敛一棺。后世肃王府用太监,只许用,不准打骂,因王忠同王殉难,且同葬一处。但这种说法的可信程度不大。豪格毕竟是太宗长子,战功卓著的军事统帅,凯旋之日,却被摄政王部下不分青红皂白乱刀砍死。如果这样的话,即便是位高权重的多尔衮,对皇上、诸王和天下臣民也不好交代,况且这也不符合多尔衮面对棘手问题时机敏灵活、缜密谨慎的一贯作风。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父亲 | 爱新觉罗·皇太极 | 清太宗 |
母亲 | 乌喇纳喇氏 | 清太宗继妃 |
嫡福晋 | 哈达纳喇氏 | 哈达部吴尔古代与清太祖第三女莽古济之女。崇德元年,其母获罪,豪格将她杀死。 |
继福晋 | 博尔济吉特氏 | 名杜勒玛,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洪果尔贝勒(亦作栋果尔、伊尔社齐董郭罗公)之女,博尔济吉特·明安(明安老人)的孙女。孝端文皇后的堂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堂姐妹。 崇德元年七月,嫁给豪格,崇德四年十一月册封肃亲王大福晋。生第四子富绶。 |
侧福晋 | 纳喇氏 | 赫礼台吉之女。生第三女。 |
硕隆武氏 | 德尔赫礼他布囊之女。生第二女郡君、第五女郡主、第五子猛峨。 | |
吉尔岳岱氏 | 布穆祜台吉之女。 | |
姓不详,名苔丝娜 | 姓氏和母家不详。原为蒙古林丹汗的苔丝娜伯奇福晋,简称伯奇福晋。天聪九年归顺清朝,改嫁豪格。“伯奇”在蒙语中是黄金家族血统以外,部落领之女儿的尊称。 | |
庶福晋 | 宁古塔氏 | 佐领他克图之女。生第六子星保。 |
西林觉罗氏 | 男爵宁尔纳之女。生第八女、第九女。 | |
西林觉罗氏 | 佐领泰尔康之女。生第十一女。 | |
黄氏 | 朝鲜黄业沁之女。豪格死后,自尽殉葬。生次子固泰、第三子握赫纳、第七女郡君。 | |
妾 | 瓜尔佳氏 | 乐尔赫纳之女。生第一女。 |
牛氏 | 诸尔密之女。生第六女、第十女。 | |
纳喇氏 | 特穆之女。生长子齐正额。 | |
伊尔根觉罗氏 | 杭素之女。生第七子舒书。 | |
王氏 | 王明之女。生第四女。 | |
豪格有一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索诺布台吉之女。是多尔衮嫡福晋义皇后的妹妹。和阿济格、多铎的福晋都交好,豪格死后改嫁多尔衮,是为他的五娶福晋。 另外还有两个福晋,分别被济尔哈朗、阿济格所娶。 豪格死后,有三名妻妾从殉,但是记载不完全。只知道其中一个是“庶福晋黄氏,朝鲜黄业沁之女”;另一个是个侧福晋,名舒呼礼,姓氏出身不详,豪格死后,自尽从殉;还有一个不详。 | ||
长子 | 爱新觉罗·齐正额 | 生母为妾纳喇氏。天聪八年九月二十六日生。康熙十六年二月因罪处死,黜宗室,年四十三。嫡妻觉特氏,杜达礼之女,无子女。 |
次子 | 爱新觉罗·固泰 | 已革辅国将军。生母为庶福晋黄氏。崇德三年元月二十八日生。康熙四十年七月十五日卒,年六十三。嫡妻佟佳氏,西伯礼之女。 |
第三子 | 爱新觉罗·握赫纳 | 辅国将军。固泰同母弟。崇德四年二月初三日生。康熙元年九月十三日卒,年二十三岁。嫡妻伊拉里氏,富喀之女。一子:已革奉国将军武礼。 |
第四子 | 爱新觉罗·富绶 | 显懿亲王。生母为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崇德八年五月十七日生。袭爵,改显亲王。康熙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卒,年二十六。 |
第五子 | 爱新觉罗·猛峨 | 温良郡王。生母为侧福晋硕隆武氏。崇德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生。康熙十三年七月十一日卒,年三十一。 |
第六子 | 爱新觉罗·星保 | 头等侍卫。生母为庶福晋宁古塔氏。崇德八年十一月十六日生。康熙二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卒,年四十三。嫡妻赫舍里氏,三等护卫穆淑之女。 |
第七子 | 爱新觉罗·舒书 | 生母为妾伊尔根觉罗氏。顺治二年元月二十六日生。康熙二十四年十月初六日卒,年四十岁。嫡妻觉特氏,社达礼之女。 |
长女 | 爱新觉罗氏 | 天聪五年八月十九日亥时生,母妾瓜尔佳氏。顺治五年三月,下嫁兆佳氏达世贤,康熙三十一年三月卒。 |
次女 | 爱新觉罗氏 | 郡君,崇德元年九月初一日丑时生,母侧福晋硕隆武氏。顺治七年三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诺尔布,康熙十九年十月卒。 |
