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功行赏 编辑
论功行赏(拼音:lùn gōng xíng shǎ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韩非子·八说》。
“论功行赏”指依据功绩的大小,给与赏赐;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褒义。
中文名:论功行赏
拼音:lùn gōng xíng shǎng
近义词:赏罚分明
反义词:赏罚不明
注音字母:ㄌㄨㄣˋ ㄍㄨㄥ ㄒㄧㄥˊ ㄕㄤˇ
成语出处:《韩非子·八说》
语法结构:连动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论功行赏”。
刘邦权衡了一番,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郧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讲而未讲的话讲了出来:“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身逃走也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阳时对垒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 曹参居第二位。”
刘邦觉得鄂千秋真是和自己想到一块去了,于是确定萧何为第一位,容许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而群臣听了鄂千秋的话,也不与天子争执了。
“论功行赏”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了领导者的个人好恶,也防止了社会品鉴人物的弊端。可以说,正是凭借“论功行赏”这一管理制度,不少草根终于能摆脱血缘、门第的羁绊,成为国家的顶梁柱。当然,人的能力有强弱、贡献有大小,社会也不一定时时处处都要论功行赏,有时也得给弱者以生存的空间,领导者尤应如此。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