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爱乐乐团 编辑
柏林爱乐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成立于1882年,德国管弦乐团。1882年10月,由指挥家路德维希·冯·布瑞那执棒完成首场音乐会。1887年,汉斯·冯·彪罗担任第一任首席指挥,为乐团的发展奠定基础。1895年,匈牙利指挥家阿瑟·尼基什继任首席指挥,在其27年的经营下,乐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1922年,德国指挥家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担任首席指挥,此后于1945年受到盟军指控暂离乐团,由俄罗斯指挥家里奥·波查德、罗马尼亚指挥家谢尔盖·切利比达奇执掌乐团。1952年,富特文格勒再次被任命为首席指挥。1954年,奥地利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继任,在他与柏林爱乐长达34年的合作中,将其打造成一支兼具艺术性、统一性的乐团,并频繁录制音响和音像制品。1963年10月,乐团迁入柏林爱乐音乐厅。1967年,卡拉扬率团创办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1979年,卡拉扬携乐团首次在中国演出。1989年,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当选首席指挥,他与当代作曲家们的合作,进一步扩展了乐团的曲目范围。2002年,英国指挥家西蒙·拉特尔担任首席指挥,利用数字音乐产业推广乐团。2008年,在《留声机》杂志的“全球20大交响乐团”榜单中位列第二。2009年,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上线。2012年,西蒙·拉特尔率乐团在萨尔茨堡音乐节进行谢幕演出,并于次年创办巴登-巴登复活节音乐节。2014年,创立独立厂牌“柏林爱乐乐团唱片”。2019年,基里尔·别特连科接任首席指挥。
中文名:柏林爱乐乐团
外文名:Berlin Philharmonic
别名:BPO
厂牌:柏林爱乐乐团唱片
所属国家:德国
乐团前身:比尔瑟乐团
建立时间:1882年
首任首席指挥:汉斯·冯·彪罗
现任首席指挥:基里尔·别特连科
乐团驻地:柏林爱乐音乐厅
主要成就:2008年《留声机》杂志“全球20大交响乐团”榜单排名第二
乐团初创时期的照片
匈牙利小提琴家、指挥家约阿希姆
1883年1月3日,匈牙利小提琴演奏者、指挥家约瑟夫·约阿希姆与乐团演出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其帮助下,乐团开始增加与演奏者的合作机会;同年2月18日,钢琴演奏者克拉拉·舒曼与乐团合作了舒曼的钢琴协奏曲;同年11月12日,俄罗斯钢琴演奏者、指挥家安东·鲁宾斯坦与乐团演出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 。
1884年,约阿希姆执掌乐团,但其曲目仅限于勃拉姆斯等少数几位德奥作曲家;同年1月28日,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以独奏家身份与乐团合作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同年11月21日,捷克作曲家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执棒,与乐团合作他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1886年,法国作曲家夏尔·卡米尔·圣-桑以独奏家身份与乐团合作他的《第四钢琴协奏曲》 。
汉斯·冯·彪罗时期
乐团第一任首席指挥汉斯·冯·彪罗
1888年1月23日,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首次与乐团合作,演出他的《意大利交响诗》;同年2月8日,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以客席指挥身份,与乐团合作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1812序曲》。1889年1月21日,在彪罗主持的音乐会中,挪威作曲家格里格首次执棒乐团,演出由他创作的《培尔·金特》组曲 。
1890年10月17日,奥地利指挥家汉斯·里希特首次与乐团合作。1893年12月29日,齐格弗里德·瓦格纳首度与乐团合作,演出其父亲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作品 。
尼基什时期
阿瑟·尼基什就任音乐会的节目单
尼基什与乐团
1896年11月2日,在理查德·施特劳斯执棒下,首演了由他创作的交响诗《梯尔·欧伦施皮格尔有趣的恶作剧》,该曲也成为乐团的保留曲目。1897年5月,尼基什率团在德国、比利时、法国、瑞士展开巡演 ;同年10月8日,意大利钢琴演奏者、作曲家、指挥家费卢西奥·布索尼首次执棒乐团,演出他的作品。
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
1899年4月至5月,在尼基什的带领下首次赴俄巡演,在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地举办音乐会。1900年,汉斯·里希特率团开展了欧洲春季巡演,在26天内举办了25场音乐会,演出地履及波兹南、弗罗茨瓦夫、卡托维兹、克拉科夫、布尔诺、布拉格、威尼斯、米兰、苏黎世等城市 ;同年12月1日,时年13岁的钢琴演奏者阿图尔·鲁宾斯坦与乐团合作圣-桑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 。
1902年2月8日,罗马尼亚小提琴演奏者、作曲家、指挥家乔治·埃内斯库首度与乐团合作;同年11月15日,在布索尼指挥的音乐会中,芬兰作曲家让·西贝柳斯以客席指挥的身份,与乐团演出他的交响诗《传奇》 。
1905年1月9日,在德国指挥家奥古斯特·夏博恩执棒下,西班牙大提琴演奏者帕布罗·卡萨尔斯与乐团演出舒曼的大提琴协奏曲;同年3月30日,奥地利作曲家艾米尔·冯·雷兹尼切克与乐团首演了他的《降B大调小交响曲》 。
