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丽安娜 编辑
玛丽安娜,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象征,她代表了作为一个政治意义上的国家(State)以及她的价值观念。她的形象遍布法国各地,还常常被放置在市政厅或法院显著位置。她的形象被雕刻成了一座铜像,矗立在巴黎的民族广场(Place de la Nation)上,以象征“共和的胜利”。
在古典时代,人们常常会用神祇、女神或是富有寓意的人格化形象来代表某种思想。尽管在中世纪受到了抑制,这种做法在文艺复兴期间又重新得到了人们的欢迎。
2019年10月22日,2024年巴黎奥运会会徽公布,女性元素融入设计,有法国国家象征的玛丽安娜被融入到会徽中,以此向女性运动员致敬。
中文名:玛丽安娜
外文名:法文:Marianne
别名:玛丽-安娜、玛丽安
象征:法兰西共和国
巴黎共和广场上的玛丽安娜雕像
综述
油画中的玛丽安娜
1792年9月,国民公会(Convention nationale)颁布政令,宣布国家机关的印章上将会出现一名手持顶着弗里吉亚帽的长枪的女性形象。
共和象征
玛丽安娜半身像
最初,人们对于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的使用并不统一,也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比较典型的,是在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画作《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之中出现的、象征自由和共和制度的女性形象。这幅画作由德拉克洛瓦绘于1830年,以纪念史称“光荣的三天”(Trois Glorieuses)的1830年七月革命。
玛丽安娜源自18世纪末广为流行的女名玛丽和安娜,1792年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诞生后,革命歌曲《玛丽安娜的复原》第一次将两个名字组合,作为共和国的象征,歌曲唱遍了法国各地,玛丽安娜也随即在大革命中指代共和制度。迄今为止,她的形象不仅出现在政府机关的印章、奖章、总统选票以及邮票上,几乎每个市政厅都摆着一座玛丽安娜的雕像。她还被铸在法国的欧元硬币背面,在已退出流通的法郎上也有她的身影(如题图)。1999年起,法国当局决定将蓝白红三色旗、玛丽安娜和自由、平等、博爱三词整合成全新的政府机关统一形象标识,印在相关小册子、出版物、宣传材料、信笺抬头、名片等上。
第二共和
1848年3月17日,鉴于之前没有任何拥有官方地位的共和国代表物,新成立的第二共和国的内政部发起了一项征集能够以绘画、雕塑、纪念章、钱币或印玺等形式象征共和国的形象的活动。在君主制被推翻之后,临时政府宣称:“代表自由的形象应在每一个角落取代那些在三天之内被伟大的法国人民破坏了的、代表着腐化和耻辱的形象。”从此以后,玛丽安娜这个形象的寓意才真正集中到自由、共和和革命这三个概念上来。
玛丽安娜半身像
各地的市政厅可以自愿选择玛丽安娜的形象进行展示,但是不知情的工作人员往往会将她误认为是宗教人物,而将其画像或塑像还给当地的教会。1849年,玛丽安娜的形象首次出现在了法国的邮票上。
第二帝国
在之后的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对玛丽安娜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玛丽安娜也成为了反抗君主制度的象征。自1848年至1851年前后起,开始有人用“玛丽安娜”这个名字象征“自由”。大约在1875年,这种做法在整个法国流行开来。
第三共和
巴黎民族广场之上的“共和的胜利”铜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念物中,玛丽安娜的形象很少出现。不过在1936年,当时的人民阵线(Front populaire)仿效第二共和国时期的做法,推出了玛丽安娜的真人模特,而这些模特也被当时的右翼报纸诬蔑为“厚颜无耻的妓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玛丽安娜成为了反抗纳粹侵略者的自由象征,也成为了共和国与维希政权(Régime de Vichy)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代表。在维希政权统治期间,全法国427座玛丽安娜像中的120座被当局熔化,各地市政厅中的玛丽安娜像也在1943年被维希政权的法兰西民兵(Milice française)搬走。
第五共和
尽管夏尔·戴高乐将军(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在战时充分利用了玛丽安娜这一形象,玛丽安娜在战后的地位还是有所下降,在邮票以及公投等场合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减少。玛丽安娜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期间以革命、颠覆的形象出现是。在此之后,立场偏向保守的自由派总统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将玛丽安娜的形象从邮票上抹去,以“La Poste”(法国邮政)的标志取而代之。他还授意放慢了《马赛曲》的演奏节奏,并对纪念1945年5月8日胜利日的活动进行了淡化处理。
