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安 编辑

清朝中期重臣、外戚

福康安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本名傅康安,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中叶重臣、外戚。大学士傅恒第三子,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侄。

福康安早年以勋戚身份由侍卫授户部侍郎、镶黄旗满洲副都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阿桂参加第二次金川之役。因军功授正白旗满洲都统,二十四岁便担任吉林将军,后改盛京将军。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及工部尚书、兵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随阿桂镇压甘肃撒拉族起义,破石峰堡,封嘉勇侯,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主帅身份率军渡海,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进军西藏,击退廓尔喀入侵,越过喜马拉雅山,兵临阳布(今尼泊尔加德满都),迫使廓尔喀称臣请降,许诺永不侵犯藏境。授武英殿大学士。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乾隆六十年(1795年),镇压湘黔苗民起义,翌年封贝子,不久即病逝军中。 追封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入祀昭忠祠与贤良祠 。清代满族非宗室而得封王者,唯福康安一人。

福康安参与或指挥了乾隆中后期的几次重大战役,功勋卓著。他在西藏时参加制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和金瓶掣签制度,对于巩固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的政治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概述图来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富察·福康安

别名:福文襄

字:瑶林

号:敬斋

谥号:文襄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京师(今北京市)

出生日期:1754年

逝世日期:1796年7月2日

主要成就:参与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统军翻越喜马拉雅山,驱逐廓尔喀

主要作品:重修昭觉寺志、寄惠椿亭侍郎

最高官职: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本名:傅康安

旗籍:满洲镶黄旗

爵位:贝子→嘉勇郡王(赠)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福康安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 。他出身满洲大族富察氏,是户部尚书富察·米思翰的曾孙,察哈尔总管富察·李荣保的孙子,经略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富察·傅恒的第三子,还是乾隆帝的嫡后孝贤皇后的侄子 。本名傅康安,后经乾隆帝赐字,与诸昆弟一并改“傅”为“福” 。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福康安承袭云骑尉,授三等侍卫,奉命在乾清门行走。乾隆皇帝因孝贤皇后的缘故,较为宠待后族,福康安便获殊宠,官位连连升迁。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福康安升为二等侍卫,命在御前行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擢一等侍卫,翌年(1771年)授户部右侍郎、镶蓝旗蒙古副都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以户部侍郎充任军机大臣,不久改满洲镶黄旗副都统。

从平金川

主词条: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再次发动叛乱。当时小金川土司僧格桑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互相勾结,联合作乱。由于前线主帅伊尔根觉罗·阿尔泰与伊尔根觉罗·桂林调度无方,乾隆帝改派费莫·温福为定边将军,章佳·阿桂、钮祜禄·丰升额为副将军,率军前往平叛。作为乾隆帝亲信之人,福康安被派往军中授印,并任领队大臣。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月,当副将军阿桂攻打当噶尔拉山时,福康安持印而至,于是阿桂留福康安为佐将,领兵作战。大、小金川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势复杂险峻,气候十分恶劣。从内地调来的清军,面临着严寒的高原气候和崎岖峻峭的高原地形以及凶悍的叛军,处境困难。六月,大、小金川叛军联合攻陷清军大营木果木(今四川金川卡撒乡境),清军损失严重,定边将军温福被杀(参见词条木果木之战)。乾隆帝即令阿桂为定西将军,重振旗鼓,分道再进。福康安留在阿桂军中,亲督将士,屡建奇功。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二月,清军进攻喇穆喇穆,福康安督兵攻克其西部的各碉堡,又与领队多拉尔·海兰察合军,乘胜攻下小金川要隘罗博瓦山,并北攻得斯东寨,为扫平小金川叛军清除了障碍。一天夜晚,土司之兵乘雪雾迷蒙,夜色笼罩,偷偷登山,袭击副将军赫舍哩·常禄保驻扎营地。福康安听到告急枪声,立即督兵赴援,击退了土司的进攻。这一行动受到乾隆帝嘉许。五月,驻扎在山麓上的土司又借着雨天的掩护,筑起两座碉堡,福康安率八百士卒,夜间冒雨攻打碉堡,入碉中袭杀数人后摧毁碉。乾隆帝闻讯,特旨褒奖福康安的勇猛。随后,福康安又力战叛军,攻克了许多碉卡。叛军依仗其熟习地形,屡次夜袭清军。福康安警备甚严,屡屡败之。

《平定两金川得胜图》(部分)

扫平小金川之后,阿桂率领大军继续向大金川进发。福康安为西路军,接连攻下达尔扎克诸碉,然后又攻克格鲁克古。在十一月高原严寒的日子里,福康安和士兵们携带干粮,趁夜攀上险峻的悬崖峭壁,越过危机四伏的深沟险壑,经过几个昼夜的艰苦跋涉,自山隙突然进入当噶海寨,一举占领陡乌当噶大碉、桑噶斯码特木城石卡。

