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房祠 编辑
子房祠位于徐州子房山西麓,东山寺附近。子房山原名鸡鸣山,海拔127米,与云龙山、九里山、户部山并称徐州四大名山,子房山是以“汉代三杰”之一张良的字号命名的。
中文名:子房祠
别名:子房庙、留侯庙
地理位置:徐州子房山西麓
始建年代:明宣德年间
子房祠旧址
子房庙里供有张良塑像,这在古诗中就有“提示”。明宣德年间,陈瑄建的子房庙,便塑有张良像。明刘荣嗣访子房祠,目睹过张良塑像:“落日荒城试问津,子房遗像俯河濵”。300年后,逮及清代,徐州人徐渊《登子房山》也有云:“叩祠拜留侯,遗像想姽嫿”。这说明,子房庙里一直塑有张良像。诗人虽然没有更多的笔墨来描述,从这些诗句里,可以想象出古时的张良塑像,一是高大,在黄河边,即可以看到山上子房庙里的塑像;二是“姽嫿”,与《史记》中司马迁笔下的“状貌如妇人好女”相仿佛,娴静美好。
新子房祠
扩建后的子房祠在原子房祠旁,距离“子房山摩崖石刻”200米。子房祠为当代仿古式建筑,大殿下有200平米的地下室,地面显露部分高10米,琉瓦抱柱、气势恢宏。新铸张良铜像,身着汉服,仪态肃穆端庄,貌若帅哥,气宇昂然,铮铮铁骨。当代诗人徐书信先生赋诗赞曰:“箫韵高风晚,逾今亦有声。椎秦除暴虐,意舞汉家旌。”寥寥四句,形象地折射出当年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睿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风采。
新子房祠扩建后,东山寺、子房诗社在大殿前共立石碑两块,一块为“舞动汉风”碑、一块为“子房箫韵”碑。
“舞动汉风”碑高2.9米,“舞动汉风”四字碑文由马三力先生所书。碑阴“子房祠铭”由云龙区佛教协会撰稿,徐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果光大和尚监制,戚有信先生书丹。
“子房箫韵”碑与“舞动汉风”碑同高,碑文“子房箫韵”由徐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果光大和尚手书,碑阴为胡德兴先生书丹。
子房箫声
徐州作为古战场,八百里群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位于城东北的子房山,原名“鸡鸣山”,相传楚汉之际,张良为了瓦解楚军,巧妙使用了攻心术。他训练了一批吹箫能手,制作了许多大型风筝,风筝下悬挂箩筐,将吹箫者置于其中。张良坐镇鸡鸣山指挥,乘风势将风筝放到楚军阵地上,一时洞箫齐鸣,凄婉的箫声勾起了项羽江东兵的思乡之情,八千子弟弃甲而散,汉军不战自胜。
从此,鸡鸣山改称子房山,“子房箫声”亦成为千百年来征战厮杀,以计取胜的绝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