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 编辑

唐代高适诗作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是唐代诗人高适从淇上渡过黄河归至梁宋时创作的组诗。这组诗描述了作者渡黄河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背井离乡的感慨,蕴含着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风格淡雅自然,别有风味。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自淇涉黄河途中作

作品别名: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自淇涉黄河途中十二首

作者:高适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编辑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1

其一

川上常极目2,世情今已闲3。

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

亲友若云霄,可望不可攀。

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

其二

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4。

黄鹄何处来5,昂藏寡俦侣6。

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

云汉尔固知,胡为不轻举。

其三

野人头尽白7,与我忽相访。

手持青竹竿8,日暮淇水上。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

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9。

其四

南登滑台上10,却望河淇间。

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11。

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

长想别离处12,犹无音信还13。

其五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14。

北望太行山15,峨峨半天色16。

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

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17。

其六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18。

晋宋何萧条19,羌胡散驰鹜20。

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21。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22。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23。

其七

乱流自兹远24,倚楫时一望25。

遥见楚汉城26,崔嵬高山上27。

天道昔未测28,人心无所向。

屠钓称侯王29,龙蛇争霸王30。

缅怀多杀戮,顾此生惨怆31。

圣代休甲兵32,吾其得闲放。

其八

兹川方悠邈33,云沙无前后。

古堰对河壖34,长林出淇口35。

独行非吾意,东向日已久36。

忧来谁得知,且酌尊中酒。

其九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37。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38,租税兼舄卤39。

园蔬空寥落40,产业不足数41。

尚有献芹心42,无因见明主。

其十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

功本豁达43,汉迹方因循44。

坎德昔滂沱45,冯夷胡不仁46。

激潏陵堤防47,东郡多悲辛48。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49。

畚筑岂无谋50,祈祷如有神51。

宣房今安在52,高岸空嶙峋。

其十一

我行倦风湍53,辍棹将问津54。

空传歌瓠子55,感慨独愁人。

孟夏桑叶肥56,秾阴夹长津57。

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临水狎渔樵58,望山怀隐沦59。

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其十二

朝景入平川60,川长复垂柳。

遥看魏公墓61,突兀前山后。

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62。

伊人何电迈63,独立风尘首。

传檄举敖仓64,拥兵屯洛口65。

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66。

方项终比肩67,乱隋将假手68。

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69。

若使学萧曹70,功名当不朽。

其十三

皤皤河滨叟71,相遇似有耻72。

辍榜聊问之73,答言尽终始。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

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

漫漫望云沙74,萧条听风水。

所思强饭食75,永愿在乡里。

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作品注释

编辑
1.

诗题诸本多作《自淇涉黄河途中十二首》,《全唐诗》及《唐诗所》作《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敦煌集本仅存第一首,题作《自淇涉河途中作》。

2.

常极目:敦煌集本作“恒独立”。

3.

已:敦煌集本作“似”。

4.

羽族:指鸟类。《文选·左思蜀都赋》:“毛群陆离,羽族纷泊。”

5.

黄鹄:鸟名。《商君书·画策》:“黄鹄之飞,一举千里。”常用以比喻高才贤士。

6.

昂藏:气度轩昂。

7.

野人:借指隐逸者。《左传·定公十四年》:“大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8.

青竹竿:《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

9.

向:向往,追求。

10.

滑台:古地名。即今之河南省滑县。相传古有滑氏,于此筑垒,后人筑以为城,高峻坚固。

11.

孤城:《文苑英华》作“孤村”。

12.

长想:《文苑英华》作“遥想”。

13.

犹无:《文苑英华》作“独无”。

14.

纡直:曲直。

15.

太行山:《太平寰宇记》:“登滑台城西北望太行山白鹿岩,王莽岭冠于众山表也。”

16.

峨峨:高貌。《文选·〈楚辞·招魂〉》:“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17.

不相识: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8.

怀土:怀恋故土。陆机《〈怀土赋〉序》:“余去家渐久,怀土弥笃。

19.