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月,乾隆帝鉴定福康安为西路得力之人,赴宜作战尤为出力,授为内大臣,调往宜喜方面助阵。福康安精神更振,出力尤多。五月,福康安克荣噶尔博山,进至第七峰,又赏嘉勇巴图鲁号,以后即以“嘉勇”二字为封爵佳号,重叠使用。

清军迅速向大金川腹里挺进。阿桂令取道达乌围进攻噶拉依,将其军分为七队,福康安率领第一队,夺取达河布果碉及当噶克底、绰尔丹等诸寨。十月,福康安进攻达噶木,亲领左右从侧面绕到碉堡后面,摧毁两座坚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清军进围大金川叛军老巢噶拉依,福康安率所部包围其右翼,攻取两座大石卡,并用大炮猛轰其寨。在清军的猛烈进攻面前,索诺木被迫带领其亲属、左右出降,大金川也告平定。 清廷在此建懋功厅。

平定大小金川之后,清廷论功行赏,封福康安为三等嘉勇男。福康安原袭之云骑尉,由兄长富察·福隆安二子丰绅果尔敏袭。西征军返京日,乾隆帝亲往京城南郊行郊劳礼,赐给福康安御用鞍辔马一匹;在紫光阁宴请群臣,赐福康安给缎十二端,白银五百两。乾隆帝还大肆渲染战功,将一百位功臣画像藏于紫光阁,福康安位列前五十名。乾隆帝御制赞称其:“代兄以往,继父而奋。矜许康励,王臣之茛。登碉夺砦,那须蒙甲。嘉勇锡名,世传勋业。” 随后,福康安由户部右侍郎转为左侍郎。同年四月,擢为镶白旗蒙古都统,七月,赏戴双眼花翎。九月,再调正白旗满洲都统,十月,赐紫禁城内骑马。

总领一方

由于福康安在大小金川之役中与士卒艰苦作战,克敌制胜,初步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重视武功的乾隆帝的赏识,于是一再获得提拔。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福康安被授予吉林将军之职,次年(1778年)调任盛京将军。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福康安被授为云贵总督,成为总领一方军政的封疆大吏。下车伊始,即为铜厂一事上奏乾隆帝,认为铜厂立法应详细,用人需实诚,以杜绝贪污、作弊,维护钱币统一,并严禁奸民私铸铜钱。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七月,南掌国(今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向清廷进贡四头大象,并陈请另用一头象来交换一门炮,以抵御邻边交趾等国的侵扰、劫掠。福康安考虑到若答应这个请求,势必开属国之间的边衅,因此以国家法令规定不许妄求为由,还其象,不予交换。乾隆帝知道后,大加赞同。八月,福康安又调任四川总督兼署成都将军。 川陕之地向来为清朝视作军事重地,十分重视其总督及巡抚的人选,一般均以满洲重臣充任,福康安任为川督后,受命严缉“咽匪”。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福康安奏蜀中“匪徒”已戢。八月,福康安即擢为御前大臣,加太子太保,次年(1783年)初,回京署任工部尚书。五月,授总管銮仪卫大臣、阅兵大臣、总管健锐营事务。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经再次擢升为兵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

福康安因其军功,受到乾隆的宠信和重用,不断加官晋职,成为声名显赫的朝廷重臣。

平定民变

福康安坐像,清人叶衍兰绘 福康安坐像,清人叶衍兰绘

早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青海回族新教徒曾起义反对老教地主,遭到清政府镇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回族新教阿訇田五等人带领人民在甘肃通渭石峰堡再次举起反抗大旗。西安副都统明善率军与回军交战,清军陷入埋伏圈,全军千余人均覆没,明善亦毙命。在紧急形势之下,清廷急忙重新组织兵力,命福康安带钦差大臣关防,驰驿以赴甘肃镇压民变,并授参赞大臣,会同将军阿桂共同任事。师进甘肃,福康安即被任命为陕甘总督。

阿桂、福康安等抵达后,采取湮井填沟、断绝水源等手段,步步设卡,围困了石峰堡。回民首领马四圭等欲突破清军的包围圈,阿桂便命参赞大臣海兰察于各险要之地设下埋伏,围截义军,福康安在各处往来督战,杀死起义者数千人。七月,福康安等人攻破石峰堡,处死马四圭,俘获张文庆等人。事变平息后,福康安晋封为嘉勇侯。

鉴于甘肃一带回民习武成风,而从文应试者很少,福康安为朝廷的长治久安考虑,上奏乾隆帝,提出“教导回民”的善后事务,清朝在循化厅设学校,以资训迪,得到乾隆帝的赞许。学校之设,在福康安是为了驯化民众,利于统治,而对边远地区的文化教育之事必定会产生实际效用。他还曾奏请兴修宁夏各渠,以兴水利,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福康安回京任户部尚书,翌年(1786年)又转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福康安受到乾隆帝倚重,并被授予了相当重要的权力。

