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都 编辑
许都是中国古都之一,是许昌的别称,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东部15公里张潘镇古城村。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此。
中文名:许都
外文名:Xu Du
别名:许昌
地理位置: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
历史事件:曹操迎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此。
迁都时间 :公元196年
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后,为开创统一大业,在此周围推行屯田,即为著名的许下屯田,号令军民开荒播种,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同时下令广泛招纳人才,纷纷聚集到曹营账下的主要谋士有荀彧、郭嘉、陈群、杜袭等,出谋献计,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立魏国,并迁都洛阳。次年(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以“汉亡于许,魏昌于许”之意,改许县为许昌,这就是“许昌”最初的来源。同时,他还列许昌为魏“五都”(洛阳乃混一区宇之都,谯乃曹操兴起之都,许昌乃旧汉之都,邺乃魏兴之都,长安乃防范蜀汉之都)之一。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魏迁都洛阳,宫室、武库犹在许昌。”曹丕在位不满七年,却先后四次“行幸许昌宫”,并委派司马懿镇守许昌,可见许昌在曹操父子心中的地位。
在其后很多年里,许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至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十一月,魏周几寇许昌,许昌溃,夷许昌城”。
许都汉魏故城遗址
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洛阳,汉末群雄纷争的主要战场也是长安、洛阳、开封一线的黄河南北地区。许昌与都城洛阳皆位于黄河之南,均背靠嵩山山脉,洛阳处在嵩山山脉的西北部,许昌处在嵩山山脉的东南部。许昌向北可直抵黄河,路程仅有二百余里;向西北经禹州、登封等地可至洛阳,也不过三百余里的路程。选择这样的地理位置作为根据地,既不使曹操集团远离政治文化斗争中心而便于了解和掌控斗争形势,也不使曹操集团处于众矢之的的斗争漩涡之中,对于曹操集团获取政治上的利益极为有利。
与此同时,曹操“都许”在经济上亦十分有利。许昌地区位于中州平原的西部,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接合部,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适中,动植物种类繁多,农业、渔业、畜牧业均较发达,秦汉时期实为鱼米之乡。而且交通便利,北临黄河,东接广阔的黄淮平原,南通富裕的江夏郡,西南与南阳盆地相望。这种地理优势有利于解决曹操集团的粮草补给问题。而长安、洛阳、开封一线的黄河南北地区由于历经长期战火,早已是民穷地乏,经济凋敝,缺乏后勤之保障。《三国演义·迁銮舆曹操秉政》写曹操启奏汉献帝曰:“东都废弛之地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转运粮食艰辛。臣料许都地近鲁阳,城郭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矣,可幸銮舆。”虽然是寻找借口,但所说亦是实情。唯有丰厚的经济实力才能保障庞大政治军事集团的正常运转,东汉末年的许昌地区正是具备此种经济实力的地区之一。
其二,在军事上,东汉末年的许昌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
是个三面环山的所在:西北依靠嵩山山脉,西部有石人山、白云山、伏牛山等山脉阻隔,南部有大别山、博山等山脉横亘,只有东部是开阔的平原。在冷兵器时代,如此地形无疑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而在汉末军阀混战时期,曹操“都许”的军事战略意义则显得尤为重要。许昌北部有河北军阀袁绍大兵压境,东部徐州地区有吕布、刘备等豪强虎视眈眈,东南部袁术盘踞着淮南,南部刘表控制着江夏,西南部张绣占据着南阳,关中、洛阳地区还散布着众多反曹的残余势力。可以说,当时的曹操集团就好比一个被四面包围的大汉,再有本领也难免顾此失彼,选择许昌这样的形胜之地作为争霸的根基,就如同危急中的大汉终于找到了一堵石墙作为身后屏障,然后可以集中精力去防备和攻击他面前的敌手。曹操集团正是以许昌作依靠、东征西战、各个击破众多豪强军阀而逐步统一北方的,充分显示了曹操过人的战略眼光以及“都许”的重大意义。
曹操统一北方后,迅速调整战略部署,目标直指南方荆州、扬州等地,经过赤壁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的角逐,虽然统一全国的步伐受挫,但基本控制了汉水、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而在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之后,曹魏集团“都许”的战略价值更加显得突出。坐镇许昌,向东南可以控制淮南、合肥等地,饮马长江,直捣东吴腹地;向南可以穿越大别山关口,直抵江夏平原;向西南可以经过南阳盆地,兵锋直指荆州北部重镇襄阳,还可以经由汉水及其支流攻击和控制上庸(今湖北十堰地区),威胁蜀汉汉中郡。也就是说,以许昌为大本营,虎视长江、汉水之滨,既可以直接威胁东南方向东吴集团的安全,也可以有效打击西南方向蜀汉集团的北进。
其三,在人才战略上,东汉末年许昌地区具有丰厚的人才资源。
宏伟的目标,周密的计划,必须依靠贤能之士来制定与实施。汉末争霸斗争中,凡有眼光的政治家、军事家无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许多政治军事集团都高度重视人才战略。沮授建议袁绍“收英雄之才”;司马徽劝说刘备网罗“经纶济世之才”;周瑜晓谕孙权说:“方今英雄并起,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而曹操更是一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杰出政治家,《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曹操决心“任天下之智力”以“争天下”的人才战略思想。事实正是如此,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曹操多次下《求贤令》,广求贤能之士,还在《短歌行》诗里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诗句表达了人才多多益善的心愿,足见其政治家的过人眼光与博大胸襟。
许都
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得好:“自天下而言河南为适中之地,自河南而言许州又适中之地也。北限大河曾无溃溢之患,西控虎牢不乏山溪之阻,南通蔡、邓实包淮、汉之防,许亦形胜之区矣。岂惟土田沃衍,人民殷阜,足称地利乎?”许昌实为占尽地利、人和的“适中之地”,而曹操集团的获得成功亦足以证明这一点。
河南许昌有“魏都、钧都、花都”之美誉,具有深厚历史的三国文化、陶瓷文化、腊梅文化是许昌极具特色的三张城市名片和品牌。2006年6月,为进一步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开发、保护利用文化资源,许昌市正式启动了申报“中国文化之乡”的程序。2006年9月18日,经中宣部批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许昌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暨“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禹州市“中国陶瓷文化之乡”、鄢陵县“中国腊梅文化之乡”的称号。
授牌仪式上,中国民协副主席夏挽群宣读了任命书,中国民协副秘书长赵铁信向许昌市及禹州市、鄢陵县授予“中国文化之乡”的铜牌。为庆祝许昌申报“三乡”成功,当晚,许昌市政府还举办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史友仁说,三国文化厚重博大,陶瓷文化魅力神奇,腊梅文化香清质洁,它们共同构成了许昌这座历史名城的独特地域文化,可以说,三个文化之乡花落许昌是对许昌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肯定。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