少年海菲兹
1911年1月16日,在尼基什执棒下,库赛维斯基首次以低音提琴家身份与乐团合作。1912年5月17日,荷兰指挥家门格尔贝格首次亮相,与乐团演出马勒的《第八交响曲》,这也是乐团首次演出该曲;同年10月28日,时年12岁的美籍俄裔小提琴演奏者亚莎·海菲兹首次与乐团合作,诠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 。
1913年9月,与德国指挥家阿尔弗雷德·赫茨录制了瓦格纳的《帕西法尔》,该专辑采用了七十八转的黑胶唱片,是乐团的录音处女作 ;同年11月,与尼基什首次完整录制交响曲唱片,曲目为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同年12月29日,犹太裔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首次亮相,与乐团合作舒曼的《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
智利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
1917年12月14日,德国指挥家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首次执棒乐团 。1920年4月26日,时年17岁的智利钢琴演奏者克劳迪奥·阿劳首次与乐团合作,演奏李斯特、舒曼的作品;同年10月4日,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弗朗茨·施雷克尔执棒乐团,演出曲目包括他创作的《浪漫组曲》,这也是他与乐团仅有的一次合作。
1921年4月1日,与时年18岁的奥地利钢琴演奏者鲁道夫·塞尔金首次合作,并与德国小提琴演奏者阿道夫·布什、大提琴演奏者保罗·格鲁梅尔共同诠释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1922年1月9日,尼基什以柏林爱乐首席指挥的身份完成最后一场演出,此后于同年1月23日卒于莱比锡,时年67岁 。
富特文格勒时期
富特文格勒就任音乐会节目单
德国指挥家海因斯·昂格尔
1923年至1924年音乐季期间,在德国指挥家克劳斯·普林斯海姆执棒下,在超过10场音乐会中首次完整呈现马勒的九部交响曲。1924年2月1日,埃里希·克莱伯首次与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等作品;同年10月2日,与德国指挥家海因斯·昂格尔完成了乐团历史上的首个现场广播录音,曲目为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同年12月,在富特文格勒执棒下,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首次与乐团合作,以钢琴独奏的身份参与到由他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演出中 。
1927年,乐团赴英巡演时期留下的照片
俄罗斯指挥家里奥·波查德
1930年1月29日,英国指挥家托马斯·比彻姆首次与乐团举办音乐会,演奏了埃尔加、莫扎特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1931年10月26日,俄罗斯小提琴演奏者内森·米尔斯坦首次亮相,与乐团合作演出德沃夏克的小提琴协奏曲 。
1932年2月24日,在德国指挥家奥斯卡·弗里德执棒下,前苏联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担任钢琴独奏,与乐团合作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同年3月21日,与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首次合作,演奏其钢琴协奏曲 。1933年10月31日,普罗科菲耶夫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以独奏家身份与乐团合作,演奏他的《第五钢琴协奏曲》,这也是该曲的世界首演 。
1933年,因纳粹当权者的种族主义政策,乐团受到影响,一些优秀的犹太音乐家被赶出乐团 ;同年1月3日,俄罗斯指挥家里奥·波查德首次与乐团联袂演出,曲目为海顿、贝多芬与勃拉姆斯的作品。
青年时期的卡拉扬与乐团合作
1935年3月13日,与奥地利指挥家卡尔·伯姆第一次合作,演出莫扎特、亨德尔与勃拉姆斯的作品。1937年至1938年,在托马斯·比彻姆执棒下,首次完整录制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唱片 。1938年4月8日,奥地利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第一次与乐团合作,演出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莫扎特《第三十三交响曲》 。
1939年1月11日,法国大提琴演奏者皮埃尔·富尼埃首次以客席演奏者身份与乐团合作,演奏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1941年1月1日,与德国指挥家约瑟夫·凯尔伯在新年音乐会中首次合作,曲目均为贝多芬的作品。1944年1月30日,柏林爱乐大厅在二战期间被毁 。
二战结束的过渡时期
罗马尼亚指挥家谢尔盖·切利比达奇
年轻的切利比达奇指挥乐团演出
1947年,富特文格勒回归乐团
1946年12月,经过一年半的调查取证,下达了对富特文格勒的判决,他被定性为“政治同情者”。1947年5月25日,经历了纳粹风波的富特文格勒重新回到柏林爱乐的舞台,名义上仍由切利比达奇担任首席指挥,但他逐步取得了乐团的控制权 ;同年11月23日,与美籍匈牙利指挥家乔治·索尔蒂首次合作;同年12月7日,在柏林的海军上将宫殿,富特文格勒执棒乐团首演了他的《第二交响曲》。
1949年4月24日,与德国指挥家、作曲家君特·旺德第一次合作;同年11月6日,乔治·索尔蒂在柏林的泰坦宫电影院以指挥、钢琴独奏双职和乐团合作莫扎特的《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1951年4月,富特文格勒率团首次赴埃及巡演,演出地包括开罗与亚历山大 。