转战台湾

主词条:林爽文起义

在甘肃发生回民事件以后,东南的台湾又爆发了林爽文起义,以天地会的教义相号召,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起义者在林爽文领导下,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与清军展开激战,连克数县。清廷命闽浙总督佟佳·常青前往台湾府镇压民变。由于常青镇压不力,农民军声势更加浩大,连常青所在府城都被包围。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七月,乾隆帝改派福康安为将军,与参赞大臣海兰察共同渡海赴台湾作战。十一月,福康安一行渡鹿仔港(今台湾彰化西南鹿港),登岸后,由新埤进兵,以主力进攻包围诸罗(今台湾嘉义)城的农民军。双方交战至仑仔顶,农民军从竹围中出而抵御,福康安令军队原地不动,自领巴图鲁侍卫冲入起义军中,起义军战败。清军又攻克俾长等十余村庄,起义军被迫撒离诸罗。清兵追至大排竹,决溪水渡兵,焚烧了起义军的营寨。诸罗一战,福康安以扭转战局、解除城围,被封为一等嘉勇公,赏红宝石帽顶,四团龙补服,以示优异。 十二月,清军继续对起义军进行围剿,福康安又统兵由内山搜至打铁寮诸社,分兵堵截海口及各要隘。为防止林爽文见追急自戕,福康安密令巴图鲁侍卫十人及屯练兵数百人,改换装束,深入高山密林,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于老衢崎俘获林爽文。

林爽文起义失败以后,福康安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继续督兵赴南路镇压农民军余部,将农民军追至台湾最南端的郎峤,水陆并发,将南路起义军首领庄大田俘获。至此,台湾的起义军被全部镇压下去。

攻克斗六门攻克斗六门

生擒林爽文生擒林爽文

枋寮之战枋寮之战

生擒“逆首”庄大田生擒“逆首”庄大田

(图册参考资料 )

平台后,福康安获赐黄腰带、金黄珊瑚朝珠。清廷还命台湾郡城及嘉义(原诸罗)县为福康安建生祠。乾隆帝还在紫光阁绘“平定台湾前二十功臣”图像,福康安位列第四,仅次于大学士阿桂、钮祜禄·和珅、王杰。 乾隆帝再次作诗称赞道:“金川领兵,已著伟名。几处封疆,吏肃政成。解围擒逆,能人不能。崇封殊爵,嘉尔忠诚。”

福康安考察台湾实情,向乾隆帝上疏处理台湾问题善后十六事,认为要解除台湾人民再次起兵的隐患,就需习武事,除奸民,清吏治,肃邮政。乾隆帝一一依从。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一月,福康安调任闽浙总督。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因两广总督孙士毅兵败安南,扶植后黎朝的黎维祁不成,乾隆帝遂调福康安为两广总督,负责处理安南事务。二月,福康安抵达兴化府,提出了以军事威慑逼使西山朝的阮惠畏威、款关投降的策略,乾隆帝大表赞同。三月,福康安驰抵镇南关。经阮惠多次请降,清廷最终决定罢兵允和。 不过在这段时间,和珅之弟、巡漕御史钮祜禄·和琳参奏湖北按察使李天培,用湖广粮船私运木材,由此讯得福康安捎信索购一事,乾隆严旨令福康安自劾,罚其三年的总督养廉银,加罚公俸十年,革职留任,但马上即减免。

驱廓保藏

主词条:廓尔喀之役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尔喀沙阿王朝以西藏当局征收贸易税太重为由,派兵入侵西藏边境。乾隆五十六年(1790年),廓尔喀又再次兴兵,直犯班禅额尔德尼驻锡的日喀则,大肆烧杀抢劫,而驻藏大臣保泰临阵退缩,竟想把达赖喇嘛和班禅移至青海。清廷闻报,即派福康安为将军,与参赞海兰察、富察·奎林(福康安堂兄)率领两千索伦兵从西安出发入藏,迎击廓尔喀。 九月二十九日,福康安自京启程,由山西、青海一路驰驿赴藏。十一月,福康安收到乾隆谕旨,因青海口外时值隆冬,如果由此入藏,必然险阻丛丛,命他改道而行,该路均有驿站,只是稍迟于指定日期抵藏。福康安素性勇猛,认为军情紧迫,仍从西宁一路入藏。此时一路“青草未茂,马皆瘠疲,粮饷屡绝”,而运粮的布政使受和珅指使,“欲绝其饷以令其自毙”,因福康安行走疾速才未至困境 。十二月一日,福康安在西宁停留四天之后即轻装简从,由当噶尔东廓尔(在今青海西宁西)一带启程入藏,翌年(1791年)正月初三到达青藏边界,正月二十日抵拉萨。从西宁至拉萨,全程四千六百里,途中步行六十天。福康安所部一路,寒冬兼程跋涉,越过世界屋脊,可谓旷古所未有之举。

