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犹太博物馆 编辑
柏林犹太博物馆,也称柏林犹太(人)纪念馆、柏林犹太(人)历史博物馆等,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第五大道和92街交界处,现在已经成为柏林的代表性建筑物。柏林犹太博物馆 Jüdisches Museum, Berlin是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历史博物馆,其目的是要记录与展示犹太人在德国前后共约两千年的历史,包括德国纳粹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而后者是展览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包括对于大屠杀(Holocaust)的追念,其展品以历史文物与生活记录为主,多达3900件,其中1600多件是原件。博物馆多边、曲折的锯齿造型像是建筑形式的匕首,为人们打开了时光隧道,全面展示了德国犹太人两千年的生活历程,他们对德国艺术、政治、科学和商业作出的贡献,及在20世纪经历的那段悲惨历史。
中文名:柏林犹太博物馆
外文名:Berlin Jewish Museum
类别:历史博物馆
开放时间:10:00 - 20:00
门票价格:10 欧元
地点:德国首都柏林第五大道和92街交界处
竣工时间:1978年
馆藏精品:犹太人历史雕塑等
建筑师:丹尼尔·利伯斯基
现任馆长:麦可·布鲁蒙赛尔
建筑内部无秩序的开窗
建筑与右侧的原柏林博物馆的关系
1990年,德国统一,统一后的政府缺乏资金,政府官员提出要放弃柏林博物馆的扩建,理由是把资金投入修补东部城市的基础设施更有必要。此外,位于东柏林的犹太教堂的重建工作已经开始,他们认为它可以用作柏林博物馆犹太分部,但是此时设计已受到国际间的注意,甚至被当作德国认识大屠杀罪恶并试图弥补的力证。紧随其后,一场“群众来信”运动拯救了这个方案。
但是博物馆的扩建依然引发了怎样描述犹太历史的争论,批评家们反对把犹太人的成就融入德国历史。有人甚至提出这样是否会避开“和解”,永远地对柏林人伸出谴责的手指。新的争论再次拖延了方案的实施。1992年初,有关方面才基本同意将犹太厅放在地下层,别的历史性主题放在上面的楼层,但是其基本设计还是保留了,11月举行了奠基典礼。
1993年,阿·巴茨德被选为犹太展厅负责人,他认为应突出犹太人的主题,并请求扩建一个单独的犹太博物馆。但直到1996年,他的意见不仅未被采纳,反而因坚持其不妥协态度而卸任。与此同时,扩建工程一直在进行,但进度缓慢。统一后的各种财政问题影响了政府资金的到位,对设计方案的争论也从未间断。
1997年,德国犹太人历史学家米歇尔·布吕芒塔尔(也被译为米歇尔·布鲁门塔尔)受聘管理博物馆。他担任这一职务有特殊的意味,因为在1939年他的全家曾被驱逐出柏林。
1999年,该博物馆正式独立成为单一的机构,其行政管理与柏林博物馆分离。2001年,博物馆的管理权由柏林州政府移交给联邦政府,并举行了正式的开馆仪式,并丰富了展品。在其后的5年中,犹太博物馆共接待了350万参观者。
设计师
里柏斯金为出生于波兰的犹太裔建筑师,从6岁起学弹钢琴,后来移居以色列,成为精通钢琴的音乐名人。曾经赢得美国——以色列文化基金会举办的著名的音乐竞赛,后来其音乐天才移向了建筑设计。耗时七年完工的柏林犹太博物馆,公认是他生涯的转折点和代表作品,其他作品还有丹麦犹太博物馆、洛杉矶当代犹太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湖博物馆、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等。
灵感来源
激发里柏斯金构思的是犹太人与柏林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历史。柏林市政府给他送去了两大捆档案,里面有柏林犹太人的名字、出生日期、驱逐日期及地址。他亲自考察了这些历史遗迹,并在城市图上描绘出来,相互之间还连上线,得到了他称之为“一个非理性的原型”:一系列三角形,看上去有点像纳粹时期强迫犹太人带上的六角的大卫之星的标志。他的另一灵感来源于现代音乐史上一位著名作曲家阿·舜勒贝格。当年,由于希特勒的上台,他未能完成自己创作的一部歌剧。他的前两个乐章“华丽辉煌”,第三乐章只是重复演奏,然后是持续的停顿。这部歌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未完成”,里柏斯金深深地为这种“空缺”所打动。
里柏斯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柏林犹太人的悲惨历史远非艺术所能容纳,这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决心将这些令人沉重的东西转变成一座历史性的建筑。
建筑特色
建筑外墙上不规则的裂缝
建筑内部扭曲的空间
博物馆外墙以镀锌铁皮构成不规则的形状,带有棱角尖的透光缝,由表及里,所有的线条、面和空间都是破碎而不规则的,人一走进去,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馆内几乎找不到任何水平和垂直的结构,所有通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度,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平直的。设计者以此隐喻出犹太人在德国不同寻常的历史和所遭受的苦难,展品中虽然没有直观的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或场景,但馆内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调和灯光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
他人评价
当然,那些穿过展廊的裂缝似的玻璃窗、狭窄的通道及锐角的房间,都增加了陈列上的复杂性。但该馆馆长布鲁门塔尔认为,“这个建筑本身对一个新博物馆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许多博物馆要费很多功夫发展参观者,我们却立马有了很多。因为这座建筑是那样的不同寻常,没有一天人们不是恳求着要进来看一眼。”
大屠杀塔与流亡者花园的仰视
供选择的道路岔口
另一条走廊通向霍夫曼公园,也称“逃亡者之园”,位于外院的一块倾斜的平面上,由49根高低不等的混凝土柱体构成,表现犹太人流亡到海外谋生的艰苦历程,由于斜坡地面及不垂直的空间感觉,使人感到头昏目眩,步履艰难,使人联想到犹太人流离失所、漂泊不定的沉重经历。每根混凝土排柱顶上均植有树木,表示犹太人生根于国外,充满着新生的希望。最后一条走廊末端是在一个高高的陡峭的楼梯旁,从那里可以去一般展厅。
参观者最后转回地下室,从那儿离开。“没有最后的空间来结束这段历史或告诉观众什么结论”,里柏斯金说,正是这种“空缺”,将使“一切在他们的头脑中持续下去。”
除了平常的展览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展示交替更换,另外也会有特展,如2008年9月18日“掠夺与归还”(Raub und Restitution)的特别展览,展出1933年以来纳粹分子从犹太人手中夺走的艺术品,介绍这些艺术品从1933年到今天流落辗转于多人之手的命运。展览一直持续到2009年1月。
地理位置
柏林第五大道和92街交界处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10点-20点, 周一10点-22点, 9月30日、10月1日,9月10日和12月24日闭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