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 编辑

山西省辖地级市

晋城市晋城市

晋城市,山西省辖地级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全境居于晋城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丹河与沁河纵流全市,因春秋末年迁晋静公到此而得名,总面积约9490平方千米,是山西省东南门户。 截至2023年3月,晋城市下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2023年末,晋城市常住总人口为217.18万人。

晋城市历史悠久,上世纪出土高都、塔水河、下川等史前遗址。东晋置郡,北魏置州,清置府,是一座千年古城。诞生了刘羲叟李俊民张慎言王国光陈廷敬等历史名人。全市文物古迹众多,代表景点有冶底岱庙、青莲寺、开化寺、程颢书院、柳氏民居、湘峪古堡、天官王府、皇城相府、长平之战遗址、羊头山石窟、析城山、王莽岭等。晋城市古为煤铁之乡,有“九头十八匠”之称。是战国“阳阿古剑”产地,所产泽州铁器、兰花炭质地优良 。蟒河、历山等保护区,生长有猕猴、大鲵等稀有动物,素有山西"生物资宝库"之称。

晋城市是山西省中高档铸件、电力、畜牧业基地。有光机电、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产业。 二广、晋运、陵沁、绕城高速与207国道交织成网,太焦、侯月铁路贯穿全境,拥有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

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33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

(概述图从左至右依次为柳氏民居、王莽岭、九女仙湖、历山风景区、析城山、炎帝陵、蟒河风景区、山里泉景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晋城市

外文名:Jincheng City

别名:建兴郡、建州、泽州与泽州府等

行政区划代码:140500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华北,山西省

地理位置:山西省东南部,晋城盆地,丹河及沁河流域

面积:约 9490 km²

下辖地区: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政府驻地:城区凤台西街289号

电话区号:0356(+86)

邮政编码:0480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217.18 万(2023年末常住总人口)

著名景点:柳氏民居、王莽岭、九女仙湖、析城山、炎帝陵、蟒河、山里泉等

机场:晋城太行山机场

火车站:晋城站、晋城北站、晋城东站

车牌代码:晋E

地区生产总值:2333.3 亿元

历史沿革

编辑

晋城老城图片整理收集

晋城古称建兴、建州、泽州与泽州府。高都、塔水河、下川、和村、八里坪遗址出土文物表明,据今两万年前,今晋城市丹河与沁河流域即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

上古时期:冀州

尧舜时,天下分九州,今晋城市全境属冀州之域。相传留下了舜耕(沁水)历山,渔于濩泽(今阳城)、夏居天门,始迁于垂(今城区与泽州县),商汤(阳城)桑林祈雨等众多古老传说。

周代实行分封制,武王十三年(前1122年),武王封其幼弟于原国(今沁水西北有原城)。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晋文公攻占原国,迁原伯贯于翼

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子變父迁于晋水之阳,改国号为晋。此时今晋城地区的丹河与沁河沿岸,还是许多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氏族部落。

春秋时期:属晋

春秋初期,经过一系列兼并战争,今晋城市丹河与沁河的沿岸,逐步形成四支较大的部落。晋国强大后,派出将军“士会”平定境内四部落,改置为高都、泫氏、端氏、濩泽四邑,正式归于晋国版图,此四邑的形成,也标志着今晋城地区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

春秋末期,晋国衰落,六卿势力崛起,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三家,将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废为庶民,并迁于端氏邑(今沁水)安置,而后三分晋地,由此开始了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韩、魏、赵

战国初期,境内高都、泫氏、端氏、濩泽四邑被韩国占领,归入韩上党郡地,后分属赵魏两国。(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国攻占韩野王邑,上党郡守冯亭献上党17城于赵)。《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赵两国于泫氏(长平邑)爆发长平之战,秦胜赵败,坑赵军四十万于长平(今高平)。

秦汉时期:上党与河东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今晋城市境内四邑也升为了高都、泫氏、端氏、濩泽四县分属上党和河东两郡。

两汉时期,分全国各郡为13州部,由高都县西分设阳阿县,市境内由四县变高都、阳阿、泫氏、端氏、濩泽五县,分属并州上党郡、司州河东郡。

三国曹魏统一北方,今晋城市区域内变化不大,境内五县分属并州上党郡、司州平阳郡。 西晋统一全国后基本沿袭不变, 至永嘉之乱后,先后沦为十六国之前赵、后赵及前秦所占据。

东晋时期:建兴郡

今晋城地区,形成明确的地级行政区域始于东晋。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败给东晋后,北方陷入纷乱,前燕慕容永率众从长安东迁,于今山西建西燕,定都长子,设置新八郡。分平阳与上党两郡,始置建兴郡(郡治阳阿,辖高都、阳阿、濩泽、端氏、泫氏五县)。

建兴郡便是今晋城市正式设郡,至此有统一的地级行政区的开始,此后1500余年,其管辖范围基本固定下来。

东晋太元十八年(393年),后燕灭西燕战争,占领了西燕所统八郡。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又灭了后燕统一北方,在行政区划上,继续实行州、郡、县3级的管理体制。

北朝时期:建州

晋城历代郡县沿革(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改建兴郡,为建州,州治高都县,内置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高都郡辖高都、阳阿二县,长平郡辖高平、泫氏二县,安平郡辖濩泽、端氏二县,泰宁郡辖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四县)