廊尔喀之役形势图 廊尔喀之役形势图

福康安抵藏后,乾隆帝命他迅速出兵作战,不使廓尔喀军队有喘息之机,以尽快收复失地。此时西藏有军队一万六千余人,粮饷亦充足,于是福康安在各路人马到齐后,即行进剿。乾隆五十七年(1791年)四月二十五日,福康安前往绒辖(今西藏定结境内)、聂拉木(今属西藏)察看地势,定下进兵路线。二十七日,福康安由今西藏南部边境的第哩浪古进兵,五月六日行至擦木附近,然而擦木两山夹峙,中亘山梁,廓尔喀军队扎营在山高处,显然难以攻取。福康安乘夜色潜兵进攻,兵分五队,两路深入敌寨左右山梁堵截;两路绕至敌后,截断敌军退路,海兰察领一队由正路直攻敌寨。福康安则督军往来截杀,指挥作战。次日黎明,福康安督兵登山,靠近建于大河与山梁之间的两座石碉,毁两丈余高的城垣,与敌军短兵相接,终于攻克防守坚固的碉寨,夺取了擦木。

攻下擦木之后,福康安所部军队直趋济咙(今西藏吉隆县)。廓尔喀军在济咙建有要塞,据险筑下各碉卡,相互援应,成椅角之势。五月十日,福康安分兵出击,先翦除旁边各寨,再以主力攻其中坚。清军以木梯登寨,毁其石垒,并用大炮不断轰击,终于成功地占领济咙的廓尔喀军寨,杀敌六百余人,活捉二百余人,收复了济咙。至此,清军廓清了自擦木至济咙边境的廓尔喀军。乾隆帝闻讯,自是十分欣喜,特赐福康安御制志喜书扇,加上御用佩囊,以表嘉许。

此时,廓尔喀军已被清军赶出国境,清军即可就此罢兵议和。但是乾隆帝认为,必须攻入廓尔喀境内,占领其都,迫使其归降,才能一劳永逸,实现边境安宁。于是五月十三日,福康安又率军由济咙出发,一路高山夹峙,路险道窄,清军进至索勒拉山(今西藏南部中尼边境一带),攻敌石卡,追敌至济咙西南八十里外的热索桥,最后以木筏渡河,攻至密哩顶。福康安率军沿路攻打敌寨,直抵距廊尔喀都城阳布(今尼泊尔加德满都)一百余里的雍雅(今尼泊尔境内)。廓尔喀国王喇特纳巴都尔派使者前往印度,请求孟加拉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支援,但被拒绝。廓尔喀见势不妙,遂遣使求和。福康安认为这是廓尔喀缓兵之计,不肯坐失事机。七月,福康安带足军粮,继续领兵前行,进攻噶勒拉山,直取甲尔古拉、集木集(今均在中尼边境一带)两要寨。其间六战皆捷,所杀四千余人。廓尔喀举国震惊,军队人员死伤甚多,因此乞降。福康安至热索桥以后,以为抵阳布必将“势如破竹,旦夕可奏功,甚骄满,拥肩舆挥羽扇以战”,自比诸葛亮,于是士兵也产生懈怠思想,廓尔喀军趁机而入,使清军伤亡惨重。加上廓尔喀水土恶劣,霖雨不止,死者甚多,而廓尔喀提出退回在扎什伦布寺劫掠的财物,今后再不侵犯西藏的条件。八月,经乾隆帝谕旨,福康安接受廊尔喀的求和,廊尔喀之役结束。

这次入藏征讨廓尔喀的胜利,保证了清朝边境的安宁和西藏社会的稳定,成功地维护了清朝国家的领土完整。乾隆帝对此役的主帅福康安也倍加赞赏,实授他武英殿大学士。九月,赏一等轻车都尉,令其子富察·德麟承袭。乾隆帝本欲给予王爵封衔,但因未克阳布,故就此裁抑。 十一月,福康安又被授为领侍卫内大臣,并照王公名下亲军校之例,赏给六品顶带蓝翎三缺,令福康安于其得力家人中,酌量给戴,以示宠异。 以其殊勋,在大学士阿桂谦让后,福康安居于紫光阁功臣之首。 乾隆帝作诗称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曰福康安,智超谋深。曰海兰察,勇敢独任。三月成功,勋扬古今。”

平廊尔喀班师后,福康安暂留在西藏,根据乾隆帝的旨意,会同八世达赖、七世班禅和驻藏大臣以及西藏地方官员,制定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即后来《钦定西藏章程》之蓝本)。 对于巩固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的政治关系,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恩宠无二

福康安足智多谋,在处理事务时,不拘成法,灵活机动。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他大胆果断地予以处理,事后再上报中央,对此,乾隆帝十分欣赏。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廷收到安南国王阮光平(即越南西山朝皇帝阮惠)去世的消息,乾隆帝担心安南国会因此而发生内乱,便命福康安到广西加以防范。不久,福康安的母亲病死于京中,他远在数千里之外,事务未结,无法赴丧,只好在任守制。 在前往广西途中,福康安又患病。乾隆帝派御医前去诊视,福康安以“安南无事”为由疏请回京,得到准许。乾隆帝还加封他为忠锐嘉勇公。后来转任四川总督,不久后又率金川土司入朝觐见。因奉诏议论吉林将军恆秀罪责过轻,被乾隆帝责备偏袒戚谊。其后再任云贵总督。时值寒冬,乾隆帝赐其御服黑狐大腿褂,以示宠眷。

