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阿济格 编辑

清朝宗室、将领

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满洲镶白旗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之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

天命年间为“四小贝勒”之一,领正黄旗。皇太极即位后,改领镶白旗。天聪二年(1627年)获罪被贬,由多尔衮代之。 此后,他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以及朝鲜的作战,并在崇德元年(1636年)受封多罗武英郡王。 清军入关时,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元年(1644年),进封和硕英亲王。又以靖远大将军沿长城入陕西,又自陕西出河南、湖广、江西,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顺治五年(1648年),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顺治六年(1649年),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顺治八年(1651年)赐死。

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但他却是一个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爱新觉罗·阿济格

别名:八王

封号:多罗武英郡王→和硕英亲王

氏:爱新觉罗氏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

出生日期:1605年8月28日

逝世日期:1651年11月28日

逝世地:北京

陵墓:八王坟

安葬地:朝阳区建国门外街道大北窑“八王坟”(原址)

主要成就:屡胜明军;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招降明军左梦庚部平息姜瓖起事

最高官职:靖远大将军、平西大将军

旗籍:满洲正黄旗→镶白旗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七月十五日,阿济格出生,其名字的满语意思为“小”。他长大后“身长丈余,腰腹甚大” ,最初被授为台吉。 阿济格自幼颇受父亲努尔哈赤的宠爱。皇太极的元妃钮祜禄氏曾因为见阿济格不肯下轿,即被公爹努尔哈赤下令休离。

天命六年(1621年),阿济格奉命迎接蒙古宰赛的赎身质子。

天命八年(1623年),阿济格随大贝勒代善等前去复州,镇压刘兴祚暗中策动的起事,将当地男丁全部屠杀。

天命十年(1625年),阿济格随三贝勒莽古尔泰征伐察哈尔部,追至农安塔,林丹汗遁走。

天命十一年(1626年)四月,偕同台吉硕托讨伐喀尔喀巴林部。十月,跟从大贝勒代善讨伐扎鲁特部,活捉巴克父子三人及拉什希布岱青、多尔济桑阿尔斋等十四贝勒,斩鄂尔寨图贝勒,这两场战役都有战功,因功封为贝勒。 他是天命年间四小贝勒之一,与弟弟多尔衮一起被努尔哈赤分给正黄旗,他任旗主。等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以变旗色而不变所领牛录的方式将他改为镶白旗,他遂成为镶白旗主。

屡立战功

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他偕同二贝勒阿敏攻打朝鲜,连克五城。五月,跟从皇太极讨伐明朝,偕同莽古尔泰守卫塔山的粮运,击败明军两万。军队会师于锦州,逼近宁远,明军有一千余人在此扎营并挖掘战壕,在前面摆列火器,但是被阿济格全部歼灭。明朝总兵满桂出城列阵,皇太极想要进击,各位贝勒以为距离城池太近所以进谏不可进攻,唯独阿济格以为未必。皇太极监督阿济格迅速攻击明朝的骑兵一直至城下,各位贝勒都很惭愧,所以不及披甲就上前冲杀,进击明朝的步军,明军死伤者大半。

天聪二年(1628年),阿济格因为擅自主持其弟多铎的婚礼,被削去固山贝勒(旗主),由多尔衮代为镶白旗主。

天聪三年(1629年)八月,阿济格偕同贝勒济尔哈朗攻打锦州、宁远等地,焚毁明朝积粮,俘虏明军三千人。十月,跟从皇太极分兵三路讨伐明朝,阿济格同贝勒阿巴泰率左翼四旗和蒙古军队夜袭龙井关(今河北迁西龙井关村),黎明时毁水关而进,歼灭汉儿庄(今河北迁西汉儿庄乡)副将易爱、洪山口参将王遵臣闻讯赶到的援军,进围汉儿庄,守将李丰投降。十一月,攻克洪山口,进军至遵化,攻击斩杀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逼近北京,明蓟辽督师袁崇焕、辽东总兵祖大寿率兵二万前去救援,屯兵于广渠门外,同莽古尔泰等追逐明军,迫近壕堑,阿济格战马受创而死才退兵。十二月,同阿巴泰攻打通州,至张家湾;再跟从皇太极巡蓟州,遇到明山海关援兵五千人,阿济格偕同代善突入敌阵,大破明军,阿济格的战马又一次受创而死。