北齐天保七年(557年),改建州道行台,治高都县,辖高都、长平、安平三郡。(高都郡辖高都县、阳阿县省入,长平郡辖高平县、泫氏县省入,安平郡辖濩泽、端氏二县、西濩泽县省入,泰宁郡废为永宁县改属安平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复建州,州治高都县,辖高平、安平二郡。(并高都长平二郡为高平郡,辖高都、高平二县,安平郡辖濩泽、端氏、永宁三县)

隋唐五代宋:泽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文帝废天下郡,实行州县二级管理制,改建州为泽州,依境内濩泽河为名,同时废高平郡、安平郡入泽州。泽州直辖五县,即高都、高平、濩泽、端氏、永宁,州治高都。(开皇十六年分高平置陵川县,十八年改高都为丹川县,改永宁为沁水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炀帝复改州制为郡制,改泽州为长平郡,义宁二年,复为泽州。

唐武德初年(618年),分泽州置建州、盖州、泽州三州,武德九年,盖、建、泽三州复并入泽州。泽州辖县六,即晋城、高平、濩泽、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晋城。

唐贞观元年(627年),依山川形便,分全国为十道,于今山西置河东道,泽州隶于河东道,辖域不变。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泽州为高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泽州,时泽州仍辖六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晋城。

唐至德元年(756年),改道制为节度使制,泽州始隶于昭义节度使,会昌三年刘稹辖昭义泽、潞、邢、洺、磁五州叛,李德裕率军讨伐,大胜之,四年割泽州于河阳节度使,天复元年泽州复隶于昭义军。

五代时期,军阀混战,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互为角逐之地,泽州其名不改。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北伐,讨伐北汉,泽州赐名高平郡,乃归入宋朝版图。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分全国为十五路,于今山西置河东路,泽州高平郡隶河东路,时泽州高平郡辖六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或郡治于晋城。

金代时期:忠昌军节度

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打北宋,占领宋朝山西河东路,并析为南、北两路。 于今山西南部置河东南路,辖2府10州68县,驻地在平阳府临汾县,泽州为其所辖刺史州之一,辖域不变。

金天会六年(1128年),金朝为与北京路泽州(今河北平泉)区分,改泽州为南泽州,辖六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晋城。

金天德三年(1151年),去南字,复改为泽州,仍辖六县,辖域不变。

金元光二年(1223年),升泽州为忠昌军节度,并升阳城县为勣州,以忠昌军辖五县一州,军驻晋城,所辖五县即:晋城(驻地)、高平、陵川、端氏、沁水,一州即勣州(阳城)。

元代时期:泽州司侯司

元中统元年(1260年),于泽州置司侯司,属平阳路,隶河东山西道,为腹里。泽州司侯司辖县六,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端氏、沁水,司侯司驻晋城。

元至元三年(1266年),复为泽州,仍隶于平阳路,泽州辖五县,即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并端氏入沁水县),州治晋城。

元大德九年(1305年),因地震改平阳路为晋宁路,时泽州仍辖五县,隶属晋宁路。

明清时期:泽州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山西行省,同时升泽州直隶州,直隶于山西行省,时泽州辖县四,即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州治晋城县省入泽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山西行省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泽州直隶州仍辖四县,直隶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为山西省泽州府,于附郭置凤台县,泽州府辖五县,即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府治凤台城。

近现代时期:晋城市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民国成立,清朝统治结束。

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行政官厅组织令》,改革清代建制,废府存县,全国府州厅一律撤销,以道领县,山西设置北路、中路、南路3道。裁撤泽州府,五县归山西省中路道管辖;次年,府治凤台县改为晋城县,同年5月,山西改置雁门、冀宁、河东3道,均隶属于冀宁道(道驻阳曲)。

民国十九年(1930年),北伐胜利后,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建制,撤销冀宁道,原泽州府五县直属山西省,后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初驻浮山、后驻曲沃)。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挺进山西东南部地区,领导人民与日寇作战,于晋冀鲁豫边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晋城、高平、阳城、沁水、陵川五县划归晋冀鲁豫边区太岳第二、四及太行第八区行署领导。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今晋城地区全境陆续解放。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边区建制撤销,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同年10月,析出晋城县城关区,置晋城市,和晋、高、阳、陵、沁五县一起划归华北人民政府太岳、太行区行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同年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撤晋城市复并入晋城县,晋高阳陵沁五县复隶于山西省。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设置八个专区做为省政府派出机构,督导管理各县,今晋城各地隶属山西省晋东南专区(1967年改为晋东南地区)行署领导。

1983年7月,复设山西省辖县级晋城市,由晋东南地区行署代管。

198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晋城市升为地级市,直属山西省。原县级晋城市分设晋城市城区、郊区。并将原晋东南地区所辖阳城、高平、陵川、沁水四县划归晋城市领导,为所属行政区,晋城市管辖范围4县2区,其与古建兴郡、建州、泽州及泽州府版图基本一致,至此恢复其历史上的行政区域。

1993年5月,高平县升为县级高平市,由地级晋城市代管。

1996年8月,晋城市郊区改名为泽州县,仍由晋城市领导。

时晋城市管辖:城区、泽州县、县级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共1区4县1市,总面积约9490平方千米。

晋城人文地图晋城人文地图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23年3月,晋城市共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即城区、泽州县、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和高平市,以及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即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9490平方千米,占山西省总面积的6%,晋城市人民政府驻城区凤台西街289号。