乾隆六十年(1795年)二三月间,乾隆帝调福康安与四川总督和琳、湖广总督伊尔根觉罗·福宁率领七省兵力十余万人,分路镇压贵州苗民首领石柳邓、湖南石三保、半生等人领导的苗民起义。二月,福康安率军北上,由贵州铜仁进攻正大、松桃,所经之处,大规模围剿,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将贵州苗人镇压下去。石柳邓突围投奔湖南石三保。 随后,福康安又与和琳合军,进入湘西,采用剿抚并用的措施。九月,吴半生被俘获。十二月,吴八月被俘。 初战告捷,乾隆帝破格封福康安为贝子,他是第一个宗室之外,活着被封为如此显爵的人。

死后反复

湘西山路崎岖,雾雨连绵,加之长途跋涉与紧张的战事,使水土不服的福康安罹患瘴病,但他仍硬撑着督兵作战。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福康安因积劳成疾在军营中病逝,年仅四十二岁 。嘉庆帝闻讯,亲自写诗悼念;已成为太上皇的乾隆帝也作诗痛惜∶“自叹贤臣失,难禁悲泪收。深恩纵加赠,忠笃那能酬。” 随后,福康安被追封为嘉勇郡王,与其父傅恒共同配享太庙,并得到建立专祠的荣誉。 十一月,福康安、和琳的灵柩被送回京师,乾隆帝亲临祭奠 。福康安死后,其子富察·德麟袭贝勒爵。

福康安生前仗势在军中大肆聚敛,挥霍无度。德麟更是在往军中迎回福康安灵柩时,向所经地方索要白银四万余两。嘉庆帝亲政以后,下诏予以痛斥,并勒令德麟拿出八万银两输入宫中。嘉庆十三年(1808年),又找借口将德麟由世袭贝勒降为贝子。

主要影响

编辑

军事

福康安一生征战南北,戎马倥偬,参与或主持多次镇压各地民变、平定叛乱及保卫国家统一的战役,是清廷足资依靠的军事重臣:

乾隆三十七年(1771年),以领队大臣参加大小金川之战,历时五年,率兵逾沟攀崖,冒雨雪出击,协同诸军攻克宜喜、勒乌围、噶尔崖等要隘寨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金川平。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跟从将军阿桂率兵镇压甘肃回民田五起义,与参赞大臣海兰察会兵伏击,俘获义军首领张文庆。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偕海兰察督兵赴台湾镇压林爽文起义,俘首领林爽文、庄大田。

乾隆五十六年(1790年),受命筹划集师抗击进攻西藏的廓尔喀(今尼泊尔)军。次年(1791年)二月,授大将军衔,率师出青海,行四十日至前藏。会诸路兵万余人,以分路进攻、伏击等战法连败廓尔喀军,收复要隘济咙等被占藏地。继督兵追击,深入廓境,六战皆捷,迫廓尔喀言和。

乾隆六十年(1795年),统兵数万镇压湘黔石柳邓与吴八月起义。

政治

整顿云南铜政

福康安任云贵总督后,着手整顿云南铜政。他惩贪擢贤,迅速净化了云南铜厂生产链条,调整了考核办法,另觅新厂,使得云南铜产量迅速恢复并超过清廷定额。云南铜厂生产在乾隆后期至嘉道之时,都能较好的维持。

处理台湾善后事宜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福康安在初步镇压林爽文起义后,建议清廷颁布《清查台湾积弊酌筹善后事宜》章程十六条,以严明台湾吏治,加强管理。从此,清廷对台湾的统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廓尔喀之役获胜后,西藏的地方管理体制亟待健全完善。乾隆五十七年(1791年)七月,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决定整顿和改革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制度。乾隆帝遂命福康安会同八世达赖、七世班禅等西藏宗教首领共同筹议办理西藏善后事宜,双方经过会商,共提出一百零二项条款。次年(1792年)正月,经清政府修订为二十九条,即《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它吸收了前此有效的地方管理制度,改革并充实了多项方针:

加强了驻藏大臣的职权和地位,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一道督办藏内事务,藏内事无巨细,均应禀驻藏大臣办理,驻藏大臣有甄选西藏地方官吏之权;

改革了达赖、班禅和各地黄教呼图克图的继承制度,实行“金瓶掣签”制,以金瓶抽签来决定转世灵童,减少了在继承问题上的争端;

加强了西藏的地方常备军建设,密切了中原与西藏之间的关系。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完善了清朝在西藏的各项统治政策,进一步促进了西藏政局的稳定,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这一文件的成功签订,表现出福康安不仅具有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而且有很强的办事能力,是加强西藏政治、宗教、军事、财政等制度建设,密切西藏与中央朝廷之间关系的有功之臣。

