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郡 编辑
南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始置于秦朝,位于汉江南岸。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荆州),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治所在公安。唐代南郡更名为江陵郡,后来又改为江陵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中文名:南郡
地理位置:江陵县(今湖北荆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性质:地名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名为临江郡,五年复故。景帝二年复为临江,中二年复故,莽曰南顺,属荆州。户十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万八千五百四十。有发弩官。县十八: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后九世平王城之。后十世秦拔我郢,徙陈。莽曰江陆。临沮,《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阳水入沔,行六百里。夷陵。都尉治。莽曰居利。华容,云梦泽在南,荆州薮。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更名。郢,楚别邑,故郢。莽曰郢亭。邔,当阳,中庐,枝江,故罗国。江沱出西,东入江。襄阳,莽曰相阳。编,有云梦官。莽曰南顺。秭归,归乡,故归国。夷道,莽曰江南。州陵,莽曰江夏。若,楚昭王畏吴。自郢徙此,后复还郢。巫,夷水东至夷道入江,过郡二,行五百四十里。有盐官。高成。洈山,洈水所出。东入繇。繇水南至华容入江,过郡二,行五百里。莽曰言程。
南郡,秦置。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史记·孝武本纪》载,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北至琅邪,并海上。四月中,至奉高修封焉。
秦置,湖北旧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境皆其地,治江陵(今荆州市)。三国时期东吴在赤壁之战之后由周瑜率军攻占江陵;之后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考量之下,为了让刘备能够正面面对曹操势力,孙权把南郡移交刘备,而刘备便将郡治移到之前所建立的根据地公安(在今湖北公安县东北,与江陵隔江相望),同时曹魏占领南郡北部襄阳。后智取南郡的故事也发生于此。南郡三国时治所在公安,晋代郡治回到江陵,唐代南郡更名为“江陵郡”,后来升为江陵府。
南郡太守铭文砖于上世纪发现于四川(今重庆)巫山。现藏重庆瞿塘关遗址博物馆。
南郡
荆州一位收藏家在纪南城土垣上发现了一块青灰色残砖,残砖上刻有“南郡”两字。文史专家说,这是“南郡”首次见诸实证,因此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发现。
65岁的马贤庭,是荆州楚苑博物馆的开办人,他在纪南城烽火台西侧的土垣上看到2块长有青苔的青砖,一块隐约可见文字,回家后清理苔藓,“南郡”两个字令他血压猛增,惊喜不已。
南郡石刻
马贤庭20多年前开始打量纪南城,曾听当地老人说,在南门夯土基脚看到过古砖,另有人在西门水门断面也看到过古砖,马先生多次前往寻找都没有发现。
荆州学者张世春指出,南郡肇始于秦朝,秦灭楚后,推行郡县制,将原楚国大片范围设为南郡(相当于今省级行政区划),治所在江陵(今荆州)。
南郡的治所曾是随着郡守的变动而迁徙的。唐代南郡更名为“江陵郡”,后来升为江陵府。唐代以后,从各种文史资料上就再也看不到南郡了。
南郡文字砖作为“南郡”的首个实证,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又发现于纪南城,纪南城、郢城、荆州城。
南郡文字砖到底用于何种建筑,是城墙基础还是郡府?南郡郡城到底在哪里,南郡文字砖或可揭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