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编辑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拼音:bì qí ruì qì,jī qí duò gu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军争篇》。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指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复句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分句。
中文名: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近义词:避实击虚
出处:《孙子兵法·军争篇》
注音字母:ㄅㄧˋ ㄑㄧˊ ㄖㄨㄟˋ ㄑㄧˋ,ㄐㄧ ㄑㄧˊ ㄉㄨㄛˋ ㄍㄨㄟ
语法结构:复句式
语法属性:作宾语、分句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牲畜、玉帛,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如实禀告上天。”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可以凭此一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作战的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说:“现在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下令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下了战车,细看齐军的车辙,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之后,鲁庄公向他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衰竭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情况难以捉摸,我害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已经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总结说:“对于敌人的军队,要打击他的士气;对于敌军将领,要打乱他的决心。旱晨士气旺盛,午间逐渐懈怠,到了晚上就疲乏思归了。善于打仗的人,要避开敌军初来时的锐气,等到敌军懈息、疲乏时再去攻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成文用法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指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复句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分句。
运用示例
明·刘基《百战奇略》:“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我之势弱,难以相持,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侯秉琛《素养本位的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课堂教学录评》:“一扑、二掀、三剪,渲染了虎的猛、凶、狠;一闪、一躲、又一闪,让我们看到了武松‘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机警敏捷。”
蒲郸名《道德经现代通俗读本》:“善于打胜仗的将帅,总是不与正面强大的敌人硬拼,而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运用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等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