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 编辑
十(拼音:shí)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原意是数目字,为九加一之和,引申指十倍、十来个。古人认为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所以“十”又表示完备、齐全、达到极点,如十分、十足。又通“什”,指繁杂,如古代的“什锦”也作“十锦”。
中文名:十
拼音:shí
部首:十
五笔:FGH
仓颉:J
郑码:ED
笔顺:横—竖
字级:一级(编号:0004)
平水韵:入声·十四缉
总笔画:2+0(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指事字
结构:独体字,独体结构
Unicode:CJK统一汉字 U+5341
注音字母:ㄕˊ
四角码:4000₀
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指事字。甲骨文(图1、2)的十,原是一纵竖,模拟竖放的算筹(竖置一筹表示数字十),也可能是针的象形初文。商周金文由于镌刻和铸造的关系,所以金文(图4)的“十”字的竖笔,中间加肥,像个纺锤形;晚周金文(图12-15)则把竖中加肥的部分改成一团圆点,以区别于一般的竖笔。春秋以后(图5-8),又进一步把这一团圆点变为一横,于是,在这基础上,就发展成为汉隶(图9-11)和楷书的“十”。传说上古结绳记事,每到第十结时,便结一大疙瘩(绳结),图12的“十”便是直绳之上打大疙瘩的形象,字的构形大概是由此而来,但这值得存疑。
还应注意的是:“甲”字的金文也写作“十”。“七”字的甲文和金文也与十相似;“十”字的小篆也写作“十”,这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古人便在“十”的上头加“宀”,作为“甲”。又把“十”的竖脚弯曲作为“七”。这样,便把“十”“七”“甲”三字区别开来了。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数词 | 数目字,九加一之和。 | ten | 《周易·系辞上》:十有八变而成卦。 | 十室九空;十有八九;十指连心 |
表示完备甚至达到极点。 | topmost; many; full; complete | 《诗经·豳风·东山》:亲结其褵,九十其仪。 | 十分;十数;十相具足;十全十美 | |
〈文言〉特指十倍。 | tenfold | 《汉书·韩安国传》:臣闻利不十者不易业,功不百者不变常。 | ||
〈文言〉表示约数。犹言十来个。 | 潘岳《西征赋》:辱十城之虚寿,奄咸阳以取隽。 | |||
〈文言〉指十分;十份。 | tenth | 《商君书·去强》:国以难攻者,起一得十;国以易攻者,出十亡百。 | ||
〈文言〉序数的第十位。 | tenth | 汉·扬雄《甘泉赋》:惟汉十世,将郊上玄。 | 十月 | |
形容词 | 〈文言〉通“什”。杂。 | miscellaneous | 元·白珽《西湖赋》:亭连栋为十锦,碑蚀苔以千言。 | 十锦 |
量词 | 古代户籍单位,指十户。后作“什”。 | 《管子·君臣下》:上稽之以数,下十伍以徵。尹知章注:“既得其定数,下其什伍名以徵之也。” |
说文解字
【卷三】【十部】是执切(shí)
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凡十之属皆从十。
【注释】具:完备。
说文解字注
“数之具也”注:汉志。协于十。
“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注:是执切。七部。凡十之属皆从十。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十
《唐韵》《韵会》:是执切。《集韵》:寔入切。《正韵》:寔执切,并音拾。
《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具矣。易,数生于一,成于十。《易·系辞》:天九地十。《前汉·韩安国传》:利不十者,不易业。
又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汉·谷永传》:天所不飨,什倍于前。《枚乘传》:此其与秦地相什,而功相百。
又《韵会》:令官文书借作拾。
又陆游《老学菴笔记》:转平声,可读为谌。白乐天诗: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宋文安公宫词:三十六所春宫馆,一一香风送管弦。鼂以道诗:烦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诗。
说文解字注1
说文解字注2

《康熙字典》书影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旧字宋体对比
书写提示
十字书写演示
【笔顺】①一(横)②丨(竖)
【写法】❶整字居中。❷首笔横从横中线起笔,略向右上斜行。❸第二笔竖沿竖中线下行,与横相交,横笔以上竖段短,以下竖段长。
书法欣赏
篆书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二字本不同义,“十”是数词,“什”是集合名词,表示以十为单位的事物。只是有时表示“十分(之几)”时,用“十”字。《淮南子·人间》:“近塞之人死者十九。”但表示数字时,决不能用“什”。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ȡ | i̯əp | |
王力系统 | 缉 | ʑ | ǐəp | |
董同龢系统 | 缉 | ʑ | jəp | |
周法高系统 | 缉 | d | jiəp | |
李方桂系统 | 缉 | d | jəp | |
魏 | 缉 | jəp | ||
晋 | 缉 | jəp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缉 | jəp | |
北魏后期北齐 | 缉 | jəp | ||
齐梁陈北周隋 | 缉 | jəp | ||
隋唐 | 高本汉系统 | ʑ | i̯əp | |
王力系统 | ʑ | ǐěp | ||
董同龢系统 | ʑ | jep | ||
周法高系统 | dʑ | iɪp | ||
李方桂系统 | ź | jəp |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韵部 | 韵系 | 声母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十 | 十 | 深 | 入声 | 二十六缉 | 侵A | 禅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浊 | 是执切 | ʑjep |
集韵 | 十 | 深 | 入声 | 二十六缉 | 侵 | 船/常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浊 | 寔入切 | ʥiep | |
礼部韵略 | 入声 | 缉 | 寔入切 | |||||||||
增韵 | 入声 | 缉 | 寔执切 | |||||||||
中原音韵 | 实 | 入声作平声 | 齐微 | 审 | 齐齿呼 | 全清 | ʂi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平声 | 齐微 | 绳知切 | |||||||||
洪武正韵 | 十 | 入声 | 八缉 | 侵 | 禅 | 全浊 | 寔执切 | ʒiəp | ||||
分韵撮要 | 十 | 阳入 | 第十七金锦禁急 | 急 | 审 |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ʂʅ |
35 |
阳平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ʂʅ |
42 |
阳平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ʂʅ |
24 |
阳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sɿ |
213 |
阳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sɿ |
21 |
阳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ʂəʔ |
4 |
入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səʔ |
4 |
入声 | |
晋语 |
太原 |
səʔ |
54 |
阳入 | |
吴语 |
苏州 |
zɤʔ |
23 |
阳入 | |
吴语 |
温州 |
zai |
212 |
阳入 | |
湘语 |
长沙 |
sɿ |
24 |
入声 | |
湘语 |
双峰 |
ʂʅ |
35 |
阴去 | |
赣语 |
南昌 |
sət |
21 |
阳入 | |
客家话 |
梅县 |
səp |
5 |
阳入 | |
粤语 |
广州 |
ʃɐp |
2 |
阳入 | |
粤语 |
阳江 |
ʃɐp |
54 |
上阳入 | |
闽语(闽南语) |
厦门 |
sip |
5 |
阳入 | 文读 |
闽语(闽南语) | 厦门 | tsap | 5 | 阳入 | 白读 |
闽语(闽南语) |
潮州 |
tsap |
4 |
阳入 | |
闽语(闽东语) |
福州 |
seiʔ |
4 |
阳入 | |
闽语(闽北语) |
建瓯 |
si |
54 |
平声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闽语(闽北语) | 建瓯 | si | 44 | 阳去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汉典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北京市戏曲艺术发展基金会
上一篇 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