天聪四年(1630年),再跟从大军伐明,阿济格奉命同德格类、岳托率二万人由义州逼近广宁,会师大凌河。夜围锦州时,明军六千人偷袭阿济格军营,下大雾看不见人,阿济格严阵以待。待雾散时突击,俘获明游击一人、甲械及马二百余。皇太极酌金卮亲自慰劳,授围城方略。听闻明增兵,皇太极命扬古利率八旗巴牙喇兵的一半去增兵。祖大寿的弟弟祖大弼驱逐后金军中侦骑,靠近皇太极面前,皇太极擐甲与战,阿济格驰至,明军步骑遝出,阿济格奋击退却明军,斩杀明副将一人。皇太极把所统的士兵交付给阿济格,明监军道张春的四万救兵来到,又战于大凌河,截杀明军大半,向北驱逐明军达四十里。

天聪六年(1632年),跟从大军讨伐察哈尔,林丹汗因而逃跑。皇太极转移军队前去攻打明朝,令阿济格统率左翼及蒙古兵攻打大同、宣府,全部缴获明朝张家口储藏的犒边财物。

天聪七年(1633年)三月,修筑通远堡(今属辽宁丹东),并带兵驻守。五月,与济尔哈朗、杜度一起迎接明降将孔有德,抗拒明东江总黄龙和朝鲜的军队。六月,皇太极向大臣们询问,打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阿济格说先打明朝,遂偕同阿巴泰攻打山海关,皇太极下旨责问他不深入进军,阿济格说:“我想要在这里让马停歇、积蓄粮食,可是各位贝勒不从啊。”皇太极说:“你如果坚持不走,诸位贝勒难道要丢弃你自己离开吗?”

天聪八年(1634年),跟从大军讨伐明朝,与多尔衮、多铎一起入龙门口,攻克保安州、灵丘。

晋封郡王

崇德元年(1636年),阿济格进封为多罗武英郡王。同年偕同饶余贝勒阿巴泰及扬古利讨伐明朝,从雕鹗堡进入长安岭,逼近延庆。越过保定到达安州,接连攻克昌平、定兴、安肃、宝坻、东安、雄县、顺义、容城、文安诸县,五十六战全部获胜,擒明总兵曹丕昌等,俘获人口牲畜共十七万九千八百余。 阿济格又派遣都统谭泰等人设下伏兵,斩杀明朝遵化三屯营守将,获马一百四十余匹。皇太极下旨赐给他鞍马一副。退兵时,皇太极亲自前往盛京地载门外十里迎接,见阿济格非常辛劳,为他落下泪,皇太极亲自倒酒慰劳阿济格。同年十二月,皇太极亲自攻打朝鲜时,命阿济格守牛庄。

崇德二年(1637年),硕托攻打明军驻地朝鲜皮岛,没有攻下,阿济格奉命率军千余助战。夜里,阿济格派遣都统萨穆什哈督护军兵前进,又遣都统阿山、叶臣率锐卒乘小舟疾攻西北隅,兵部承政车尔格统八旗骁骑及汉军、朝鲜兵乘巨舰逼其城,都统石廷柱、户部承政马福塔从北隅督战,遂克皮岛,斩东江总兵沈世魁,俘人口三千四百余人,获大船七十,大炮十。皇太极遣使褒奖慰劳他。

崇德四年(1639年),他跟从大军讨伐明朝,阿济格扬言要用红衣大炮攻击各台,守卫的明军非常害怕,四里屯、张刚屯、宝林寺、旺民屯、于家屯、成化峪、道尔彰诸台都被攻下。再回军守卫塔山、连山,俘获明军人马一千多个。然后偕同阿巴泰攻打锦州、宁远。