富特文格勒回归时期
1952年1月6日,赫尔曼·什托布执导了以柏林爱乐为主题的黑白纪录片《音乐的大使》,其中的音乐片段采用了实景实时拍摄,并出现了富特文格勒、切利比达奇、理查德·施特劳斯、布鲁诺·瓦尔特等指挥家的身影 ;同年12月,富特文格勒被再次任命为乐团的首席指挥,切利比达奇位列客席指挥 。
卡拉扬时期
青年时期的卡拉扬
1955年,乐团赴美巡演时期的照片
1955年2月至4月,在卡拉扬的带领下首次赴美国巡演,在近5周的时间里举办了26场音乐会,演出地点包括华盛顿、纽约、费城、匹兹堡、克利夫兰、芝加哥、波士顿,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与蒙特利尔 ;同年8月,在英国爱丁堡的厄舍音乐厅,美籍匈牙利指挥家尤金·奥曼迪指挥了两场音乐会,这也是他与乐团仅有的演出合作。
美籍波兰指挥家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1957年5月15日至16日,在纪念乐团成立75周年之际,与美籍波兰指挥家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首度合作;同年5月24日,时年25岁的加拿大钢琴演奏者格伦·古尔德首次亮相,在卡拉扬执棒下演出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也是古尔德于1958年参与柏林联欢周外,与乐团仅有的合作 ;同年6月,与斯托科夫斯基合作录制了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彼得鲁卡》组曲,这也是乐团首张立体声唱片;同年6月,在美国演出周中,乐团首次演奏了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曲目包括歌剧《波吉与贝丝》中的四首分曲;同年11月,卡拉扬率团首次赴日本展开巡演,演出地涉及东京、广岛、大阪、仙台等城市 。
青年时期的印度指挥家祖宾·梅塔
德国指挥家、作曲家汉斯·维尔纳·亨策与乐团排练
1962年,首次与DG、卡拉扬录制贝多芬的立体声唱片 ;同年10月26日,由德国指挥家、作曲家汉斯·维尔纳·亨策执棒,演奏了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者阿尔贝特·莱曼的钢琴协奏曲,莱曼亲自担任本场的钢琴独奏,此外本场演出也是该曲的世界首演;同年11月18日,英国指挥家科林·戴维斯执棒乐团,完成了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德国首演 。
阿根廷钢琴家、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1964年,荷兰指挥家伯纳德·海廷克首次指挥乐团,呈现贝多芬的第一至第三、第五钢琴协奏曲,担任钢琴独奏的是克劳迪奥·阿劳;同年6月12日,阿根廷钢琴演奏者、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首次亮相,在布列兹执棒下,以钢琴独奏身份与乐团合作巴托克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同年10月3日,俄罗斯大提琴演奏者、指挥家、作曲家姆斯蒂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托罗波维奇首度以大提琴身份与乐团合作,带来布里顿的《大提琴交响曲》的德国首演,此后成为乐团频繁合作的客席艺术家 。
青年时期的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
1967年3月,卡拉扬在他的家乡创办了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并率柏林爱乐驻扎音乐节,此后每届音乐节的交响乐、室内乐、歌剧演出几乎由柏林爱乐的成员包揽 ;同年10月10日,在柏林联欢周中,意大利指挥家朱里尼首次与乐团合作。
1969年,肖斯塔科维奇和卡拉扬在演出中
1969年5月28日开始,卡拉扬率团赴莫斯科,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演出,在第二天的演出中,前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出席并欣赏乐团演奏他的《第十交响曲》;同年6月14日,继五年前以钢琴独奏与乐团合作后,巴伦博伊姆首次以指挥身份与乐团合作,演出海顿、贝多芬与舒曼的作品,此后成为乐团长期合作的客席指挥家、演奏者 。
1970年,卡拉扬与乐团录制的瓦格纳歌剧《齐格弗里德》,获得第12届格莱美“最佳歌剧唱片奖”;同年4月12日,以色列小提琴演奏者平夏斯·祖克曼第一次与乐团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同年5月8日,卡拉扬第三次率团赴日演出;同年8月26日,意大利钢琴演奏者毛里齐奥·波利尼首度亮相,在捷克指挥家丹尼克·马克尔执棒下弹奏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 ;同年9月30日,在柏林联欢周期间,美国作曲家亚伦·科普兰首次执棒乐团,曲目包括他的单簧管协奏曲等。
1971年,卡拉扬为杨松斯颁奖
1973年6月,在萨尔茨堡创立圣灵降临节音乐节,卡拉扬携乐团演奏了布鲁克纳的第四、第五与第八交响曲,以及《感恩赞》 。1974年3月24日,匈牙利钢琴演奏者、指挥家与作曲家佐尔坦·科奇什首次与乐团合作,弹奏巴托克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同年6月24日,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鲁契亚诺·帕瓦罗蒂、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米雷拉·芙蕾妮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均首次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威尔第的《安魂曲》。
