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隅顽抗 编辑
负隅顽抗(拼音:fù yú wán kà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自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
“负隅顽抗”本义是指凭借险阻,顽固抵抗,依仗某种有利的条件,顽固进行抵抗,现多形容敌人态度不老实,拒绝投降;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贬义。
中文名:负隅顽抗
拼音:fù yú wán kàng
近义词:负险固守
反义词:俯首就缚、束手就缚
出处:《孟子·尽心下》
注音:ㄈㄨˋ ㄧㄩˊ ㄨㄢˊ ㄎㄤˋ
语法:谓语、定语、宾语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负隅顽抗”。
孟子叹了口气:“我何尝不为齐同的百姓担忧呢?可是我不能再去劝说齐王了。你听说过冯妇的故事吗?晋国有一位叫冯妇的猎手,专门会打老虎,屡斗屡胜。可是后来冯妇决心不打老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许多年之后,山里出现一只猛虎,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角。老虎背靠着山角,瞪圆了眼睛,大吼一声,吓得猎人不敢上前。这时凑巧冯妇路过这儿,跳下车子,挽起衣袖,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那些自称为有学问的人,却在嘲笑他,我不能学冯妇的样子呀,我如果再去劝说齐王,不是也会像冯妇一样遭到士人的嘲笑吗?”
陈臻听完孟子的话,只能同情地点点头。
“负隅顽抗”的本义是指凭借险阻,顽固抵抗,依仗某种有利的条件,顽固进行抵抗,现多形容敌人态度不老实,拒绝投降;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多含贬义。
运用示例
叶剑英《大革命失败与广州起义》:“仅一个多小时,教导团第一营和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即粉碎了敌人在铁甲车掩护下的负隅顽抗。”
徐海东《奠基礼》:“最后牛元峰逃到镇东头的小寨里,指挥着一个多营负隅顽抗,死不投降。”
现代郭澄清《大刀记》:“这么一来,正靠着城门负隅顽抗的狼羔子,还有他那些喽啰们,更加摸不着头脑了。”
“负隅顽抗”和“垂死挣扎”都有不死心,顽抗到底的意思。“负隅顽抗”突出的是凭险进行顽抗。“垂死挣扎”强凋的是临近死亡还在作最后的挣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