第三女 | 爱新觉罗氏 | 崇德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寅时生,母侧福晋纳喇氏。顺治三年正月卒。 |
第四女 | 爱新觉罗氏 | 崇德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卯时生,母妾王氏。顺治七年八月,下嫁马佳氏英锡布,康熙六年七月卒。 |
第五女 | 爱新觉罗氏 | 郡主,崇德三年八月初一日寅时生,母侧福晋硕隆武氏。顺治七年八月,下嫁瓜尔佳氏豪善,顺治九年六月卒。 |
第六女 | 爱新觉罗氏 | 崇德三年十月十四日丑时生,母妾牛氏。顺治八年八月,下嫁马佳氏孙诸,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卒。 |
第七女 | 爱新觉罗氏 | 郡君,崇德六年七月十六日丑时生,母庶福晋黄氏。顺治十六年九月,下嫁耿精忠,初封郡主,康熙二十二年三月降为郡君,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卒。 |
第八女 | 爱新觉罗氏 | 崇德六年十月初一日巳时生,母庶福晋西林觉罗氏。顺治十六年正月,下嫁纳喇氏阿哈布,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卒。 |
第九女 | 爱新觉罗氏 | 顺治元年九月二十五日亥时生,母庶福晋西林觉罗氏。顺治十五年二月,下嫁赫舍里氏博磊,顺治十八年正月卒。 |
第十女 | 爱新觉罗氏 | 顺治三年五月十二日子时生,母妾牛氏。康熙二年十月,下嫁伊尔根觉罗氏察璧,康熙十六年六月卒。 |
第十一女 | 爱新觉罗氏 | 顺治三年九月十四日巳时生,母庶福晋西林觉罗氏。康熙元年五月,下嫁御史张问政,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卒。 |
第一代: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豪格。
第二代:显懿亲王 爱新觉罗·富绶,豪格第四子。顺治八年袭亲王,改封号曰“显”,康熙八年薨,谥“悫”。
第三代:显密亲王 爱新觉罗·丹臻,富绶第四子。康熙九年袭显亲王,四十一年薨,谥“密”。
第四代:显谨亲王 爱新觉罗·衍潢,丹臻第六子。康熙四十一年袭显亲王,乾隆三十六年薨,谥“慎”。
第五代:肃勤亲王 爱新觉罗·蕴著,富绶之孙,追封显亲王拜察礼(富绶第五子)第三子。康熙四十七年袭三等奉国将军,乾隆三十七年袭显亲王,四十三年复始封之号“肃”,寻薨,谥“勤”。
第六代:肃恭亲王 爱新觉罗·永锡,丹臻孙,追封肃亲王成信(丹臻第二子)第五子。乾隆四十三年袭肃亲王,道光元年薨,谥“恭”。
第七代:肃慎亲王 爱新觉罗·敬敏,永锡第一子。乾隆六十年封不入八分辅国公,道光元年袭肃亲王,咸丰二年薨,谥“慎”。
第八代:肃恪亲王 爱新觉罗·华丰,敬敏第三子。道光四年封三等镇国将军,九年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咸丰三年袭肃亲王,同治八年薨,谥“恪”。
第九代:肃良亲王 爱新觉罗·隆懃,华丰第三子。同治元年封二等镇国将军,九年袭肃亲王,光绪二十四年薨,谥“良”。
第十代:肃忠亲王 爱新觉罗·善耆:隆勤第一子。光绪十二年封二等镇国将军,二十四年袭肃亲王,宣统帝逊位后薨,谥“忠”。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女间谍川岛芳子(爱新觉罗·显玗、金壁辉)之父。
清初肃亲王豪格的府第位于玉带桥东岸(今东交民巷正义路东)。前后共有10位府主生活于此。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府毁于兵火。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把王府所在的大片土地划为“使馆界”。肃亲王府迁至北新桥船板胡同(今东四十三条)街北。但新府已非王府形制。过去,北京人谈起旧时北京的王府,常说:“礼王府的墙,豫王府的房,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礼亲王府和豫亲王府的建筑的确好于其他王府。
位于朝阳区潘家园街道劲松小学北,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48年,松柏多被国民党军队砍伐。文革时期,劲松小学迁入,地面建筑大部分被拆除,仅存西房三间。1995年,小学改造时彻底拆除。
《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传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