晋城市行政区划表

地区名称

政府所在地

面积(平方千米)

下辖地区

晋城市

城区凤台西街289号

9490

城区、泽州县、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

城区

新市西街

149.6

北石店镇、西上庄街道、钟家庄街道、东街街道、西街街道、南街街道、北街街道、晋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平市

北城街道

946

北城街街道、东城街街道、南城街街道、米山镇、三甲镇、神农镇、陈区镇、北诗镇、河西镇、马村镇、野川镇、寺庄镇、建宁乡、石末乡、原村乡

泽州县

金村镇

2023

金村镇、巴公镇、大阳镇、高都镇、南村镇、犁川镇、晋庙铺镇、周村镇、大东沟镇、下村镇、北义城镇、柳树口镇、山河镇、大箕镇、南岭镇、川底镇

阳城县

凤城镇

1968

凤城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芹池镇、次营镇、横河镇、河北镇、蟒河镇、东冶镇、白桑乡、寺头乡、西河乡、演礼乡、固隆乡、董封乡、驾岭乡、林场管理处

沁水县

龙港镇

2655

龙港镇、中村镇、郑庄镇、端氏镇、嘉峰镇、郑村镇、柿庄镇、樊村河乡、土沃乡、张村乡、苏庄乡、胡底乡、固县乡、十里乡

陵川县

崇文镇

1751

崇文镇、礼义镇、附城镇、西河底镇、平城镇、杨村镇、潞城镇、秦家庄乡、夺火乡、马圪当乡、古郊乡、六泉乡

晋城市行政区划代码表

行政区划代码

行政区划名称

邮政编码

晋城市地图

140500000000

晋城市

048000

晋城市标准地图

140501000000

市辖区

048000

140502000000

城区

048000

140521000000

沁水县

048200

140522000000

阳城县

048100

140524000000

陵川县

048300

140525000000

泽州县

048012

140581000000

高平市

048400

图片来源:山西省自然资源厅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6′05″~113°37′15″,北纬35°11′12″~36°13′56″之间。东西宽约160千米,南北长约100千米,总面积约9490平方千米。因四周多山,与周边县、市多以山为界,北依丹朱岭和羊头山与省内长治接壤,西起太岳山和中条山与省内临汾、运城衔接,东、南依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山脉与河南省交界。

晋城市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晋城城市风光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黄土高原东南缘,古称上党高地,地势险要,属于高原盆地地形。全市大部分位居“晋城盆地”之中 ,除此之外,到处是层峦叠嶂,群峰壁立,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9%。最高处海拔2358米,最低处海拔不足300米,相对高差200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00米以上。全市平面轮廓略呈卵形,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

气候

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四季分明,一般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属“长日照地区”。年平均气温10.2~11.7°C。年平均降水量626-750毫米,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6.4%。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全市气候温和,最佳旅游季节为4~10月。晋城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作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暖作物区,多年无霜期为197天,最多为226天,最少为138天。

水文

晋城市境内河流纵横,主要为丹河和沁河两大流域,以及卫河的支流。其干流流向多由北向南,支流流向多为由西向东。全市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长485公里,发源于沁源县境内,汇入黄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长121.5公里,发源于高平境内,注入沁河。

自然资源

编辑

矿产资源

玉龙潭公园

晋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地下地上,宝藏遍布,尤以地下宝藏之多称冠全省。境内已发现的矿藏有20余种,不仅有大量的煤、铁、铝、硫黄、石膏、石英、石灰石、白云岩、耐火黏土、大理石、花岗岩等,而且还有稀有金属锰、铜、铅以及异常珍贵的铀。在各种矿藏中,煤、铁储量最大。境内煤炭总储量预计为808.1亿吨,已探明储量273.3亿吨,其中,无烟煤储量占山西储量的1/2多和全国储量的1/4多。与煤伴生的清洁能源——煤层气已探明储量达6.85万亿立方米。铁矿储量为2.23亿吨。硫铁矿、铝矾土的储量也在5000万吨以上,石灰石储量高达6.5亿吨。大理石的储量约6.05亿立方米,品种有墨玉、汉白玉、紫檀玉、象牙玉、晚霞玉等达28种之多。

生物资源

晋城晋城

晋城市境内建有沁水历山和阳城蟒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泽州县猕猴、陵川红豆杉、阳城崦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多处。区内种植有松柏、山桃、山杏、、栎、榆、红桦等树木及金针、灵芝、菖蒲、麝香、野生人参等名贵药材和山珍。生长有金钱豹、梅花鹿、太行猕猴、鱼、虾、龟、鳖等动物,还有存世稀少的褐马鸡和两栖动物娃娃鱼(大鲵)。此外在野生植物资源中,还有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

历山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300余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1种;有动物342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8种。阳城蟒河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882种,动物285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鹳、金雕、金钱豹3种,二级有猕猴、水獭等28种。以保护爬行类动物为主的阳城崦山自然保护区,境内蛇的种类很多,奇特的双头蛇、双尾蛇,为这里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晋城市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此外,晋城市的桑蚕丝绸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也是当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

晋城市境内属温暖半湿润地区,林木生长条件较好。全市森林面积为33633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5.7%,其中天然林占全市森林面积的70.2%,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条山区和东部的太行山南端。中条山是全市树种最多的地区,有“山西植物宝库”之称,已发现的高等植物有1000余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10余种。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县境内。经过持续多年的植树造林活动,全市人工造林保有面积达到5.4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8%,人均公共绿地为15.5平方米。