晋宋:两晋和南朝宋。因五胡乱华,东晋偏安江左,至刘宋犹然故称。

20.

羌胡:指我国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亦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驰骛:疾驰,奔腾。《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驾青龙以驰骛兮,班衍衍之冥冥。”王逸注:“言极疾也。

21.

此地即边戍:指滑台当时已成为边戍之地。因滑台为战略重地,历史上曾几次沦陷: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鲜卑族慕容德建立南燕,都滑台;义熙六年(410)为刘裕的北伐军所灭;宋文帝元嘉八年(431),檀道济北伐失利,滑台又陷入北魏的统治之下。

22.

游寓:寓居他乡。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23.

回互:回环交错。《文选·木华〈海赋〉》:“乖蛮隔夷,回互万里。”李周翰注:“回互,回转也。”

24.

远:《全唐诗》下注:“一作始。”

25.

楫:泛指船桨。

26.

楚汉城:指东广武城和西广武城,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广武山上。据《元和郡县志》,二城在荥泽县西二十里,分别建在两个山头,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曾各占一城,相互对峙。

27.

崔嵬:本指有石的土山。后泛指高山。《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躜。毛传:“崔嵬,土山之戴石者。”

28.

天道:犹天理,天意。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29.

屠钓:屠,指屠狗之辈,此处特指樊哙。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樊哙为沛人,以屠狗为业,后从刘邦起兵,屡建战功,封舞阳侯。钓,指钓鱼的隐者,此处特指韩信。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为淮阴人始为布衣时,家贫,不事生业,寄食于人,常垂钓于淮水。后经萧何推荐,为刘邦所用,战功卓著,被封为楚王。

30.

龙蛇:《周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此处指刘邦和项羽。因刘邦起义时曾于泽中斩大蛇,有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见《史记高祖本纪》。

31.

惨怆:凄楚忧伤。

32.

圣代:旧时对于当代的谀称。

33.

悠邈:《文苑英华》作“悠悠”。

34.

古堰: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建安九年(204),曹操在淇水口下枋木为堰,遏淇水东入白渠,号其处为枋头。《文苑英华》作“河塔”。河壖:河边地。《史记·河渠书》:“五千顷故尽河場弃地,民茭牧其中耳。”裴骃集解引韦昭曰:“谓缘河边地也。”

35.

淇口:《水经注》:“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口,东流迳黎阳县界,南入河。”

36.

东向:《文苑英华》作“东南”。

37.

南河浒:指黄河南岸。浒,水边地。《文苑英华》作“河南浒”。

38.

日勤劳:《文苑英华》作“自劬劳”。

39.

舄卤:含有过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的土地。

40.

空:《文苑英华》作“定”。

41.

产业:指私人财产,如田地、房屋、作坊等。《全唐诗》下注:“一作薄产。”

42.

献芹:谦词。意为自己的建议很浅陋。典出《列子·杨朱》:“宋国有田夫……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臬、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43.

禹功:据《史记·河渠书》,大禹治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他治水主要是冶理黄河,故云。豁达:本指通敞开阔,此处引申为显赫卓著。《史记高祖本纪》“意豁如也集解:“服度曰达”《汉书·高帝纪》注:“豁然开大之貌。”

44.

汉迹:汉代的水利工程因袭大禹治水的旧法及工程遗迹。

45.

坎德:《周易·说卦》:“坎为水。”又《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坎德,指水就下的性质。昔:《全唐诗》下注:“一作竟。”

46.

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成玄英疏:“姓冯名夷,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山仙。大川,黄河也。天帝锡冯夷为河伯,故游处盟津大川之中也。”胡不仁:汉武帝《瓠子歌》:“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

47.

激潏:水沸涌貌。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海水渤潏,人罹鲸鲵。”

48.