从崇德五年(1640年)九月起,他就偕同济尔哈朗围攻锦州。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效力明军的蒙古台吉巴什等商议举锦州外城投降,祖大寿察觉后,准备捕杀蒙古兵,阿济格夜里登上从属的土墙助战,明军大败,然后把投降的蒙古兵迁到义州。 阿济格因屡次击败明军,朝廷赏赐银四千两。 六月,明军数万自山海关救援锦州,立营松山西北。济尔哈朗率右翼清军出战失利,乳峰山两营被明军攻陷,局势极为险恶。阿济格派左翼骑兵登山掩杀,力挽败局。皇太极闻讯,以阿济格“劳绩可嘉”,特命赏银四千两。 八月,明军主帅洪承畴率兵十三万来解锦州之围的消息传来,正在盛京休整的阿济格随皇太极出征松锦前线,与明军决战。清军立营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明军退路。八月二十日,两军激战于松山城外,部分明军突围南撤。阿济格率骑兵追击不及,还军往南海口,攻克明军屯粮的海仓笔架山,使十余万明军陷入进无粮草、退无归路的绝境。洪承畴被迫放弃解救锦州的计划,率部突围。皇太极命阿济格、多尔衮分率两翼骑兵前往塔山堵截,明军大败。 不过,在此期间,阿济格也曾抱怨劳苦,在所属部下换班返回盛京时,他当众声称:“我怎得逃回,与尔同行?”又在宸妃海兰珠丧事期间唱歌跳舞,由此得罪皇太极。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阿济格围攻杏山,又攻打宁远。吴三桂率四千人驻守塔山、高桥,不战而退,阿济格大败吴三桂。 松锦之战结束后论功行赏,阿济格没有获得应有的封赏,十分不满,因此在皇太极在笃恭殿举行的庆功宴上,没等颁赏就离席回家。十月,诸王大臣追究其过往种种罪行,指责他“不以国事为心,有抗上之意”,要求褫夺王爵,查抄家产,予以拘禁。皇太极只罚银万两。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去世,诸王争位,妥协的结果是立六岁的福临为帝,是为顺治帝。阿济格虽未像其弟多尔衮那样参与争位,但对“立幼”十分不满,借口病重,不参加皇太极的葬礼,后在多尔衮劝告下才勉强参加完敛之会。 九月下旬,阿济格随济尔哈朗攻打宁远等关外四城。九月二十四日攻中后所,于城北布云梯发炮,次日城墙倒塌后攻克,斩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二十九日,抵达前屯卫,攻打城西,十月初一日克城,斩明总兵李辅明、袁尚仁等三十余员将领,击杀明兵四千余人,驻守中前所的明总兵黄诗(清人误记为黄色)弃城而逃,至此清军攻克了除宁远外的三城。 多尔衮摄政后,与多铎换旗,阿济格也被转入多铎旗下(仍为镶白旗)。

征战中原

顺治元年(1644年),阿济格跟从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同年十月,顺治帝在北京登极后,封阿济格为和硕英亲王,序称“八王”。 受命为靖远大将军,率平西王吴三桂、智顺尚可喜等满、蒙、汉军3万余,自山西入陕西,追击李自成。

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阿济格八战八捷,陕西境内城池克四座,迫降三十八座。李自成亲帅大军十三万和湖广襄阳府、承天府、荆州府、德安府四府所属各州县原设守军七万,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阿济格率水陆两军跟随其后,追及于邓州、承天府、德安府、武昌、富池口(今属湖北阳新)、桑家口、九江等处,十三战皆大捷,降者抚之,拒者诛之,穷追至李自成老营,连破之,李自成仅以步卒二十人逃跑得脱,窜入九宫山,俘获赵侯左光先、军师宋献策等,斩杀李自成的两位叔父及汝侯刘宗敏。

明宁南侯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逮捕总督袁继咸、守道李犹龙、巡抚黄澍率12名总兵、马步兵10万、舟10万投降,相继占领河南、湖广、江西、江南的63城。清廷听说后,遣使携诏慰问并令其班师,但诏书还没到达,阿济格就提前班师,于八月四日还京。多尔衮开始算起阿济格的总账,除了不候诏班师外,还有谎报李自成死亡、在午门张盖坐、胁迫宣府巡抚李鉴释放被逮捕问罪的赤城道朱寿鍪、擅取鄂尔多斯和土默特之马以及称顺治帝为“孺子”等,贬阿济格为英郡王,但不久就恢复亲王的爵位。