1976年3月7日,拉脱维亚小提琴演奏者吉顿·克莱默第一次与乐团合作,在卡拉扬执棒下演奏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同年4月24日,波兰指挥家库特·马祖尔首度执棒乐团,奏响欣德米特、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同年12月16日,在瑞典指挥家赫伯特·布隆斯达特执棒下,时年20岁的波兰钢琴演奏者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首度与乐团合作,奏响肖邦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
1977年,德国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第一次与乐团合作
1979年赴华演出时,卡拉扬与中国指挥家李德伦握手
1979年10月,柏林联欢周期间,美国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执棒乐团完成了两场音乐会,曲目为马勒的《第九交响曲》,这也是伯恩斯坦与乐团仅有的合作 ;同年10月,卡拉扬率团首次中国演出,曲目包括莫扎特的《第三十九号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 。
1980年1月16日,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多·夏伊第一次与乐团合作,曲目包括勋伯格、贝多芬与柴可夫斯基 。1981年,卡拉扬与乐团录制的马勒《第九交响曲》、歌剧《帕西法尔》,荣获留声机杂志的“年度最佳管弦乐录音”与“年度最佳歌剧录音” ;同年2月10日,与英国指挥家、小提琴演奏者内维尔·马里纳首度合作,演奏海顿的作品,以指挥身份完成迄今仅有的演出。
1982年4月30日至5月1日,值柏林爱乐乐团一百周年庆典之际,卡拉扬指挥乐团演出了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同年9月1日,瑞士人玛德琳·卡劳佐成为第一位进入柏林爱乐乐团的女团员;同年6月12日,推出乐团历史上的第一张激光唱片,曲目为卡拉扬执棒的《阿尔卑斯交响曲》 ;同年11月,卡拉扬在乐团经理格拉斯的帮助下,宣布聘用来自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女单簧管乐手萨宾·梅耶,试用期为一年,但此举遭到了乐团的反对,至此卡拉扬与乐团就是否录用萨宾·梅耶产生了矛盾。1983年5月,因萨宾·梅耶迫于乐团压力主动辞去工作,导致事件升级,卡拉扬就此拒绝参加第十一届圣灵降临节音乐节,以示抗议,乐团改由洛林·马泽尔执棒 。
1984年,由于柏林市议会、舆论均倾向于柏林爱乐乐团,卡拉扬妥协,借由合作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与乐团结束对抗关系;同年10月,卡拉扬率团开始亚洲巡演,并于10月27日在韩国首尔的世宗艺术中心演出,这是乐团首次在韩国举办音乐会 。
1988年,钢琴家基辛与乐团合作
1988年12月30日,时年17岁的俄罗斯钢琴演奏者叶甫格尼·基辛第一次与乐团合作,在卡拉扬执棒下,弹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同年12月31日,在新年前夜音乐会之际,卡拉扬完成了他在柏林爱乐的最后一场音乐会 。
阿巴多时期
1989年,阿巴多当选为乐团首席指挥时的照片
1991年,阿巴多与乐团在圣城音乐会中
阔别38年后,切利比达奇重回柏林爱乐
1993年,西蒙·拉特尔在乐团留下的首段影像资料
1993年11月8日,西蒙·拉特尔首次以录像方式与乐团合作,音乐会曲目包括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和让·菲利普·拉莫的《北方人》 。
1994年5月1日,在麦宁根欧洲圣城音乐会中,阿巴多执棒乐团演奏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阿巴多学生时代的朋友、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则担任该曲的钢琴独奏,此外,演出地选择在乐团第一任首席指挥汉斯·冯·彪罗曾经就职的地方,即麦宁根国立剧院 ;同年6月26日,德国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最后一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曲目包括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莫扎特的《第三十三交响曲》,以及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同年12月14日,在阿巴多指挥下奏响了匈牙利作曲家捷尔吉·库尔塔格的《石碑》,这也是该作的世界首演。
1997年,阿巴多与乐团演出《德意志安魂曲》
1997年4月3日,值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逝世一百周年之际,阿巴多于维也纳金色大厅指挥乐团,演奏了其《德意志安魂曲》 ;同年6月24日,在西蒙·拉特尔执棒下,德国低男中音歌唱家托马斯·夸斯托夫首次与乐团合作,演出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同年9月11日,与德国指挥家因格·麦茨马赫合作,奏响汉斯·维尔纳·亨策的《第九交响曲》,这也是该作的世界首演 。1998年,阿巴多与乐团共同录制的《欣德米特:室内乐》获得第40届格莱美“最佳小型合奏表演” 。
1999年6月23日,柏林爱乐120多名乐手经过一系列秘密投票,选中英国指挥家西蒙·拉特尔为下一任首席指挥,任期从2002年开始 ;同年7月16日,为纪念卡拉扬逝世十周年,阿巴多执棒乐团在其故乡的萨尔茨堡大教堂演出 ;同年12月21日,在马里斯·杨松斯执棒下,时年20岁的美国小提琴演奏者希拉里·哈恩首次与乐团合作,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2001年,阿巴多指挥乐团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
