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坤 编辑

明朝大名兵备副使

茅坤茅坤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人称“鹿门先生”,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

茅坤擅长古文,是“唐宋派”的重要代表。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茅坤

别名:鹿门先生

字:顺甫

号:鹿门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地:归安(今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1512年8月31日

逝世日期:1601年12月22日

主要作品:《八大家文钞》

最高官职:大名兵备副使

人物生平

编辑
茅坤容貌优美,性格机警聪颖,日诵千言。

嘉靖十三年(1534),考中举人。

嘉靖十七年(1538),考中进士。明世宗喜好青词,权臣想让茅坤代笔,茅坤大怒说:“吾何能辱三寸管,作相君私人耶?”被权臣所忌恨。谒选,任青阳知县。丁父艰归乡,服除,补任丹徒知县。丁母忧归乡,服除,升任礼部仪制司主事,不久,改任吏部稽勋司主事,因为牵连,贬官广平通判。

嘉靖二十七年(1548),升任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历任南京礼部仪制司主事。不久,升任广西兵备佥事,管辖府江道。茅坤好谈论用兵。瑶族占据鬼子诸寨,杀害阳朔知县。朝议发动征讨,总督应槚询问茅坤。茅坤说:“大征非兵十万不可,饷称之,今猝不能集,而贼已据险为备。计莫若雕剿。条入歼其魁,他部必袭,谋自全,此便计也。”应槚赞同他的看法,将兵事委托给他。茅坤连破十七寨,晋秩二等。百姓立祠祭祀。

嘉靖三十二年(1553),升任大名兵备副使,仿古偏箱车法,作车五百两以抵御外寇,总督杨博赞叹他是奇才,特别推荐给朝廷。茅坤为忌者所中伤,追论他过去贪污的罪状,罢官归乡。倭寇入侵,胡宗宪邀请茅坤为幕僚,参与商议兵事,并上奏请求出任福建副使。吏部截住了奏疏,于是作罢。茅坤的家人在乡里横行,被巡按庞尚鹏所弹劾,于是被剥夺冠带。茅坤削籍后,专事著述。

茅坤像茅坤像

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一月壬戌,去世,享年九十岁。

文学成就

编辑
茅坤擅长古文,刻意模仿司马迁和唐宋八大家。提出“文特以道相盛衰,时非所论也”的论点,认为汉、唐、宋三代都是“道盛则文盛”的时代,特别推崇唐宋古文,与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一起被称为“唐宋派”。他的文章跌宕激扬,但囿于唐宋文的窠臼,亦时露摹拟之迹。著有《白华楼藏稿》、《玉芝山房稿》、《耄年稿》。

茅坤《行草陆游诗卷》茅坤《行草陆游诗卷》

最佩服唐顺之。唐顺之喜欢唐朝、宋朝诸大家文,所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八家外,无所取,故茅坤选编《八大家文钞》。该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没有不知道茅坤的。

藏书成就

编辑
茅坤藏书甚丰,当时有“甲于海内”之称。他在练市构筑的“白华楼”,藏书楼达数十间之多。编有书目,分9学10部,并著有《白华楼藏稿》11卷、《续稿》15卷以记之。他的藏书,后辗转迁至南京,毁于明末清初。

亲属成员

编辑
先祖:茅蘎,元朝末年池州路总管。

祖父:茅珪

父:茅迁

次子:茅国

少子:茅维

孙:茅元仪

人物评价

编辑
朱赓:嘉、隆间,当国运文明之盛,名家辈出,归安茅公以古文辞,主盟海内,世所称鹿门先生者也。

下一篇 洪亮吉

上一篇 徐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