东郡:汉郡名,相当于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及山东省西北部一带,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多悲辛:指汉文帝时黄河的一次大水灾。《史记·河渠书》:“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今河南延津附近),东溃金堤(今河南滑县附近),于是东郡大举卒塞之。”

49.

负薪:指汉武帝时治黄河之事。《史记·河渠书》:“自河决瓠子后二十馀岁,岁因以数不登,而粱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干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寞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是。

50.

畚筑:盛土和捣土的工具。《左传·宣公十一年》:“令尹艾猎城沂,使封人虑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干,称畚筑。”杨伯峻注:“畚,盛土之器。筑,筑土之杵。”

51.

如有神:指虔诚。《论语·八佾》:“祭神如神在。

52.

宣房:宫名。亦作“宣防”。西汉元光中,黄河决口于瓠子,二十余年不能堵塞,汉武帝亲临决口处,发卒数万人,并命群臣负薪以填,功成之后,筑宫其上,名为宣房宫。见《史记·河渠书》。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内。

53.

风湍:漂泊风尘。

54.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55.

歌瓠子:乐府歌辞名。汉武帝作。汉元封二年(前109),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堵黄河瓠子决口,并亲临工地。初堵口不成,武帝作《瓠子歌》二章悼之,卒塞瓠子。事见《史记·河渠书》。

56.

孟夏:初夏。据明覆宋刻本,前诗尾四句属此诗,《文苑英华》以“我行”四句为前诗,从诗意上看,应从《文苑英华》。

57.

秾阴:《文苑英华》作“濛濛”。

58.

狎:本指亲近而态度不庄重,此处为亲近接近之意。渔樵渔人和樵夫。

59.

隐沦:指隐者。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意竞萧条,行歌非隐沦。”

60.

朝景:指太阳的光影。平川:此指黄河。

61.

魏公墓:指李密墓。据《新唐书·李密传》,李密出身贵族,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参加反隋军队,曾被翟让等推为起义军领袖,号魏公,改元永年。义军攻下洛阳后,各路反隋军队多归附之。随后败于隋将王世充,归降李渊父子。继而复叛,遭唐将杀害。其部将徐世绩等人将他葬于黎阳山(今河南省浚县)西南五里,坟高七仞。

62.

群雄:指各路反隋势力。当时主要的反隋农民起义军有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等;反隋的贵族势力有宗室杨玄感、上层官僚李渊父子等。角:《全唐诗》下注:“一作各。”

63.

电迈:形容快速奔赴。《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然主上眷眷,未便电迈者,以为爱民治国,道家所尚。”张铣注:“迈,行也。电迈,言急也。”

64.

敖仓:秦代所建仓名。在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邙山上。山上有城,秦于其中置谷仓,故曰“敖仓”。《史记·项羽本纪》:“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裴骃集解引臣瓒曰:“敖,地名,在荥阳西北山,临河有大仓。”

65.

洛口:即洛水入黄河之口。隋炀帝筑兴河仓于此,号洛口仓城。后李密攻克其地,自号魏公,大筑洛口城居之。

66.

六合:天地四方。代指天下。《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成玄英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

67.

方项终比肩:《旧唐书·李密传》:“(密)尝欲寻包恺………一手捉牛鞘,一手翻卷书读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见于道……又问所读书,答曰:《项羽传》。’”比肩,指李密和项羽一样都以失败告终。

68.

假手:《旧唐书李密传》:“(密)乃致书呼高祖(李渊)为兄,请合从以灭隋……高祖览书笑曰:…密今适所以为吾拒东都之兵,守成皋之扼,更求韩、彭,莫如用密。宜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其不虞于我。我得入关……大事济矣。”此指李密反隋,天下却为李渊所得。

69.

骄战:《史记·项羽本纪》:“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李密与项羽相类。

70.

萧曹:萧何和曹参。刘邦为汉王时,萧何为丞相,善于谋划指挥,治理政事,举荐人才,助刘邦得天下后,封为郧侯;曹参助刘邦打天下,军功卓著,在萧何死后代为汉相国。

71.