顺治五年(1648年)七月,封平西将军,出兵镇压天津、山东曹县一带的抗清队伍。十一月,喀尔喀二楚呼尔行猎,靠近边界,阿济格奉命出驻大同。十二月,大同总兵姜瓖闻大军将至,起了疑心,于是倒戈反清,总督耿焞奔阳和,附近十二城反叛响应,阿济格闻变,星夜驰往围困大同,顺治帝命阿济格为平西大将军,率都统巴颜等会征姜镶。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姜瓖的部将刘迁进犯代州,占据外城,章京爱松古、游击高得胜并蒙古兵俱被困。阿济格派遣博洛前去救援、围困刘迁才得以解围。 三月,阿济格的两名福晋的死讯传来,在大同督师的多尔衮劝阿济格回京,阿济格谢绝说:“我不图什么富贵,但大丈夫重名誉,只想佐命效力、流芳史册而已。连摄政王为了国家都忙不过来,我怎敢因为妻子之死而耽误国事?” 四月,收复左卫。六月,阿济格写信给多尔衮说:“辅政豫亲王的儿子功小,不当优异。郑亲王乃叔父之子,不当称叔王。当以已为叔王。”多尔衮乃数其妄思越分及私除职官等罪,众议削其爵,多尔衮以其恃亲冒请免罪,令勿预部务及交接汉官。八月,阿济格复同贝子巩阿岱统兵征大同。八月二十八日,姜瓖的部将杨振威杀了姜瓖及其兄姜琳、弟姜有光,归顺清军,次日阿济格率军进城,毁坏大同城墙并制造大同之屠后还师。

失败赐死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英王阿济格乘摄政王多尔衮病死之机,欲谋乱夺政失败(详见“主要影响-王权争夺”目录)。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议政王大臣会议议阿济格罪,将其幽禁,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阿济格在幽禁期间,不仅没有一丝收敛,反而益加狂暴无礼,在监房内私藏大刀,暗掘地道,声称要放火烧毁监房。

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诸王以阿济格悖乱已极,留之恐贻后患,应立即处死。奏入,顺治帝令其自尽,除宗籍,其子劳亲一同被赐死。

乾隆十一年(1746)平反,重修园寝。

主要影响

编辑

军事成就

阿济格曾随皇太极攻入长城,占领了遵化等河北重地,并率大军直逼北京城。纵掠京畿地区,56战皆捷。

顺治元年(1644年),阿济格又从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随后自山西入陕,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至湖广,于次年俘杀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并招降大明军将领、兵马10万,占领63城。

拥护睿王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八日,皇太极无疾而崩,清政权内部围绕着皇位的继承问题,开展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阿济格与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犹豫未决。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多尔衮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阻力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王权争夺

顺治七年(1650年)冬,多尔衮率阿济格等往边外围猎,年底,多尔衮病危,自知不起,独自召阿济格秘密议论后事。多尔衮死后,阿济格欲当摄政王,暗中派人往召其子劳亲,令其多率兵来,并嘱劳亲不要把多尔衮病死及调兵事告知诸王。

与此同时,阿济格又胁迫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附己,遭到拒绝后又以兵戎相威胁。于是,两白旗大臣决定往“依皇上为生”,并向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阿济格乘丧欲谋乱夺政。跟随多尔衮围猎的大学士刚林早已察觉阿济格的意图,抢先独自“策马行”,日夜疾驰七百里抵达京师,告发此事。清廷立即关闭九门,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德胜门外派驻重兵,以防不测。

不久,多尔衮柩车还京,行至石门时,阿济格与其子劳亲合军,令部下大张旗帜,环丧车而行。顺治帝亲率诸王、大臣迎柩车于德胜门外,阿济格父子居首而坐。济尔哈朗等见阿济格身带佩刀,举动叵测,派兵紧密监视,并将其随从三百骑尽收诛之,从而粉碎了阿济格的兵变计划,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

历史评价

编辑

顺治帝:“王及行间将士驰驱跋涉,悬崖峻岭,深江大河,万有余里,劳苦功高。” “运筹决胜,懋着勋庸。”

日本商人国田兵右卫门等:“称作哈图鲁王子(即巴图鲁王子,“英亲王”之满语称呼)的是九王子的哥哥,他也是君王的叔父。听说是个粗野人,考虑问题粗率,所以从来不过问政务。看来年纪近五十岁,麻脸,身材魁梧,眼神令人望而生畏。为人剽悍,在交战时,攻城陷阵,无往不胜,大明和鞑靼交战之际,屡建军功。在攻陷内城时,城中乞求投降,虽然君王已下令宽恕,可是哈图鲁王子仍不答应,而杀掉许多人。由于这个错误,被罚将其领地收回若干。但是,他出于忠诚,明白国法是国家制定的,必须严格遵守,所以对于这个处分,从来没有怨言。”

谈迁:“英王敢战气如虎,胡床解甲罗歌舞。邸第斜连鳷鹊旁,妖鬟尽隶仙韶部。急管繁弦春复春,曰周曰召浸情亲。倏焉日匿西山下,高冢祁连宿草新。”