水资源

青莲寺青莲寺

晋城市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境内有沁河、丹河、卫河3条水系,总流域面积为9422平方千米;全市年平均降雨量为650毫米左右,水量尚属充沛,只是年度间变化较大。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5.1%,人均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高出山西全省平均数的1倍~2倍。

人口

编辑

数量

据2022年人口抽样调查,截至2022年末,晋城市常住总人口为218.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0.1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03%,比上年末提高0.48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69万人,出生率为7.72‰;死亡人口1.86万人,死亡率为8.47‰;自然增长率为-0.76‰。常住总人口性别比为102.98(以女性人口为100)。

据2023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217.1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7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1.2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04%,比上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48万人,出生率为6.80‰;死亡人口1.95万人,死亡率为8.94‰;自然增长率为-2.14‰。

民族

截至2018年,晋城全市人口中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布依族、藏族、白族、苗族、傣族、畲族、维吾尔族、纳西族、土族、撤拉族、哈尼族、哈萨克族、羌族等33个少数民族,共70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3%。其中回族人口最多,为5046人,人口在10人以下的有2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0%在城区。

晋城市2018-2022年常住人口

年份

人口(单位:万)

2022

218.93

2021

218.86

2020

219.43

2019

235.3

2018

234.31

参考资料:

晋城市2018-2022年常住人口晋城市2018-2022年常住人口

政治

编辑

晋城市主要领导

机构

职务

姓名

中国共产党晋城市委员会

市委书记

王震

晋城市人民政府

市长

薛明耀

副市长

黄登宇、邓志蓉

2023年,晋城市全年市级财政下达2023年度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项目资金共88项合计909.7万元。全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441项,交易总额22.88亿元。新认定省中试基地1个、省众创空间3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6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市级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个。截至2023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入库企业达到244家,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中试基地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1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0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6个、市级以上星创天地19个。

教育事业

2023年末,晋城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1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9.05%。

晋城市高等教育机构

类别

学校

本科

山西科技学院、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

专科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说明: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自2021年起停止招生,现有在校生在现址由山西科技学院和太原科技大学共同管理,颁发太原科技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全部学生毕业后撤销建制。

文化事业

2023年末,晋城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演出场次3654场,演出收入4099万元;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场馆3个,文化馆7个,美术馆2个,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量210万册。

医疗卫生

2023年末,晋城市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767个,其中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4.6千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9万人。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均为100%。全年各县(市、区)的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均达到了90%以上。碘盐覆盖率达到99.67%,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7.22%,各种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市乡镇卫生监督站覆盖率达到100%。

体育事业

2023年末,晋城市拥有各级体育场馆9289个,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79枚、75枚和74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

社会保障

2023年,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15元,增长6.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5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0元,增长9.4%;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1,比上年缩小0.08。

2023年末,晋城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76.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5.59万人,增加2.2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10.96万人,增加0.2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8.42万人,减少2.98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3.65万人,增加0.6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54.77万人,减少3.6万人。全年资助基本医疗保险6.47万人,医疗救助11万人次。参加失业保险39.18万人,增加1.7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4.7万人,增加1.48万人。

2023年末,晋城市城市低保人数3653人,减少1694人;农村低保人数22335人,减少6178人。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19018人。全年共发放最低保障资金1.8亿元。全市共有住养型养老机构69所,其中,公办21所,民办48所;城乡日间照料中心1024所;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4所。共有各类养老床位1.76万张。福利彩票发行单位1个。

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2023年,晋城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1282.6万吨,增长5.8%;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9659.0万吨,增长29.8%。

2023年,晋城市向省外运输煤炭7045.1万吨,下降18.6%,外运煤炭占原煤产量47.9%。向省外输送电力170.0亿千瓦小时,增长2.2%,外输电量占发电量的68.8%。

2023年,晋城市全社会用电总量230.3亿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1.6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7%;第二产业用电196.6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5.4%,其中,工业用电195.4亿千瓦小时;第三产业用电18.8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3.4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8%。

2023年,晋城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51天。其中,一级天数51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4.35,较上年下降3.12%。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89%。7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为100%,劣V类水体比例为0。

2023年,晋城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9.9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023年,晋城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9起,事故死亡87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9。

交通运输

编辑

综述

晋城市交通便捷,“十三五”以来,晋城市交通运输以提速和扩能为主题,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布局逐步优化,运输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陆空联动赋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公路

2020年晋城市主要国省干线统计情况 2020年晋城市主要国省干线统计情况

截至2022年末,晋城市公路线路里程9838公里,比“十二五”期末增加了824千米,年均增加159千米,按技术等级划分,高速公路共计429千米,一级公路157千米、二级公路738千米、三级公路1610千米、四级公路6583千米、等外路134千米。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505千米、省道621千米、农村公路8525千米。高速公路有7条包括二广高速、晋新高速、晋城绕城高速、安(泽)阳(城)高速、陵侯高速、晋运高速等,基本形成了“两横两纵一环”的高速公路网布局。普通国道有3条包括G207、G208、G342等,基本呈现“一横两纵”的格局。普通省道7条包括S225、S227、S229、S242、S331、S332、S333等,基本形成了“一横三纵”的格局,县道、乡道以及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村道组成了农村公路网络,公路总体上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发展。