坐落于第戎10月30日广场的玛丽安娜雕像
一幅作于1904年,反映英法协约的德国漫画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1792年在图卢兹(Toulouse)附近塔恩省(Tarn)的皮洛朗(Puylaurens),第一次有人以书面的形式用玛丽安娜这个名字指代共和制度。当时有一首由诗人纪尧姆·拉瓦布尔(Guillaume Lavabre)作词、以奥克语的普罗旺斯方言演唱的歌曲La garisou de Marianno(法文:La guérison de Marianne,中文意为“玛丽安娜的复原”)广为人们所传唱。在那个时代,玛丽-安娜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女性名字。根据阿居隆的观点,这个名字“被自认为在民众当中同样受欢迎的政权所采用了”。
而大革命中的革命者对此给出的解释,则往往与某个特定的、戴弗里吉亚帽的玛丽安娜有关。玛丽安娜这个美丽的女性形象不仅对无套裤汉(Sans-culottes)等形象产生了启迪,更为这个国家在战争中受到创伤的人们提供了慰藉。
玛丽安娜的名字还常常与一些共和派的秘密结社组织联系起来。在第二帝国时期,某个共和派秘密组织的成员就必须以玛丽安娜的名义起誓,发誓推翻帝制“政权”(régime)。
最后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最普通的民众都纷纷起来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因此用最普通的法国女性名字来指代共和制度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利蒂希娅·卡斯塔于1999年10月被选为象征法国共和制度的新一任玛丽安娜,这是法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全国的36,000多位市长共同选举玛丽安娜。卡斯塔在参与投票的15000多位市长之中得到了36%的选票,从而自五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新任玛丽安娜。另外四位候选人分别是埃斯特拉·阿拉戴(Estelle Hallyday)、帕特里西亚·卡斯(Patricia Kaas)、达尼埃拉·伦布罗索(Daniela Lumbroso)和娜塔莉·西蒙(Nathalie Simon)。然而此后不久,却有一桩与卡斯塔有关的丑闻爆出,对全法国造成了不大不小的震动:有媒体爆料称共和国的新象征卡斯塔事实上已经移居英国伦敦。尽管据卡斯塔本人宣称,她移居英国纯粹是出于职业上的实际考虑,《观点》(Le Point)杂志等媒体却指出,她这么做是为了逃税。2003年底,脱口秀主持人埃弗利娜·托马被选为了新一任的玛丽安娜。
2012年起,苏菲·玛索正式出任第七任玛丽安娜真人模特。
尽管以上几位都是所谓的“官方”模特,并没有某项政策规定必须选择某一位的形象以玛丽安娜的身份进行展示。不难看出,历任玛丽安娜模特在气质和美貌之外,具有以下共性:形象健康、性格坚定、品德出众而又积极向上。正是这种“神似”让外貌神情千变万化的玛丽安娜,作为共和精神的象征,在法国人心里占据了唯一不变的崇高地位。玛丽安娜从丰富且不断更新的各原型中获得了青春、蓬勃的持久生命力。
简介
法国政府标识
蓝白红三色旗、玛丽安娜、“自由、平等、博爱”、共和国:这些强有力的国家象征代表了政治意义上的法国和她的价值观(相应的,高卢雄鸡则代表了民族意义上的法国和她的历史、国土与文化)。1999年9月起,由左翼联盟(Gauche plurielle)组成的利昂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内阁在法国政府信息服务处(SIG)和各主要部门负责公共关系的官员的建议下,决定将以上这些形象整合成为一个全新的“标识”。作为各政府 机关的统一形象标识,它会在相关的各种材料上出现,例如小册子、内部的和公开的出版物、宣传活动、信笺抬头、名片等等。中央政府率先带头开始使用这一新的 形象标识,随后各部门(它们也可以同时使用自己原有的标识)、全国各大区及省份也相继效法。
设计解析
设计这一标识的首要目标是整合政府的公共关系。此外,推出这一标识也“为这个现在显得抽象、遥远、陈旧的政府提供了一个更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象,使其显得更加具体实在,符合法国人民对于政府的较高期望”。
这一结论是在1999年1月由法国民意调查机构Sofrès通过大量的访问和调查得出的。他们得到的数据表明,法国人对于共和国的基本价值高度认同,他们也希望有一个公平、高效的政府,作为自由、平等、博爱原则的倡导者和维护者。
2024年巴黎奥运会会徽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蒙帕纳斯大厦
上一篇 2024年巴黎奥运会会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