2001年2月,在阿巴多任职乐团首席指挥的末期,与乐团演奏了贝多芬的全套交响曲与钢琴协奏曲,地点选在罗马的圣塞西莉亚音乐学院,玛塔·阿格里奇、叶夫根尼·基辛、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毛里齐奥·波利尼三位钢琴演奏者分别担任协奏曲的钢琴独奏 。
西蒙·拉特尔时期
2002年,西蒙·拉特尔在就任音乐会上的演出照
乐团首个舞蹈教育项目
2004年,巴伦博伊姆与西蒙·拉特尔首次合作
2004年5月1日,在雅典举办的欧洲圣城音乐会中,西蒙·拉特尔率团与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演出了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四重奏》,它标志着作为钢琴演奏者的巴伦博伊姆与作为指挥的西蒙拉特之间的首度合作 。
2005年,柏林爱乐乐团的中国之行
2006年4月21日,西蒙·拉特尔在柏林爱乐厅指挥乐团演出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同年10月5日,在美国指挥家大卫·津曼执棒下,乐团在柏林爱乐厅首演了法国作曲家马尔克-安德列·达勒巴维的《长笛协奏曲》,由乐团的长笛首席伊曼纽尔·帕胡德担任独奏 。
相关照片
2008年,在《留声机》杂志的“全球20大交响乐团”榜单中位列第二 ;同年2月,乐团与柏林本地的中小学生联合呈现由海恩纳·戈培尔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替补城市》,西蒙·拉特尔担任指挥 ;同年2月28日,由托马斯·格鲁伯执导的纪录片《亚洲之旅——寻找和谐》上映,该片记录了柏林爱乐乐团在2005年的亚洲巡演情况 ,并于次年获得古典回声奖的“年度音乐DVD” ;同年4月25日,乐团延长了西蒙·拉特尔的首席指挥合约,直至2012年夏季;同年12月,乐团宣布开放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这也是全球首个数字音乐厅 。
2010年,与内田光子合作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
2010年1月8日,奥塞梯亚指挥家图甘·索契科夫完成了与乐团的首场音乐会,演奏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作品;2月,西蒙·拉特尔携团与日本钢琴演奏者内田光子合作,演奏贝多芬的全套五首钢琴协奏曲 ;拉脱维亚指挥家安德里斯·尼尔森斯与乐团首次合作,在柏林爱乐音乐厅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阿尔班·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
2011年,西蒙·拉特尔率团拉开深夜音乐会序幕
2012年,与女高音歌唱家合作《立面》
2013年2月7日,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App在iPhone、iPad等移动端上线;同年3月至4月,西蒙·拉特尔率团举办了第一届巴登-巴登复活节音乐节,演出莫扎特的歌剧《魔笛》 ;同年5月21日,前任首席指挥阿巴多与乐团合作了最后一场音乐会,此后于2014年1月去世;同年10月20日,值柏林爱乐音乐厅落成50周年之际,西蒙·拉特尔率团举办了庆典音乐会 。
2015年,乐团宣布基里尔·佩特连科为下一任首席指挥
2015年6月,在历经两次投票后,乐团成员票选出俄罗斯指挥家基里尔·别特连科为下任首席指挥,任期从2018年开始 ;同年6月25日,钢琴演奏者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与乐团合作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2018年,西蒙·拉特尔在柏林爱乐大厅的告别演出
2017年8月25日,西蒙·拉特尔以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开启了自己作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最后一个乐季 ;同年11月,西蒙·拉特尔率团进行亚洲巡演,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以首席指挥的身份带领乐团进行巡演 。2018年6月20日,西蒙·拉特尔最后一次作为乐团的首席指挥站在柏林爱乐大厅指挥,演出了他在初任首席指挥时的马勒《第六交响曲》 ;同年6月24日,以该场森林剧场露天音乐会为标志,西蒙·拉特尔正式卸下长达16年的首席指挥一职,柏林爱乐乐团的一个时代就此划上句号 。
佩特连科时期
乐团第七任首席指挥基里尔·别特连科
2019年8月23日,俄罗斯指挥家基里尔·别特连科正式上任,成为柏林爱乐乐团历史上的第七任首席指挥,并于当晚的就任音乐会上指挥乐团演奏了阿尔班·贝尔格的《璐璐》组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同年8月24日,佩特连科率团在柏林的勃兰登堡大门前演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是柏林爱乐乐团首次在该地演出,也是庆祝柏林墙倒塌3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 。
2020年4月20日,柏林爱乐乐团发布2020年至2021年音乐季,这也是指挥基里尔·别特连科就任乐团首席指挥的第二季 。
2021年,柏林爱乐乐团已经成为德国文化强国的代表品牌,他们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平台,如数字音乐厅和著名的卡拉扬乐队学院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来自英国伦敦的品牌设计公司 Studio Oliver Helfrich 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内部品牌团队合作,为乐团打造了更加现代的品牌形象系统。