公路网络密度达到102.44千米/百平方千米、41.19千米/万人。公路质量方面,一是“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93.9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058千米,沁水、泽州两县分别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全省示范县;二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主通道已基本建成通车,晋城市向构建“城景通、景景通”全域旅游一张网格局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为晋城市交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铁路

截至2020年,晋城市境内已运营的有1条高速铁路和2条普速铁路,分别为太(原)郑(州)高铁,太(原)焦(作)铁路和侯(马)月(山)铁路,市域范围内铁路线路总长共计264千米。境内3条铁路主要呈纵向分布、互不交织。

航空

截至2020年,晋城民用机场选址获批,机场位于泽州县金村镇红岭村,距市中心13千米,机场性质为民用4C级支线机场,占地约3340亩。阳城通用机场纳入《山西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8-2030)》,机场位于阳城县河北镇匠礼村,占地约1600亩,空运手续已上报省批。

公共交通

"十三五"期间晋城市主城区城市公交实现了新能源车辆全覆盖,进一步整合了全市现有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资源,开展了智慧交通信息平台研发。截至2022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57.0万辆(包括专项作业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0.3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0%。其中,私人汽车52.4万辆,增长6.0%。本年新注册汽车3.4万辆,下降12.4%。年末轿车保有量37.7万辆,增长5.5%。其中,私人轿车36.5万辆,增长5.5%。

历史文化

编辑

地方文化

祈福寺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蜗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平一带。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晋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早。汉代上党(今山西东南部)的谷物就输往京师,冶铁的历史可上溯到战国时期,“阳阿古剑”曾独步天下,时人难求。唐代泽州因丝织业兴盛而被定为贡丝之州。宋代,出现“其输市中州者,唯煤与铁日不绝于途”的兴旺景象。明初,晋城是全国13冶之一。明清时有“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之说。到了近代,被称为“九州针都”的大阳所产的钢针几乎供应着全国每一个家庭。晋城的“泰山义”剪刀和阳城的犁镜更是享誉全国。蛋品制造、玻璃生产等现代工业的兴起也早于省内其他地、市。阳城的乔氏琉璃曾被北京故宫建造时使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晋城全境解放,饱经战争破坏的工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晋城“五小工业”迅速崛起,曾被原晋东南地区和山西省树为“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典型,全国曾在晋城召开现场会,推广其经验。阳城白煤炼铁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就受到冶金部表彰。

地名由来

晋城二字作为地名使用,始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宋太平兴国年间,乐史所撰写的《太平寰宇记》中曰: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迁晋静公到此,故曰晋城。

晋城王莽岭日出晋城王莽岭日出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晋城市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宋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58处,有22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沁河流域分布着117座古城堡、15万间明清古建筑。 51处省保(待公布)、56 处县保。全市6县区入选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48处文保单位和21件(套)三级文物成功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晋城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批次

合计

保护单位

第三批(国发5号)

2项

青莲寺、玉皇庙

第四批(国发47号)

4项

晋城二仙庙、南吉祥寺、北吉祥寺、姬氏民居

第五批(国发25号)

9项

龙岩寺、泽州岱庙、小会岭二仙庙、崔府君庙、西溪二仙庙、崇明寺、开化寺、游仙寺、定林寺

第六批(国发19号)

28项

北义城玉皇庙、周村东岳庙、碧落寺、大阳汤帝庙、郭峪村古建筑群、开福寺、润城东岳庙、海会寺、清梦观、古中庙、二郞庙、羊头山石窟、西李门二仙庙、中坪二仙宫、玉泉东岳庙、石掌玉皇庙、塔水河遗址、郊底白玉宫、南神头二仙庙、寺润三教堂三圣瑞现塔、崇安寺、柳氏民居、湘峪古堡、郭壁村古建筑群窦庄古建筑群、砥洎城 、下交汤帝庙

第七批(国发13号)

23项

河底成汤庙、高都景德寺、坛岭头岱庙、尹西东岳庙、西顿济渎庙、川底佛堂、史村东岳庙、水东崔府君庙、薛庄玉皇庙 坪上汤帝庙 、府城关帝庙、大周村古寺庙建筑群、三王村三嵕庙、高平嘉祥寺、石末宣圣庙、良户玉虚观、董峰万寿宫 南庄玉皇庙、建南济渎庙、仙翁庙 、北马玉皇庙 、南召文庙、陈廷敬故居等

合计66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城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截至2022年,晋城市新增15名山西省级传承人、10个市级非遗项目,建成各级各类乡村文化记忆展馆(室)44 个。珐华器工艺品因其高超的制作技艺、独特的文化内涵、重要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山西三宝”之一。成功向省厅申报 3 家非遗扶贫工坊。(图片资料来源: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民间艺术

晋城四大名胜

晋城民间艺术有布老虎、剪纸、刺绣、砖雕、面塑等。还有古老的传统制作工艺,如:阳城生铁冶铸技艺、阳城焙面娃娃、大阳手工制针业、高平黑陶工艺等。

晋城剪纸

晋城流传甚广的民间装饰工艺品之一。剪纸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故又称“刻纸”。其内容有花卉、鸟兽、虫鱼、人物、戏剧情节等。

