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冕旒 编辑
冕旒,是中国古代服制,始于黄帝时代,沿用至周天子。秦始皇即位后,废除冕旒,郊祀之服皆穿戴袀玄。西汉沿用秦朝旧制,亦服用袀玄。直到东汉时期,汉明帝首次服用旒冕,恢复了冕旒制度。冕冠之下垂旒,以珠玉制成,为王公所服。
中文名:冕旒
外文名:king's crown with tassels
拼音:miǎn liú
释义: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后的玉串
注音:ㄇㄧㄢˇ ㄌㄧㄨˊ
性质: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
出处:《士冠礼》疏引《世本》
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三才图会
《后汉书·蔡茂传》:“赐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李贤注:“旒谓冕前后所垂玉也,天子十二旒,上公九旒。”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 牛亨 问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缀珠垂下,重如繁露也。’”
唐·张蕴古《大宝箴》:“虽冕旒蔽目,而视于未形。”
清 袁枚 《新齐谐·蒋太史》:“王年三十馀,清瘦微须,冕旒盛服,执笏北向。”
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
南朝·梁·沈约 《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
唐·韩愈 《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
明·沈鲸 《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启,达群意于冕旒。”
《西游记》第十回:“静鞭三下响,衣冠拜冕旒。”
胡适 《<镜花缘>的引论》四:“他( 武则天 )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九回:“九龙床上,坐着个不坏金身万天教主玉皇张大帝,头戴十一冕旒,身披衮龙青袍。”
冕旒始于黄帝时代,沿用至周天子。秦始皇即位后,废除冕服制度,郊祀之服皆穿戴袀玄。西汉沿用秦朝旧制,亦服用袀玄。直到东汉时期,汉显宗(汉明帝)即位后首次服用旒冕,恢复了冕旒制度。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首次诏令有司参照《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等古籍恢复冕旒制度,并作出定制:冕板皆广七寸,长一尺二寸,前圆后方,冕板顶部为玄黑色,冕板里部为朱绿色,前垂四寸,后垂三寸。
天子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的颜色作组缨。
三公诸侯为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为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各用其绶的颜色作组缨,旁垂黈纩。
祭祀天地、宗庙、明堂时,则戴上冕旒。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