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败涂地 编辑
一败涂地(拼音:yī bài tú d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一败涂地”原指一旦失败就肝脑涂染遍地,形容惨败;后用于溃败的不可收拾。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中文名:一败涂地
拼音:yī bài tú dì
近义词:一蹶不振、溃不成军、望风披靡、落花流水
反义词:旗开得胜、势如破竹、不败之地、东山再起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注音字母:ㄧ ㄅㄞˋ ㄊㄨˊ ㄉㄧˋ
语法结构:紧缩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补语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败涂地”。
刘邦打算攻下这座城,就叫人用白布写了一封信裹在箭上射进城里,信上说各路抗秦的力量已经势不可挡,号召百姓响应起义。城里百姓果然齐心响应,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城,并请他做县令。
大家都推举刘邦为县令,刘邦却推辞说:“如今天下大乱,各路纷纷起义,英雄豪杰一起举事,如果当县令的人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希望你们另外推举更合适的人吧。”虽然刘邦多次谦让,最后还是担任了县令,被尊为“沛公”。
“一败涂地”原指一旦失败就肝脑涂染遍地,形容惨败;后用于溃败的不可收拾。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运用示例
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永安王孝基传》:“夏城坚,攻之引日,宋金刚在近,内拒外强,一败涂地。”
明·陶宗仪《辍耕录越民考》:“郡民老幼皆号泣曰:‘杀我总督官,我尚何生为。’壮者助中军殊死战,台军一败涂地,屠其二营。”
清·曹雪芹《红楼梦》一〇五回:“贾政听明,虽不理他,但是心里刀绞似的,便道:‘完了,完了,不断我们一败涂地如此。’”
“一败涂地”与“一败如水”意义相近,两者都形容“败得很惨,不可收拾”,有时可换用。区别在于“一败涂地”的“涂地”是“肝脑涂地”的意思,偏重于败得“很惨”;而“一败如水”则偏重于败得“不可收拾”。“一败涂地”可以用来形容个人事业,家道的衰败没落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一败如水”却不可以。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