晋城面塑

晋城面雕是一种以麦粉为主要原料的工艺食品,经过人为处理,揉成面团,雕塑成型后蒸熟赋彩,制成一种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工艺食品。

微雕石算盘

仿古工艺品。在泽州县府城村东关帝庙内,原有石算盘一架,长60毫米,宽40毫米,高8毫米,与石柱联体雕成,为关帝庙中的精粹。20多年前被盗凿。后由泽州县大阳镇南社村民间艺人秦可忠重新仿刻而成。复制微雕石算盘长45毫米,宽厚35毫米,高8毫米,柱、珠、盘三位联体,珠似绿豆粒大小,由独块石料琢成。

上党八音会

八音会在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六县

风景名胜

编辑

概述

截至2022年,晋城市有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4.6万公顷。2022年末,晋城市共有A级景区33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2个,3A级景区19个,2A级景区1个。共有星级饭店17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9家、三星级5家、二星级1家。 (表格参考:晋城市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 )

晋城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一览表

类别

景区名称

AAAAA级旅游景区

皇城相府(陈廷敬故居)

AAAA级旅游景区

王莽岭、阳城蟒河景区、青莲寺、珏山、柳氏民居、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平炎帝陵、 湘峪古堡、天官王府旅游区、大阳古镇

AAA级旅游景区

阳城海会寺、大粮山景区、孙文龙纪念馆、沁水湘峪三都古城、羊头山炎帝文化旅游区、长平古战场遗址、砥泊城、景熙绿谷、良户古村、清云寺、聚寿山、可寒山、山里泉、郭峪古城、小尖山、河阳商道古镇、中庄布政李府

AA级旅游景区

凤凰欢乐谷、 棋子山、沁水示范牧场

主要景点

泽州公园

晋城市山川秀美,有雄峻的陵川王莽岭,“横看成岭侧成峰”,大小山峰有几十处,大的峰顶可走马,小的则状如笔尖。在这里可以听松涛、看云海、观日出、赏余晖,还可以做攀岩、跳伞等探险性运动,被视为“神奇太行”的象征。近年来辟为旅游景区的泽州县珏山、山里泉、丹河龙门、李寨,阳城崦山、九女湖,陵川棋子山、锡崖沟、昆山、黄围山、凤凰欢乐谷、上云台山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李寨风景区的孔雀开屏、黄河飞来石和沁河第一湾,丹河龙门景区的浴石缸和十三马蹄印,棋子山的弈棋洞,昆山的瀑布,黄围山的溶洞等也别具特色,各有千秋。陵川的红豆杉大峡谷还被列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晋城市著名旅游景点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位于山西晋城市城区北部 ,面积达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相传唐僧去西天取经,回来的路上经书掉落水中,而在此山晾晒经书而建寺。主要景点有“白马寺拖缰”、“白马禅寺”、“景公塔”、“石佛像”、“黑龙潭”等。景区内有缅旬僧人赠送的六尊“玉佛像”、台湾佛教基金会赠送的三千册《大藏经》。原中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为寺院提名。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白马寺山森林公园

笔峰禅寺

笔峰寺,位于山西晋城市城区东南的文峰社区,始建于唐朝初年,是文殊菩萨的度化道场,共有上下两个院落,上院以笔峰塔为中心,主殿供奉五方智文殊菩萨,东西分别有文昌帝君、孔夫子殿、关帝夜读春秋殿等。下院为一进三院的传统寺院,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地藏殿等。寺内最为独特的建筑是具有古文化代表性的“文笔峰”宝塔。塔门石匾上刻有“天开文运”,古代风水中说,东南起文峰,所以东南建塔,为扶一方文运之脉。

笔峰寺笔峰寺

怀覃会馆

怀覃会馆,位于山西晋城市城区东巷街 ,是晋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彰德、卫辉、怀庆3府在泽州府的行业会馆。据考证,拜殿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侧殿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今存建筑多为明代遗物。由大小两个院落组成。占地2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照壁、东西戟门、舞台、钟鼓楼、大殿、拜亭、耳殿、廊庑等。院内有一对高2米多的石雕雄狮,气度非凡。

怀覃会馆怀覃会馆

青莲寺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山西晋城市城区东南17千米。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分为古、新两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势展开。古青莲寺在下,新青莲寺居于上。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唐代咸通八(公元 867年)重修并赐名青莲寺。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西侧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

青莲寺青莲寺

冶底岱庙

冶底岱庙,也叫东岳庙、泽州岱庙,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南村镇 ,岱庙最晚宋代就已有之,历金、元、明、清等各朝又屡加修葺。岱庙沿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鱼沼、竹圃、舞楼、天齐殿。下院有清泉、鱼沼各一,是除泰山以外的唯一一座岱庙和道教主流全真派道场,2001年被列为全国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冶底岱庙冶底岱庙

玉皇庙

玉皇庙,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 ,重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坐北朝南,占地4000余平方米。建筑有山门、仪门、成汤殿、献亭、玉皇殿、东西配殿、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等,其中玉皇殿为北宋遗构,成汤殿建于金,余为元明清建筑,各殿内有宋元明塑像三百余尊,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庙玉皇庙

海会寺

海会寺,又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唐昭宗御赐名为“龙泉禅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又赐名为“海会寺”。寺内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组很有价值的古建筑群。 正院、僧院、塔院,总面积为17280平方米。现存古建筑中古建专家赞誉的“国之瑰宝”的琉璃悬阁宝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例。