历史评价

编辑

爱新觉罗·弘历:①福康安秉性公忠,能视国事如家事,其才猷识见,又能明敏周到,如此方不愧为休戚相关、实心任事之大臣。 ②才猷敏练,扬历中外,懋著殊勋,年力富强,正资倚毗,乃当大功垂成之际,积劳成疾,遽尔溘逝,实深震悼,且当患病之时,犹复力疾督师,亲临前敌,实为宣劳超众,体国忘身。

爱新觉罗·昭梿《啸亭杂录》:福文襄王康安,荷父庇荫,威行海内,上亦推心待之,毫无肘掣。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福文襄屡出筹边,功在社稷,其生平所受恩宠,亦复空前旷后,冠绝百僚。……异姓世臣,叨被至此,本朝第一人也。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福康安起戚里,然亦自知兵。征廓尔喀,贼守隘,命前军更番与战,而设伏隘侧,前军败退,贼逐出隘,伏起,贼骇走,我军蹙之入隘。福康安策骑督战,诸军悉度隘,遂夷贼屯。其才略多类此。

李伯元《南亭笔记》:福生长华盶而娴习韬略,能利用士卒,与之同眠食共甘苦。攘臂一呼,懦顽皆奋,川陕教匪之乱,蔓延豫楚,京师戒严。福以独力刈大难,策殊勋,识者伟焉。然恃功而骄,往往擅窃威柄,大军所至,勒令地方官盛饰供张。偶不当意,必取马捶击之,若挞羊豕。

蔡东藩《清史演义》:平台湾,曰福康安之功,平安南,曰福康安之功,平廓尔喀,曰福康安之功,其实福康安亦安得谓有功者,台湾一役,赖海兰察奋勇争先,一战破敌,即日解诸罗围,叛党夺气,大乱以平。至若廓尔喀之战,福康安冒险轻进,微海兰察在后援应,彼且无生还之望,遑能平敌耶?最可恨者,柴大纪忠勇绝伦,第以不执櫜鞬礼,必欲置诸死地,良将风度,断不若是。高宗极加宠眷,无怪后世以龙种疑之。

萧一山《清代通史》:福康安特以贵族外戚,总长师干,归功享成而已。其对于海兰察谦谦自下,尽力周旋之,依为干城,方能得其力。则其才能之不足为将帅,可以知矣。且到处婪索,妄作威福,每日罗食珍异?开营伍奢侈之端倪,故每一征战,糜费多而成功少。

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①凭借当时强大的军力和富盛的财力,福康安出师屡捷,所至必然,但也历尽艰辛,胜利来之不易。在历次战役中,福康安组织了在风涛中的渡海作战,参与了丛山密林中的攻碉战,指挥并亲自翻越喜马拉雅山,进行旷古未有的最艰苦的高山作战。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不畏艰险、勇于任事的精神,诚为中国军事史上有所建树、值得称道的一位重要统帅,也不失为十八世纪将帅中的佼佼者。 ②福康安参与了五次大的战争,四次都是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一次是为了保卫西藏,击退外国入侵军。 ③他组织了在风涛中的渡海作战,参与了丛山密林中的攻碉战,指挥并亲自翻越喜马拉雅山,进行旷古未有的最艰苦的高山作战。在当时的物质条件和交通条件下,组织这些战役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福康安四十多年短促的一生都是在战斗环境中度过的,军书旁午,夙夜勤劳,才赢得了紫阁图形、封王进爵的最高颁赏。他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长年奔走跋涉,说他无功受禄、因人成事是不公正的。人们指出他的豪华奢纵,这是确有根据的,但也应该看到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不畏艰险、勇于任事的精神,他是中国军事史上有所建树、值得称道的一位重要统帅。

轶事典故

编辑

引领时尚

《啸亭续录》载,福康安好穿深绛色服饰,人言之为福色,因为“福”字,一语双关,都愿有“福”,所以民间也争效其色,都要做件“福色”袍子穿,以借福音。

奢靡骄横

福康安深获乾隆殊宠,气势熏灼,“威行海内” 。他依仗殊宠,踞功自傲,在军中日益奢侈,毫无节制。他还以犒军为名,不断向地方勒索金银财物,赃货狼藉。这是他死后遭嘉庆帝清算的原因之一。

喜乘大轿

《清代之竹头木屑》载,福康安出行时坐轿(按例,清朝武臣无乘轿之例),需用轿夫三十六名,轿夫们轮流抬轿,轿行如飞。就连出师督阵时,福康安也要坐轿,并给每个轿夫配备良马四匹,轿夫换班后,就骑马跟随。四川总督的轿子也很大,须轿夫十六人,里面有小童两人,负责装烟倒茶,并备有冷热点心百十来种。 在平定台湾,凯旋过浙江时,“自三衙方舟下严陵,江舟设重楼,陈百戏,中流鼓吹竞作,从官舟衔触,并两岸疾下”,可见其奢靡。