2024年6月24日下午,世界顶尖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飞抵上海,6月25日至7月1日将上演4场交响音乐会和7场室内乐音乐会,并参与一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上海是柏林爱乐乐团此次访华的唯一一站。 自1979年开始六次造访中国、四次访问上海演出。
历任首席指挥
时间 | 姓名 | 国籍 | 备注 |
---|---|---|---|
1882年–1887年 | 弗朗茨·维尔纳 | 德国指挥家 | 在草创阶段帮助乐团建设 |
1887年–1893年 | 汉斯·冯·彪罗 | 德国指挥家 | 初步奠定乐团发展的基础 |
1895年–1922年 | 阿瑟·尼基什 | 匈牙利指挥家 | 逐步形成乐团风格 |
1922年–1945年 |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 | 德国指挥家 | 奠定乐团曲目基础 |
1945年5月-8月 | 里奥·波查德 | 俄罗斯指挥家 | 暂代首席指挥,因意外于1945年去世 |
1945年–1952年 | 谢尔盖·谢利比达奇 | 罗马尼亚指挥家 | 暂代首席指挥,进一步扩充曲目 |
1952年–1954年 |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 | 德国指挥家 | 接受盟军调查后继续执掌乐团 |
1954年–1989年 | 赫伯特·冯·卡拉扬 | 奥地利指挥家 | 与乐团一起录制了大量音响、音像制品 |
1989年–2002年 | 克劳迪奥·阿巴多 | 意大利指挥家 | 进一步扩充曲目范围 |
2002年–2018年 | 西蒙·拉特尔 | 英国指挥家 | 创办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 |
2019年 | 基里尔·别特连科 | 俄罗斯指挥家 | 于就任音乐会中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
以上首席指挥参考资料来源
现任乐团成员
弦乐声部
第一小提琴 | 第二小提琴 | 中提琴 | 大提琴 | 低音提琴 |
---|---|---|---|---|
诺亚·本迪克斯-巴格利(第一乐队首席) | 托马斯·蒂姆(第二小提琴第一首席) | 朱莉亚·贾特曼 | 布鲁诺·德勒佩拉埃尔(大提琴第一首席) | 马修·麦克唐纳(低音提琴第一首席) |
铿本大进 (第一乐队首席) | 克里斯多夫·霍拉克(第二小提琴首席) | 阿米亥·格罗希(中提琴第一首席) | 路得维希‧匡特(大提琴第一首席) | 贾尼·萨克萨拉(低音提琴第一首席) |
丹尼尔·斯塔布拉瓦(第一乐队首席) | 菲利普·博嫩 | 清水直子 | 马丁·洛尔(大提琴首席) | 艾斯卡·莱恩(低音提琴首席) |
奇斯洛夫·波罗耐克 | 斯坦利·多兹 | 米夏·阿夫哈姆 | 奥拉夫·曼宁格尔(大提琴首席) | 马丁·海因策 |
佐尔坦·阿尔马希 | 科妮莉亚·贾特曼 | 马修·亨特 | 理查德·杜芬 | 迈克尔·卡格 |
马娅·阿夫拉莫维奇 | 阿玛迪斯·霍特林 | 乌尔里希·科诺泽 | 瑞秋·海勒-西姆科克 | 斯坦尼斯拉夫·帕贾克 |
海伦娜·玛多卡·贝格 | 马琳·伊藤 | 塞巴斯蒂安·管尼斯 | 克里斯托弗‧伊格尔布林克 | 彼得·里格尔鲍尔 |
西蒙·贝尔纳迪尼 | 安杰洛·德·里奥 | 沃尔特.库斯纳 | 索莱娜‧克玛瑞克 | 爱迪克森·鲁伊斯 |
亚历山大·卡彭尼 | 安娜·梅林 | 依格纳茨·米克兹尼科夫斯基 | 斯蒂芬‧康茨 | 古纳尔斯·乌帕特尼克斯 |
马德琳·卡劳佐 | 克里斯多夫·冯·德尔·纳默尔 | 马丁·冯·德尔·纳默尔 | 马丁‧门金 | 雅努什 · 韦德兹克 |
艾琳·钱皮恩-海内卡 | 瑞玛·奥鲁夫斯基 | 艾伦·尼尔斯 | 大卫‧林尼克尔 | 乌利齐·伍尔夫 |
路易斯·菲利普·科埃略 | 西蒙·鲁丢雷尔 | 朴咏敏 | 尼古拉斯‧罗密斯 | |
路易斯·恩斯纳拉 | 贝蒂娜·萨特里厄斯 | 杰奎因·里克尔梅·格拉西 | 迪特玛‧施瓦尔克 | |
塞巴斯蒂安·希斯 | 瑞秋·施密特 | 马丁·施特格纳 | 克努特‧韦伯 | |
亚历山大·艾维 | 阿敏·舒伯特 | 沃尔夫冈·塔里兹 | ||
鲁迪格·利伯曼 | 斯蒂芬·舒尔策 | |||
汀田琴合 | 克里斯托夫·斯楚里 | |||
阿尔瓦罗·帕拉 | 伊娃-玛丽亚·托马西 | |||
巴斯蒂安·沙费尔 | 罗马诺·托马西尼 | |||
多利安·卓齐 | ||||
维内塔·扎赖卡-弗尔克纳 (第一首席小提琴手) |
木管声部
长笛 | 双簧管 | 单簧管 | 大管 |
---|---|---|---|
马蒂厄·杜福尔(长笛首席) | 乔纳森·凯莉(双簧管首席) | 文策尔·福克斯(单簧管首席) | 丹尼尔·达米亚诺(大管首席) |
伊曼纽尔·帕胡德(长笛首席) | 阿尔布雷希特·迈尔(双簧管首席) | 安德烈斯·奥登萨默(单簧管首席) | 斯蒂芬·施魏格特(大管首席) |
普拉夫·迈克尔·哈泽尔 | 克里斯托夫·哈特曼 | 亚历山大·巴德 | 莫尔·比隆 |
乔卡·韦伯 | 安德里亚斯·维特曼 | 瓦尔特·赛法特 | 马库斯·魏德曼 |
叶戈尔·叶戈尔金 | 多米尼克·沃伦韦伯(英国管) | 曼弗雷德·普赖斯(低音单簧管) | 瓦克拉夫·沃纳谢克 |
铜管声部
圆号 | 小号 | 长号 | 大号 |
---|---|---|---|
斯蒂芬·道尔(圆号首席) | 纪尧姆·杰尔(小号首席) | 普洛夫·克里斯塔特·格斯林(长号首席) | 亚历山大·冯·普特卡默 |
斯特凡·德·莱瓦尔·杰泽尔斯基 | 安德列·肖赫 | 奥拉夫·奥特(长号首席) | |
格奥尔格·施雷肯贝格尔 | 塔玛斯·瓦伦斯基 | 叶斯佩尔·布斯克·索楞逊 | |
萨拉·威尔斯 | 托马斯·莱恩德克 | ||
安德列·泽斯特 | 普洛夫·斯蒂芬·舒尔茨(低音长号) |
打击乐与竖琴声部
定音鼓 | 打击乐 | 竖琴 |
---|---|---|
维兰德·维尔采尔 | 拉斐尔·黑格尔 | 玛丽-皮尔·兰格拉美 |
西蒙·罗斯勒 | ||