海会寺海会寺

程颢书院

程颢书院,坐落于山西晋城市城区古书院社区,是公元1065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任泽州晋城令时,兴办的学堂。程颢,坚持“以教化为先”,兴办乡学,发展教育,建立乡校72所、社学数十所。程颢、程颐两兄弟以其大儒、“程朱理学”创始人的身份,都曾在古书院讲学。宋时的提刑学士黄廉赞誉“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

程颢书院程颢书院

景德桥

景德桥,俗称西关大桥,中国著名古桥之一,横跨在山西晋城市城区白水河上,连贯两岸公路,因通沁水、阳城一带,一度称沁阳桥。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今名。桥用二十五道立券石并排砌成,桥面长30米,券高3.7米,跨度16米,券宽6米,两端各负一券,以分剪洪水冲击面,减轻大桥的荷重力。桥面两侧石雕兽面、海成、行龙、海水等纹图案,券门上雕离首,均精巧。

景德桥景德桥

珏山

珏山,位于山西晋城市城区东南13千米处丹河的南岸。主峰海拔973米,珏山风景素以险峻、雄奇驰名,古有“晋魏河山第一奇”、“小华山”、“小武当”之美称,“珏山吐月”为晋城四大名胜之一。自宋代起,历朝逐年在珏山双峰间建起玄帝殿、真武宫、灵官顶及一、二、三天门等。唐代诗人杜牧、明代尚书王国光、明代文学家董绪、清代阁老陈廷敬等在此游历后均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珏山珏山

可寒山

可寒山,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东沟镇,是晋城市著名的3A级景区。山中建有乾明寺,源于唐代,明清数次重修、增修,总占地面积达24000余平方米,沿中轴线主要修复了照壁、护法广场、法堂、山门、钟楼、鼓楼、转经阁、大雄宝殿、望月楼、斋房院及周边偏殿等大型建筑。唐风建筑群风格,气势恢宏,古风古香。

可寒山可寒山

山里泉

山里泉,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西南部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造就了举世罕见的、独特神奇的地质地貌奇观,涛涛的沁河水九曲十八弯盘绕婉延犹如一条蛟龙雄踞在大山深处。景区近邻207国道18千米,距晋城市区50千米、济源市区51千米。侯月铁路从景区穿越而过并设有车站,交通十分便利。

山里泉山里泉

九女仙湖

九女仙湖,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与李寨乡境内 ,太行山沁河峡谷中,东距晋城市城区30千米,是一处占地面积约13平方千米,以水上游乐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景区。主体景观为一回水长达20华里的高峡平湖,拥有晋城市境内最大的水域面积,并以湖中耸立的巨石奇观——九女仙台及九仙女的传说而得名。湖水源自于晋城第一大河沁河,延河泉也是最主要的补充水源。

九女仙湖九女仙湖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四年,柳宗元遗族耕读发家,始造河东柳氏府邸一进十三院,占地三万多平米,是中国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

柳氏民居柳氏民居

蟒河风景区

蟒河风景区,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桑林乡,面积58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572米。蟒河景区有“秀、险、幽、奇”四大特点,享有“北方小桂林”的美誉。蟒河的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断,主要水景有:出水洞、二龙戏珠、水帘洞、饮马泉、小黄果树瀑布、流银瀑布、黄龙瀑布、黑龙瀑布、天龙瀑布、蟒湖等,数百万年形成的地表钙化景观,据专家评价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蟒河风景区蟒河风景区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里,为国家AAAAA级景区。总面积3.6万平方米,其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2001年,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播映,也是《契丹英后》重要外景地。2011年1月14日,皇城相府升格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皇城相府皇城相府

析城山

析城山,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西南部 ,方圆2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888米,在250万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析城山地表为8.516平方千米亚高山草甸,地下有数量众多的溶洞景观和地下河水,其封闭式岩溶洼地,属非常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析城山析城山

湘峪古堡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被称为“三都古城”。湘峪,原名相谷,因为村被山水包围,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谓湘峪。湘峪城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建造。

湘峪古堡湘峪古堡

天官王府

天官王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户、吏三部尚书,曾辅佐明王朝达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国光及其家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为是国家AAAA级景区。

天官王府天官王府

王莽岭景区

王莽岭,位于山西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 ,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最高海拔1665米,最低处仅800米。是太行山风光的典型代表,驻足山顶、太行雄姿尽收眼底。中原大地举目可睫。境内植被茂密,覆盖率达96%,暑期气温保持在18℃—20℃之间,素有“清凉圣境”之美誉。山上由下气候迥异,气象变化万千,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胜地。

王莽岭王莽岭

棋子山

棋子山,又名谋棋山,位于山西晋城市陵川县六泉乡西南 ,棋子山山势平缓,主峰海拔1488米。山上松树成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经国家有关部门考察论证, 陵川棋子山均为中国围棋发源地。棋圣”聂卫平为“象天枰”进行了揭幕,并在巨型棋枰上进行了围棋表演。2014年1月棋子山风景区获评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晋城市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棋子山棋子山

凤凰欢乐谷

凤凰欢乐谷,位于山西晋城市陵川县东南约30千米处,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重峦叠嶂,林木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从天然门到黑龙潭,景观星罗棋布, “五步一景、十步一潭”,溪水流翠,清泉潺潺,到处可见翠滴流珠。上游河道因有天然形成的、石门一座,故称“门河”。