台事始末

在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后,福建水师提督柴大纪曾奏称嘉义城中食尽,仍竭力死守;福建陆路提督蔡攀龙也奏自己督兵赴援,杀敌通道,以邀其功。福康安初到台湾时,因柴大纪、蔡攀龙等人谒见福康安礼节不周,便怀恨在心,这时便上疏弹劾蔡攀龙损兵多而未解诸罗之围;柴大纪军饷未绝,所言诡诈不可信。乾隆帝洞悉其情,又认为柴、蔡等人久被围困,劳苦功高,遂不计其咎,反而下诏告诫福康安应有大臣风范,不应计较个人恩怨。但不久,浙江钦差成德亦上奏告发柴大纪贪赃枉法,乾隆帝大怒,柴大纪因此而被杀。当时群臣纷纷议论,认为柴大纪死得冤枉,私下指责福康安嫉妒贤能,远不如其父傅恒识大体。福康安又弹劾蔡攀龙,蔡也被贬官。

但有时,乾隆帝也并不放纵福康安。如平定林爽文起义时,宗室爱新觉罗·恒瑞在盐水港(今台湾台南县西北盐水镇)观望迁延,拥兵不救,贻误战机。乾隆帝下诏将其逮捕入京审讯。福康安因其宗室身份,所以拖延了些时日,先在奏上战功时将恒瑞名列首位,希望乾隆帝看在他立功的份上,赦免其罪。然而乾隆帝遣使告诉福康安说:“如果恒瑞确实是将材,为什么你尚未抵台前,并没有看到他的专战之功,而现在又突然表现的如此勇健,难道不是你因为他外戚的身份而加以包庇吗?朕很为你感到惋惜!”福康安听闻此言,“战栗失色,花翎动摇竟日”。

索木事件

在出任两广总督时,福康安授意湖北按察使李天培为其索取木材,李天培为讨好福康安,让湖广粮船为他将木材运往京师家中。后被御史钮祜禄·和琳弹劾,福康安上疏请罪。乾隆帝一向宠爱福康安,仅命夺职留任,罚总督俸3年、公俸10年而已。 这是福康安平稳仕途中的一个小插曲。后很快也免罚其俸。

狗仗人势

清代小说集《三异笔谈》载,福康安手下的家奴非常骄横,所经之处,辄向地方官员索要钱财,并经常滋事扰民。在征西过程中,福康安的轿夫跑到老百姓家里抢东西。当地巡视都司徐斐恰好看到,赶紧上前阻拦,轿夫一把将徐斐从马上拽下来,一顿猛揍。成都知府姚一如听说后非常气愤,想到福康安那里告状。有人劝他不必告知福康安这种小事,自行处理即可。于是姚一如令人把轿夫抓起来。轿夫气焰嚣张,在审讯中被打死。消息传到福康安那里,福康安并没有生气,但其他轿夫竟然集体罢工。福康安为安抚他们,只得想办法撤掉了姚一如的官职。

另据《水窗春呓》载,四川某地粮台王启焜,为福康安提供过无数钱财,是福康安身边的红人。有一年元宵节,王启焜的儿子去苏州游玩,没订到观灯的船。这王大少乃纨绔子弟,从小没吃过亏,第二年赌气预定了所有观灯船。本地人一艘船都找不到,以为是江海大盗的阴谋,赶紧报官。官府追查后,以扰乱社会秩序罪将元凶王大少拘捕。正巧福康安从台湾平叛归来,知道了这件事。他命人把王大少带来,问清原委后,令其跪在船头,大声责骂,历数其不端行为,吓得王大少连连磕头谢罪。当地官员见福康安与王大少如此熟识,遂在福康安走后把王大少从狱中请出来,好吃好喝好招待。

无赖冒名

《啸亭续录》载,京城有个叫副天保的无赖泼皮,因与福康安的家奴是邻居,从平日里家奴的吹嘘中了解到了一些福康安的声势和排场,以及情状嗜好,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召集了数十名不务正业的无赖痞子,打着福康安的牌子旗号,沿途讹诈州县。为了避免被有见过福康安的地方官员识破,骗子们一路上都称福大帅偶染小恙,不便见客,所以不见任何人。而沿途州县的官员也不敢多问,只是争相行贿,以谋攀附巴结,副天保一行所获颇丰。

骗子队伍来到湖南辰州,知府费莫·清安泰乃是福康安一手举荐提拔的人,见恩公到来,当即求见。可是副天保一行却以各种借口百般阻挠。清安泰心下生疑,遂强行闯入内室,揭开帐子锦被,发现是副天保扮作福康安躺在床上,于是赶紧招呼随从进来,把副天保一伙全部抓获。事情上报到朝廷,乾隆帝立马升了清安泰的官。清安泰最后官至浙江巡抚。