乾隆帝:“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赵尔巽:“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繄诸王是庸。”

萧一山:“福临以冲龄践祚,奠定中原,征服华夏,其所以能成大业者,皆群臣襄赞之力也。当时宗室懿亲,僇力行间,栉风沐雨,勤劳佐命者:如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其殊勋茂绩,诚可为开国之大人物。”“阿济格举动荒谬,犹欲摄政,其死宜也。”

孟森:“阿济格之为人,狂稚无理,不足重任,虽有遗命,靳之亦无能为。”

轶事典故

编辑

得罪太宗

皇太极对两白旗与多尔衮三兄弟的政策是以拉为主、以打为辅。因为两白旗实力雄厚但旗主年轻,一旦拉过来可收如臂使指之效。皇太极即立初期在两白旗中主要是对阿济格进行敲打。阿济格在三兄弟中最为年长,且早历战阵,为人雄武、粗犷,不太受约束。所以,皇太极首先拿阿济格开刀。

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二月,蒙古扎鲁特部的台吉恩格参出逃,准备投靠阿济格旗下,按照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规矩,特别是像恩格参这样的蒙古贵族,理应受到一定程度的优待,至于出逃以后选择何旗作为归属应该以其人的个人意见为主。但是,皇太极存心要打击阿济格,也就自然顾不得许多,那时候皇太极和德格类的关系正处在蜜月期,皇太极就做主把恩格参拨给德格类,可恩格参本人还是要投到阿济格的门下。德格类大怒,派人去把恩格参追回,派去的人被鲁莽的阿济格砍伤,皇太极就此问罪阿济格,罚了阿济格1000两白银和七匹马。

天聪二年(1628年),阿济格同意多铎迎娶阿布泰的女儿,惹怒了皇太极,阿布泰是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的弟弟,也就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的舅舅,此人深得努尔哈赤的信任,天命年间是著名的八位“都堂”之一,且名列靠前。但他和皇太极之间关系很糟,主要是政治上的纠纷,所以,皇太极即位以后,阿布泰的日子不很好过,从总兵官的位置上跌落到游击。而且,皇太极还不允许贵族们和阿布泰家族发生姻亲关系,阿济格却不管这一套,仍旧坚持多铎可以和舅舅阿布泰的女儿成亲,皇太极因此大发雷霆,专门下达命令责罚阿济格,夺去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地位,以多尔衮代之。

反对迁都

据随清军一起入关的朝鲜官员所言,阿济格在入关之初时反对迁都,对多尔衮说:“我们刚得辽东时,没怎么杀戮,结果我们满人好多都被辽民杀掉了。所以现在应该趁着兵威,大肆屠戮,留下诸王来镇守北京,主力部队回到盛京,或退保山海关,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多尔衮则反对道:“先汗(皇太极)曾说过,一旦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况且现在人心未定,决不可以就这么回关东。”阿济格和多尔衮由此产生嫌隙。

求封叔王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清廷二号人物豫亲王多铎去世。在大同的阿济格自认为功劳卓著,闻讯后派人向多尔衮说:“辅政德豫亲王征讨流寇时,在庆都躲到偏僻地方,在潼关、西安时不全歼其众,追剿腾机思时不取其国,功绩并不显著,不该对其子给予优厚待遇,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我们叔父的儿子,不应该叫叔王。我是太祖的儿子、皇帝的叔叔,应该叫叔王才是。”多尔衮斥其狂妄,阿济格又请求营建府邸,诸王大臣要求削其爵位,多尔衮没有同意,但禁止阿济格干预朝廷事务及交接汉官。

人际关系

编辑

家族成员

关系

姓名

简介

妻妾

西林觉罗氏

嫡妻,祜新之女。生长子和度。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继妻,冰图郡王博尔济吉特·孔果尔之女,姊妹为太祖寿康太妃。

生长女、次子傅勒赫、次女、第三女、第六子楼亲、第七子墨尔逊、第四女、第五女。

李氏

妾,李士兴之女。生第八子索尔科、第六女。

愉氏

妾,愉春仁之女。生第七女。

儿子

爱新觉罗·和度

长子,固山贝子。天命四年己未十一月十九日亥时生,母嫡妻西林觉罗氏。

顺治三年丙戌十月初七日亥时卒,年二十八岁。嫡夫人扎鲁特氏,常起布之女,无子女。

爱新觉罗·傅勒赫

次子,追封奉恩镇国公。天聪二年戊辰十二月十六日戌时生,母继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