凤凰欢乐谷凤凰欢乐谷

羊头山石窟

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建于北魏太和年间,石窟佛龛就地以石雕凿,凹凸起伏,奇异纷呈,形象逼真。北齐、隋唐又屡有建造,工程浩大,历经百余年。山上大小石窟据记载原有40余处,现有发掘清整出九处。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羊头山石窟羊头山石窟

历山风景区

历山,山西省翼城、垣曲、阳城、沁水四县交界处,面积24800公顷,是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风景独特,景色迷人,到此一游,犹如人在画中走,神随仙景游,这里保存着晋城市最完好的一块原始森林,被誉为"天然大公园"。

历山历山

舜王坪

舜王坪,位于历山自然保护区内,传说是上古时代舜帝耕作的地方。舜王坪是历山自然保护区的主峰,海拔2358米,是华北最高的亚高山草甸和黄河中下游惟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

舜王坪舜王坪

著名人物

编辑

晋城市著名人物部分名单

年代

人物姓名

生平事迹

陈龟

东汉大臣,著名边关将领。

三国两晋南北朝

王叔和

西晋医学家

隋唐五代宋

慧远

北周隋初高僧

荆浩

五代后梁著名绘画家

刘羲叟

北宋天文学家

孔三传

北宋神宗艺术家,诸宫调的发明者

萧照

南宋画家,曾拜画家李唐为师尽得其真传

金元时期

李俊

金代文学家、学者,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嘉之后,著有《庄靖集》。

郝经

元代国信使,曾从学赵复,研习程朱之学

贾鲁

元代水利家、大臣,亲自率人修筑黄河,多次领导治理黄河

陈卜

陈氏太极拳创始人

张昺

明大臣,历任兵部、礼部尚书、刑部侍郎、北平布政使等职

杨继宗

明大臣,历任嘉兴知府,浙江按察使,云南副使,累官左佥都御史,巡抚云南

常伦

明代著名散曲家,著有《常评事集》四卷,《常评事写情集》二卷

王国光

明代著名政治家、财政家和文学家,万历年间辅佐张居正实行改革

刘东星

明隆庆进士,累升湖广左布政使,与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私交甚厚

张五典

明大臣,万历年间任兵部尚书

孙居相

明大臣,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累升兵部右侍郎

孙鼎相

明大臣,历官吏部郎中、副都御史、湖广巡抚,亦有名于东林中

张铨

明末大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历御史、江西巡按

张凤仪

明末武将,女将军

张慎言

明大臣、诗人、书法家,其书法与大书法家董其昌齐名

毕振姬

明末清初大臣,历任教授、国子监助教、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等职

陈廷敬

清代著名大臣,康熙四十二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为《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阅官

王泰来

清代雍正时期,山西富户,著名晋商

张敦仁

清数学家、藏书家,学界称古余先生,著有《辑古算经细草》、《求一算术》、《尔雅图考》和《资治通鉴补正略》等

祁贡

清代大臣,21岁中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

近现代

贾景德

清朝进士,民国时期曾任行政院长、山西都督府秘书监、正太铁路局局长等

马骏

山西晋城籍烈士、抗日回族英雄

李生达

将军,毕业于山西陆军学校、民国时期曾担任中央委员

原石民

近现代国画家,其山水画造诣颇深,得到齐白石陈师曾董寿平等人的高度赞赏

赵树理

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

卫恒

原名魏来玉,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田耕

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音乐家,1963年,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的《东方红》大型歌舞的乐队工作,1977年,任武汉军区歌舞团团长

王继堂

中将,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驻港部队司令员

郭台铭

鸿海集团创办人,1950年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县板桥市,祖籍山西晋城

刘开周

著名深海潜水员,2010年与两名试航员一起驾驶“蛟龙”号,成功下潜到3757米,将特制的五星红旗插入南中国海海底,迈向深海第一步,2012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海深潜英雄”。

友好城市

编辑

友好城市

序号

城市

国家

时间

1

达拉斯市

美国

2005年

2

纽约州罗马市

美国

2008年

3

卡卡杜市

南非

2010年

荣誉称号

编辑

晋城市荣誉称号

荣誉称号

荣获时间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5年1月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2005年10月

国家园林城市

2006年1月

2007世界投资中国——中小城市魅力奖

2007年4月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区)

2007年11月

全国双拥模范城

2007年12月

2008中国魅力中小城市

2008年4月

2008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2008年5月

2009中国黄河中游地区十大魅力城市

2009年4月

2009中国魅力中小城市50强

2009年4月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

2009年5月

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2009年11月

第六届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

2010年2月

国家卫生城市

2011年11月

第16届国际花园城市综合金奖

2012年11月

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

2012年12月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12年12月

国家森林城市

2013年9月

“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

2019年11月

2020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

2020年6月

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2020年8月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0月

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2020年11月

中国地级市百强品牌城市(第99位)

2021年5月

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21年5月

“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

2021年11月

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2021年12月

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进步最快城市

2021年12月

2021年”国家卫生城市”

2022年1月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

2022年4月

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2022年5月

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

2022年6月

2022年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市县

2022年6月

2022年城市体检样本城市

2022年7月

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

2022年11月

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2022年12月

下一篇 成蟜

上一篇 朔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