谦谦自下

乾隆朝名将多拉尔·海兰察 乾隆朝名将多拉尔·海兰察

在福康安弱冠从征金川为领队大臣时,他是参赞大臣海兰察的下级。但等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赴台湾作战,事隔十多年,福康安已经成为全军主帅,海兰察仍是参赞大臣。海兰察平生自负智谋过人,瞧不上当时诸将,仅钦佩军机大臣阿桂一人 。但福康安能谦谦自下,又善于周旋,使二人相处和睦,海兰察的军事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 后来,海兰察还配合福康安出征廊尔喀。

主要作品

编辑

福康安流传至今的诗文有《无题》(与道魁和尚唱酬后留诗) 、《寄惠椿亭侍郎》 、《七律四首》 及《关帝庙碑文》 等。批本《随园诗话》记述,福康安为“膏梁纨挎,一无所用之童呆”,文化水平不高。他创作的诗文,都是浙江人孙士毅为其代笔的 。

人际关系

编辑

主词条:富察氏

关系

姓名及生卒年

简介

父亲

富察·傅恒(1722-1770)

官拜经略大学士,封一等忠勇公,死后追赠郡王。

妻子

伊尔根觉罗氏(?-1823)

一称阿颜觉罗氏。总督明山之女。为人豪爽刚直,遇事多能决断,曾协助福康安处理文牍。

妾室

香儿

深受福康安宠爱。

兄弟

富察·福灵安(?-1767)

字瑾林。官至云南永北镇总兵。

富察·福隆安(?-1784)

字珊林。娶和硕和嘉公主,袭封一等忠勇公。历任兵部尚书、军机处行走、工部尚书等官职。

富察·福长安(1760-1817)

乾隆末期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封一等侯。后被夺爵贬谪,累授正黄旗满洲副都统。

姊妹

富察氏

成哲亲王爱新觉罗·永瑆嫡福晋。

富察氏

睿亲王爱新觉罗·淳颖嫡福晋。

儿子

富察·德麟

嘉庆元年(1796年)袭封贝勒。

女儿

富察氏

嫁郑亲王爱新觉罗·乌尔恭阿。

富察氏

嫁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曾孙爱新觉罗·绵誉。

孙子

富察·庆敏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袭封贝子。

曾孙

富察·文谦

庆敏子,咸丰五年(1855年)袭镇国公。

玄孙

富察·海凌

文谦子,光绪四年(1879)袭爵。

富察·海年

光绪七年(1882)袭爵。

(表格参考资料 )

人物争议

编辑

关于福康安的死因,清廷在福康安死后发布的上谕中已经明确记载为“积劳成疾” ,即因病逝世。这是关于福康安死因的主流说法。但福康安第五代侄孙富察·敦崇在《思恩太守年谱》却认为,福康安是在万山丛中的苗寨被苗人诱杀的。因“和珅与公(福康安)有隙,遂中伤之”,所以才传出病死这一说法。现代学者进一步推测万山丛苗寨指的就是一些清人所说的贝子岩(福康安死亡之地) 。

后世纪念

编辑

福康安纪功碑福康安纪功碑

福康安纪功碑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表彰福康安在林爽文事件中率军解诸罗县城之围的功迹而乾隆帝御笔写成的碑文,右书汉文,左书满文。现存于嘉义公园内,为票选嘉义市历史建筑十景之一。 此地还有福康安纪念馆。

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自清代以来,福康安的身世便成为了一个谜团。在各类文学作品的演绎中,福康安之母入宫时被乾隆帝宠幸,因而生下福康安。嘉庆朝有流传很广的一首诗,其中有“龙种无端降下方”之语,便是指此事。但清代的《批随园诗话》又称福康安是乾隆初年恶僧法和尚的后身。法和尚因罪被处斩的那天,福康安的母亲在白天看到一个和尚进屋,随后便生下福康安。 近现代以来,这种说法更加盛行,如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二月河《乾隆皇帝》与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以及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中福康安的出身也被描述为乾隆帝之子。

影视形象

时间

剧名

扮演者

1976

《书剑恩仇录》

郑少秋

1978

《雪山飞狐》

伍卫国

1985

《雪山飞狐》

黄允才

1987

《书剑恩仇录》

彭文坚

1990

《满清十三皇朝Ⅱ》

刘少君

1991

《雪山飞狐》

林炜

1998

《还珠格格》

陈志朋(剧名福尔泰)

1999

《雪山飞狐》

魏骏杰

2001

《铁齿铜牙纪晓岚》

向能

2004

《沧海百年》

张铁林

2005

《少年嘉庆》

刘牧

2006

《雪山飞狐》

吴庆哲

2008

《书剑恩仇录》

乔振宇

2011

《新还珠格格》

路宏(剧名福尔泰)

2018

《延禧攻略》

庄则熙(幼年)、王一哲(成年)

2022

《飞狐外传》

叶项明

史料索引

编辑

《清史稿》卷330《福康安传》

《台湾通史》卷31《福康安传》

《清高宗实录》按年份收录其政治、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