皤皤:满头白发。形容年老。《汉书·叙传下》:“营平皤皤,立功立论。”颜师古注:“皤皤,白发貌也。”

72.

有耻:有知耻之心。《论语·子路》:“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73.

榜:船桨,亦可指船。

74.

漫漫:《文苑英华》作“溟漫”。

75.

强饭食:勉强进食。《史记·外戚世家》:“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无相忘。”

创作背景

编辑
据周勋初《高适年谱》,高适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秋离淇上,登滑台,且于滑台过冬,则这一组诗当作于此时。其六日“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其九日“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其十一日“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因黄河古道在唐代流经滑州,诗人是在天宝元年夏秋之交自淇上前往滑台,途中经过黄河,这组诗写的是沿途所见所感。

也有人认为,这组诗是高适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夏秋间自淇上渡黄河归至梁宋时所作。而原西华师范大学校长佘正松教授则认为,高适从淇河南渡黄河的时间在于开元末年。高适离别县尉刘子英,准备回梁宋隐居。当时正处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声威远播四海之外。一般人都沉浸在这表面的欣欣向荣的气氛中,但在这表面的繁荣局面下,却掩盖着极其尖锐的矛盾。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第一首:此诗作为组诗首篇,有“小序”作用。大意是:诗人要从淇水上游的隐居地南渡黄河到梁宋一带去,虽然在黄河边放眼远望的时候很多,但此次一路跋涉,面对长河落日,感慨于背井离乡,与亲友天隔一方,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他决心继续漂泊天下。

第二首:作者渡黄河见汀渚满眼小鸟中,一只高洁轩昂的黄鹄,它的惊人之飞鸣尚不为人所认识,但它不屑于与众鸟一起争食,并不急于展示一飞冲天的资质和才能。托物言志,黄鹄就是尚未发达的诗人自己。

第三首:作者接待一位老年隐士的来访,这位隐士三十年来在淇河以垂钓谋生,生活清贫但心绪坦然。头发全白但容颜美好。

第四首:前四句写黄河、尤其是淇河两岸的秀美景色。满眼是翠竹大树,水流汩汩,孤城远山。后四句写诗人对路途遥远和与亲友久别的憾恨之情。

第五首:作者渡黄河时眺望彼岸山川大势。首二句写泛舟黄河。中四句写黄河北岸太行山耸入云天,与黄河相映成趣;山之高峻与水之深险形成对比。末二句抒发渴望见到江湖贤才。

第六首:旅途登滑台,既抒发离忧,又触景怀古,对东晋、刘宋国势不振,北方异族入侵表示感慨,实际上寄寓著作者对当时唐代边防的关切。

第七首: 此诗写逆黄河水流而上在荥阳一带观看楚汉相争旧迹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厌恶战乱、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第八首:唐代黄河流经滑州,淇水流入黄河。《元和郡县志》谓滑州白马县“黄河去外城二十步”。此诗写作者泛舟黄河眺望北岸淇水入河口所见,特写在平旷的淇滨土地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

第九首:此诗分三部分:前四句是作者的自述,写行程路线及最突出感受,自北而南,满目情形大体相似,可见“农夫苦”已成普遍现象;中六句是农民诉苦,具体描述农夫之苦况,除日日劬劳之外,再加天旱、租税之双重灾难,无所收获也就是必然的了;末二句自抒怀抱,虽有良策拯民,却无由上达,于无奈中显出强烈的民胞精神与失志之愤,表达了作者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自己欲救无门的愤懑心情。高适能于盛世背后发现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题材,在盛唐诗人中大约以此篇为最早。此诗在艺术上全用白描。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不加藻饰;真情真景,如在眼前。其次,感情极为深沉凝重。既有“深觉农夫苦”的猛烈迸发,又有叙事中的深沉悲痛,还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总之,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无不一以贯之。

