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竿而起 编辑
揭竿而起,出自西汉·贾谊《过秦论》的汉语成语,原意是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中文名:揭竿而起
拼音:jiē gān ér qǐ
近义词:逼上梁山
反义词:忍辱偷生
注音:ㄐㄧㄝ ㄍㄢ ㄦˊ ㄑㄧˇ
出处:《过秦论》
语法功能:作谓语、定语
西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后人据此提炼出“揭竿而起”这则成语。
秦朝末年,朝廷不顾人民死活,强征暴敛,不断增加徭役赋税,大肆向各地农民征兵,防守边境。阳城人陈胜和吴广等一批贫苦农民也被征召入伍集中向渔阳开进。陈胜虽然是雇农,但胸怀大志,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定能出人头地。两个看押他们的军官见陈胜和吴广身体强壮,就让他俩做领队的小头目,按规定期限带领九百人到达指定地点。
这支队伍到了大泽乡,恰好遇上一连几天的倾盆大雨,道路被洪水淹没,无法前进。按照秦朝法令,不能按期到达的,一律处斩。壮丁们个个唉声叹气,愁眉不展。陈胜同吴广暗中商量:“此处离渔阳还有几千里路,无论如何都难以如期到达。误期是死,起义造反也是死,不如造反吧。”两人计划已定,为了制造舆论就定下两条计策按计行事。吴广预先在一块白布上写上“陈胜王”三字,塞进买来的鱼腹中。第二天厨师剖鱼时发现了白布,把这件事传扬出去,壮丁们议论纷纷,都对陈胜另眼相看。然后,吴广趁着黑夜,在远处丛林中点起篝火,学着狐狸的声音叫:“大楚兴,陈胜王!”壮丁们在半夜里听到叫声,都说是天意指示陈胜将来做皇帝,都拥护他,决心跟着他闯天下。陈胜、吴广见时机成熟,故意激怒两个看押的军官,趁机杀了他们。随后,陈胜、吴广召集九百名壮丁,宣布起义。壮丁们早有准备齐声欢呼,一致赞同起义,推举陈胜、吴广为首领。于是陈胜自封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打着秦朝太子扶苏和原楚国将军项梁的旗号,定国号为张楚,正式起义。
起义军首先占领了大泽乡,乡亲们纷纷送饭送水慰劳他们,年轻人争先恐后报名投军。起义军队伍一下子增加了很多人,武器和旗帜都没有,他们就拿起木棒做刀枪,砍下竹子当旗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带领起义军浩浩荡荡上了战场。
揭竿而起典故里的陈胜,论德才既没有孔子、墨子的贤德,也没有陶朱公、猗顿那样富有,迫于生计来到军队,不久便率领士卒起义反秦,天下穷人纷纷响应,秦王朝很快就被推翻。这说明残暴的统治必然激起人民的反抗,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