弗朗茨·申德尔贝克 | ||
扬·西利西特 |
以上乐团成员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专辑
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发行时间2019-09-13
瓦格纳:管弦乐作品
发行时间2019-06-21
伯恩斯坦:第二交响曲焦虑的年代
发行时间2018-09-07
马勒:第一交响曲
发行时间2017-04-21
贝多芬:第一与第八交响曲
发行时间2016-12-02
库特·阿特伯格:第六交响曲
发行时间2016-08-08
贝多芬:九首交响曲
发行时间2016-01-15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发行时间2014-07-01
马勒:第七交响曲
发行时间2013-11-12
柏林爱乐之古往今来
发行时间2013-09-06
1/5
以上音乐作品参考资料来源
重要演出
新年前夜音乐会
年份 | 主题 | 指挥 | 主要独奏/独唱 | 备注 |
---|---|---|---|---|
1977年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 卡拉扬 | 新年前夜音乐会又被称为“除夕音乐会”,是柏林爱乐乐团三大音乐会中历史最久的,由乐团前任首席指挥卡拉扬创办于20世纪70年代,在每年的12月31日在柏林爱乐乐团的大本营,即柏林爱乐音乐厅举行。指挥若无特殊情况,会由乐团时任首席指挥执棒。 | |
1978年 | 歌剧管弦乐选段 | 卡拉扬 | ||
1983年 | 卡拉扬 | |||
1988年 |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 卡拉扬 | 基辛(钢琴) | |
1992年 | 阿巴多 | 阿格里奇(钢琴) | ||
1996年 | 吉普赛风格 | 阿巴多 | 文格洛夫(小提琴) | |
1997年 | 致敬卡门 | 阿巴多 | 普列特涅夫(钢琴) | |
1998年 | 爱与希望之歌 | |||
2000年 | 威尔第百年 | 阿巴多 | 罗斯特(女高音) | |
2001年 | 邀舞 | 巴伦博伊姆 | ||
2002年 | 小镇故事 | 西蒙·拉特尔 | ||
2003年 | 拉威尔与格什温 | 西蒙·拉特尔 | 马丁(钢琴) | |
2004年 | 博伊伦之歌 | 西蒙·拉特尔 | ||
2005年 | 致敬莫扎特 | 西蒙·拉特尔 | 艾利克斯(钢琴) | |
2006年 | 西蒙·拉特尔 | 内田光子(钢琴) | ||
2007年 | 俄罗斯之声 | 西蒙·拉特尔 | ||
2008年 | 美国现代音乐 | 西蒙·拉特尔 | 托马斯·夸斯托夫(男中音) | |
2011年 | 西蒙·拉特尔 | 基辛(钢琴) | ||
2013年 | 东欧风情 | 西蒙·拉特尔 | ||
2014年 | 西蒙·拉特尔 | 梅纳汉姆·普莱斯勒(钢琴) | ||
2015年 | 法国情调 | 西蒙·拉特尔 | 穆特(小提琴) | |
2016年 | 西蒙·拉特尔 | 丹尼尔·特里弗诺夫(钢琴) | ||
2017年 | 西蒙·拉特尔 | 乔伊斯·迪多纳托(女中音) | ||
2018年 | 莫扎特与拉威尔 | 丹尼尔·巴伦勃伊姆 | ||
2020年 | 美国风情 | 基里尔·别特连科 | 狄安娜·达姆娆(女高音) |
森林音乐会
年份 | 主题 | 指挥 | 主要独奏/独唱 | 备注 |
---|---|---|---|---|
1992年 | 法兰西之夜 | 普莱特 | 费舍尔(钢琴) | “森林音乐会”全称为“柏林爱乐森林剧场音乐会”,是在柏林郊外一个名为“瓦尔德尼森剧场”举行的露天音乐会。从1989年开始,每年夏季,柏林爱乐乐团都会在这里举行当年演出季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时间基本为当年六月的最后一个周期,如有特殊情况会延后。 |
1993年 | 俄罗斯之夜 | 小泽征尔 | ||
1994年 | 舞曲与狂想曲之夜 | 杨松斯 | 卢迪(钢琴) | |
1995年 | 美国之夜 | 西蒙·拉特尔 | 马歇尔(钢琴) | |
1996年 | 意大利之夜 | 阿巴多 | 乔治乌(女高音) | |
1997年 | 圣彼得堡之夜 | 梅塔 | 巴伦博伊姆(钢琴) | |
1998年 | 拉美之夜 | 巴伦博伊姆 | 威廉姆斯(吉他) | |
1999年 | 歌剧之夜 | 莱文 | 赫普纳(男高音) | |
2000年 | 韵律与节奏之夜 | 长野健 | 儿玉麻里(钢琴) | |
2001年 | 西班牙之夜 | 多明戈 | 莎拉·张(小提琴) | |
2002年 | 返场曲之夜 | 杨松斯 | 拉宾(小提琴) | |
2003年 | 格什温之夜 | 小泽征尔 | 马库斯·罗伯特三重奏 | |
2005年 | 法兰西之夜 | 拉贝克(钢琴) | ||
2006年 | 一千零一夜 | 雅尔维 | 詹森(小提琴) | |
2007年 | 狂想曲之夜 | 西蒙·拉特尔 | 福克斯(单簧管) | |
2009年 | 俄罗斯节奏之夜 | 西蒙·拉特尔 | 鲍夫曼(钢琴) | |
2010年 | 弗莱明情歌之夜 | 弗莱明(女高音) | ||
2011年 | 爵士之夜 | 夏伊 | ||
2015年 | 好莱坞之夜 | 西蒙·拉特尔 | ||
2016年 | 捷克之夜 | 雅尼克·瑟贡 | 芭蒂亚什维利(小提琴) | |
2017年 | 德奥之夜 | 古斯塔沃·杜达梅尔 | ||
2018年 | 西蒙·拉特尔告别 | 西蒙·拉特尔 | 马格达莱娜·科泽纳(女高音) | |
2019年 | 普罗科菲耶夫与拉威尔 | 图甘·索基耶夫 | 玛丽安娜·科莱巴萨(次女高音) |
欧洲音乐会
年份 | 演出地 | 所在城市 | 指挥 | 主要独奏/独唱 | 备注 |
---|---|---|---|---|---|
1991年 | 斯美塔那音乐厅 | 捷克-布拉格 | 阿巴多 | 斯图特(女高音) | “欧洲音乐会”全称为“欧洲圣城音乐会”,是柏林爱乐乐团三大音乐会中最年轻的。1991年开始举办,时间是每年的5月1日,与乐团的诞生日是同一天。 |
1992年 | 埃斯科瑞亚修道院 | 西班牙-马德里 | 巴伦博伊姆 | 多明戈(男高音) | |
1993年 | 皇家阿尔伯特大厅 | 英国-伦敦 | 海廷克 | 齐默尔曼(小提琴) | |