第十首:作者泛舟黄河经瓠子决口(在今滑县)时凭吊汉帝治河功绩所作,高适以大禹比武帝,讴歌武帝在黄水决口瓠子时,督率军民斩竹塞口,功成滑台,千古留名。

第十一首:此诗写初夏时节诗人在滑台泊舟时所见淇水入河口一带景色:淇水两岸桑树成行,蚕农们都在忙着采摘桑叶。诗人在水边与打鱼、砍柴的聊天,怀念先前的隐居生活。

第十二首:此诗写诗人弃船登岸,在黎阳山一带徜徉,怀念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生前业绩。对李密首举义旗、动摇隋朝根基的功勋给予充分肯定,对他缺乏智谋、未成王侯之业表示惋惜。

第十三首:此诗写高适在黄河边结识的一位高龄渔者,赞扬了他自食其力、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

第一首写舟行淇水之上,诗人极目远眺,只见去帆、征路、落日、长山、风波,视野极为开阔,心情闲适之际,不免有淡淡的思亲怀友之愁。第二首写诗人清晨泛舟,见众鸟聚于洲渚,唯有一只黄鸽展翅高飞,不禁问其何不高飞远举,实则以黄比自己:志向高远而独自漂泊,何时才能奋翅高飞?第三首写在淇上偶遇一渔翁,隐居淇水三十年,因参透人生而悟道,鹤发童颜,全无机心,令人漢慕,反观自身,为功名奔走,忙碌无着,第四首写登上滑台,见远树、孤城、河淇、青山,想到前路茫茫,道阻且长,反羡沙鸥闲适无优。第五首写登滑台之观感,东望黄河,北见太行,山河相映,深不可测,此地应有贤才,只是相逢不识,颇多感慨。第六首依然是登滑台观感,所见景物略同,只是感慨有异:既有思乡怀土之情,又有忧心国家之意,今日登高怀古,睹景而悲,方欲归去。第七首河中怀古,泛舟中流,遥见广武,思楚汉相争故事,当时土卒多战死,而今幸为太平盛世,故我亦得闲放。第八首写独行之优,无人能解。第九首写诗人渡过黄河,与野老话言,得知去秋薄熟,今夏天早,租税既重,土地又坏,田园寥落,产业不足,深感农民之苦,乃生献芹之心,只是无由得见圣明君主,徒增伤悲。第十首因见河水浑浊,而想到大禹治水、汉武帝治理黄河,如果黄河泛滥,今则孰能继之以治水?不禁忧心。第十一首写舟行水上,满怀忧愁,亲渔樵而怀隐者,倦风尘而思归乡。第十二首咏史怀古,写遥见黎阳李密墓,回顾其叱咤一生而终于失败,为人假手而不知学萧曹建功立业,实在可悲可叹。第十三首写河滨遇一老叟,结庐垂钓,远离尘世,与世无争,虽贫犹寿,令人羡慕。这一组诗内容十分丰富,有怀古伤今的感慨,有生不逢时的叹息有为民请命的呼喊,有回首故园的归思,还有仕与隐的矛盾,全面反映了诗人多年来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个人的思想状况。这组诗的艺术特点:一是感情真实自然,几次写到农民的生活,既羡慕其与世无争的恬淡,又可怜其田园寥落的悲苦,“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两句更是发自肺腑,十分感人。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说:“在开元时代诗坛上,高适是首先接触到农民疾苦的诗人。”其中第九首最能体现高适的人民性,可与杜甫相媲美。二是景物的描写十分平淡,“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孟夏桑叶肥,秣阴夹长津”等诗句,写中原河淇之景,淡雅自然,近乎白描,别有风味。

名家点评

其三

《唐诗归》:钟云:二语写出高士(末二句下)。《唐风定》:高浑,绝去炉锤。胜嘉州《渔父》之作。

其六

《唐诗镜》:末四语感物,语致落落,婴怀殊深。

其九

《汇编唐诗十集》:信手拈出,诚不厌浅。

作者简介

编辑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下一篇 数术

上一篇 樊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