初封镇国公。坐夺爵,削宗籍。顺治十七年庚子四月初三日申时卒,年三十三岁。十八年,谕傅勒赫无罪,复宗籍。康熙元年,追封镇国公。

嫡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和硕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继妻博尔济吉特氏,弼汉桑噶尔塞台吉之女。

爱新觉罗·劳亲

第三子,已革多罗郡王。生年未详,母妾姓氏、父名未详。

顺治八年十月十六日赐死于狱中。子嗣不详。

爱新觉罗·伯尔逊

第四子,天聪五年辛未正月初三日酉时生,母妾姓氏、父名未详,康熙十四年乙卯九月二十八日卯时卒,年四十五岁。嫡妻钮祜禄氏,二等侍卫齐泰之女。

爱新觉罗·门柱

第五子,天聪七年癸酉五月二十八日戌时生,母妾姓氏、父名未详,天聪九年乙亥八月十三日卯时卒,年三岁。

爱新觉罗·楼亲

第六子,已革和硕亲王。天聪八年甲戌九月十九日亥时生,母继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八年辛丑十月初四日赐自尽,年二十八岁。无子女。

爱新觉罗·墨尔逊

第七子,天聪九年乙亥六月二十二日子时生,母继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卒年未详。

嫡妻瓜尔佳氏,都统和岳图之女。无子女。

爱新觉罗·索尔科

第八子,崇德五年庚辰正月二十五日子时生,母妾李氏。崇德七年壬午五月十六日卯时卒,年三岁。

爱新觉罗·佟塞

第九子,崇德六年辛巳三月二十日酉时生,母妾姓氏、父名未详,康熙四十年辛巳十月初九日丑时卒,年六十一岁。嫡妻鄂卓氏,鄂海之女。

爱新觉罗·瑚礼

第十子,崇德六年辛巳七月初七日午时生,母妾姓氏,父名未详。卒年未详,无子女。

爱新觉罗·鄂拜

第十一子,崇德八年癸未二月初一日午时生,母妾姓氏、父名未详,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八月初一日巳时卒,年四十七岁。嫡妻郭络罗氏,散骑郎阿海之女。

爱新觉罗·班进泰

第十二子,顺治元年甲申四月二十二日卯时生,母妾姓氏、父名未详,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七月十五日酉时卒,年六十三岁。嫡妻纳喇氏,侍卫班领舒淑之女。

女儿

爱新觉罗氏

长女,郡主,母继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天命九年五月生。

天聪九年正月嫁给果毅公、领侍卫内大臣遏必隆为嫡妻,崇德八年正月病故。

爱新觉罗氏

次女,母继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天聪四年三月生。

顺治二年十二月嫁杜尔伯特部台吉扎穆索。顺治五年十一月去世。

爱新觉罗氏

第三女,母继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天聪五年四月生。

顺治二年十一月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布拉台吉。康熙四十二年去世。

爱新觉罗氏

第四女,母继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崇德元年四月生。

顺治三年八月嫁翁牛特部杜棱郡王博多和。康熙三十七年去世。

爱新觉罗氏

第五女,母继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崇德二年七月生。

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嫡妻,其长子是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康熙三十四年去世。

爱新觉罗氏

第六女,母妾李氏。顺治四年六月生。康熙五年嫁给二等侍卫顾禄。康熙十一年去世。

爱新觉罗氏

第七女,母妾愉氏。顺治四年十一月生。康熙七年嫁某总兵。康熙五十九年去世。

(人际关系主要参考资料 )

家族世系

参见词条:和硕英亲王

后世纪念

编辑

阿济格墓原址位于朝阳区建国门外街道大北窑东侧“八王坟”,占地67000平方米。1925年,其后人将建筑拆毁变卖,后又将树木伐卖。墓地多次被盗。1949年,征地建北京市酿酒总厂,墓地遂毁,只留地名。

影视形象

编辑

1987年《满清十三皇朝》:骆达华饰阿济格。

1992年《一代皇后大玉儿》:周良伟饰阿济格。

2005年《大清风云》:杨立山饰阿济格。

2012年《美人无泪》:赵楚仑饰阿济格。

2014年《大玉儿传奇》:李炳雷饰阿济格。

2015年《苏茉儿传奇》:宗峰岩饰阿济格。

下一篇 武英殿

上一篇 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