1994年 | 霍夫剧院 | 德国-麦宁根 | 阿巴多 | 巴伦博伊姆(钢琴) | |
1995年 | 韦奇奥宫 | 意大利-弗罗伦萨 | 梅塔 | 莎拉·张(小提琴) | |
1996年 | 马林斯基剧院 | 俄罗斯-圣彼得堡 | 阿巴多 | 布拉格(小提琴) | |
1997年 | 凡尔赛皇家歌剧院 | 法国-巴黎 | 巴伦博伊姆 | 巴伦博伊姆(钢琴) | |
1998年 | 瓦萨号沉船遗迹 | 瑞典-斯德哥尔摩 | 阿巴多 | 亚历克斯(女高音) | |
1999年 | 圣玛利亚教堂 | 波兰-克拉科夫 | 海廷克 | 艾克斯(钢琴) | |
2000年 | 柏林爱乐音乐厅 | 德国-柏林 | 阿巴多 | 普列特涅夫(钢琴) | |
2001年 | 圣伊兰大教堂 |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 杨松斯 | 帕胡德(长笛) | |
2002年 | 马西莫剧院 | 意大利-巴勒莫 | 阿巴多 | 沙汉姆(小提琴) | |
2003年 | 杰诺米洛斯修道院 | 葡萄牙-里斯本 | 布列兹 | 皮雷斯(钢琴) | |
2004年 | 阿提克斯圆形剧场 | 希腊-雅典 | 西蒙·拉特尔 | 巴伦博伊姆(钢琴) | |
2005年 | 匈牙利国家歌剧院 | 匈牙利-布达佩斯 | 西蒙·拉特尔 | 卡瓦科什(小提琴) | |
2006年 | 城邦剧院 | 捷克-布拉格 | 巴伦博伊姆 | 巴博雷克(小号) | |
2007年 | 奥伯斯普瑞电缆厂 | 德国-柏林 | 西蒙·拉特尔 | 巴蒂什利(小提琴) | |
2008年 | 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 俄罗斯-莫斯科 | 西蒙·拉特尔 | 拉宾(小提琴) | |
2009年 | 圣卡罗歌剧院 | 意大利-那不勒斯 | 穆蒂 | 布玛娜(女高音) | |
2010年 | 谢尔多尼剧院 | 英国-牛津 | 巴伦博伊姆 | 维勒斯坦(大提琴) | |
2011年 | 西班牙皇家剧院 | 西班牙-马德里 | 西蒙·拉特尔 | 卡尼萨雷斯(吉他) | |
2012年 | 西班牙骑术学校 | 奥地利-维也纳 | 杜达梅尔 | 卡普肯(大提琴) | |
2013年 | 布拉格堡西班牙厅 | 捷克-布拉格 | 西蒙·拉特尔 | 科泽娜(女高音) | |
2014年 | 柏林爱乐音乐厅 | 德国-柏林 | 巴伦博伊姆 | ||
2015年 | 中心音乐厅 | 希腊-雅典 | 西蒙·拉特尔 | 卡瓦科斯(小提琴) | |
2016年 | 罗斯巴洛克式教堂 | 挪威-罗斯 | 西蒙·拉特尔 | 薇尔德·弗朗(小提琴) | |
2017年 | 拜占庭城堡 | 塞浦路斯-帕福斯 | 马里斯·杨松斯 | 安德列斯·奥登萨默(单簧管) | |
2018年 | 拜罗伊特侯爵歌剧院 | 德国-拜罗伊特 | 怕沃·雅尔维 | 艾娃-玛利亚·维斯特布洛克(女高音) | |
2019年 | 奥赛博物馆 | 法国-巴黎 | 丹尼尔·哈丁 | 布林恩·特菲尔(男中低音) |
以上音乐会参考资料来源
参演纪录片
时间 | 作品名 | 导演 | 备注 |
---|---|---|---|
1952年 | 《音乐的大使》 | 赫尔曼·什托布 | 以柏林爱乐乐团为主题的黑白纪录片 |
2003年 | 《舞动柏林》 | 托马斯·格鲁伯、恩里克·朗什 | 柏林爱乐乐团开展的第一个舞蹈教育项目 |
2004年 | 《富特文格勒之爱》 | 简·施密特-加雷 | 深入富特文格勒隐藏在指挥家身份背后的生活 |
2007年 | 《柏林爱乐和第三帝国》 | 恩里克·朗什 | 二战期间柏林爱乐乐团的情况 |
2008年 | 《亚洲之旅——寻找和谐》 | 托马斯·格鲁伯 | 柏林爱乐乐团在2005年的亚洲巡演情况 |
留声机杂志唱片奖 | ||||||||||||||||||||||||||||||||||||||||||||||||||||||||||||
| ||||||||||||||||||||||||||||||||||||||||||||||||||||||||||||
格莱美奖 | ||||||||||||||||||||||||||||||||||||||||||||||||||||||||||||
| ||||||||||||||||||||||||||||||||||||||||||||||||||||||||||||
德国古典回声奖 | ||||||||||||||||||||||||||||||||||||||||||||||||||||||||||||
| ||||||||||||||||||||||||||||||||||||||||||||||||||||||||||||
全英古典音乐奖 | ||||||||||||||||||||||||||||||||||||||||||||||||||||||||||||
| ||||||||||||||||||||||||||||||||||||||||||||||||||||||||||||
法国金音叉奖 | ||||||||||||||||||||||||||||||||||||||||||||||||||||||||||||
| ||||||||||||||||||||||||||||||||||||||||||||||||||||||||||||
国际古典音乐大奖-ICMA | ||||||||||||||||||||||||||||||||||||||||||||||||||||||||||||
|
柏林爱乐乐团的发展史堪称交响音乐文化从19世纪到21世纪所走过历程的缩影。在汉斯·冯·彪罗德领导下,乐团确立为一个水准高超的大型交响乐团,阿瑟·尼基什则赋予它丰富的浪漫灵性,富特文格勒将古典和浪漫的遗产熔铸为宏大的精神王国,卡拉扬则在二战后的文化复苏背景下借助现代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将乐团推向成功,西蒙·拉特尔以其作为指挥家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对音乐领域里新观念和新事物的敏锐意识,使之与乐团一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理想的音乐文化使者 。(乐评人王纪宴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