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庄村 编辑
郭庄村,安徽省萧县丁里镇辖村。位于萧县的南部,是丁里镇委、镇政府所在地,南距淮北市15公里,省道202公路穿境而过,连霍高速公路丁里出口处位于其境内。
郭庄村由原郭庄、瓦房两村合并后的新村,截至2015年9月,辖8个自然村,农业人口1390户5166人,全村土地面积4462200平方米。
学大寨时期,郭庄是与河南七里营,江苏华西村齐名的耀眼农业明星,影响全国,波及海外。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大批人员涌向这里参观学习,体验生活。
陈永贵、李德生、宋佩璋、万里等先后视察,安徽省农业会议八次在此召开。政府在此成立了一百多人的接待站,建立农业展览馆、宣传组等宣传接待工作单位。为了筹办郭庄展览馆,从全省文化界抽调数十名有经验的人员,其中影响较大的赖少其、鲍加、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孔小瑜等著名书画艺术家在这里工作,体验生活。其中大幅版画作品《淮北人民学大寨》就是由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等名家,在1972年至1975年以郭庄为典型背景而创作, 后作为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八幅大型陈列版画之一。
郭庄村是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宿州市20个重点示范村之一。
中文名:郭庄村
外文名:Guo zhuang
行政区类别:村
所属地区:安徽省萧县丁里镇
地理位置:安徽萧县
面积:446.22 km²
下辖地区:8个自然村
电话区号:0557
邮政编码:235200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1183人
火车站:萧县火车站
方言:萧县方言
郭庄村
当初:郭庄大队自然条件极差,一千九百多亩土地,盐碱重度侵蚀,地势低洼,土质瘠薄,收成无着,不少群众流落他乡。民谣传唱说:“秃子头,老碱瓢,十种九不苗,种一葫芦收半瓢。”“北大荒,北大荒,风吹一夜白茫茫,卷地萧朔凄迷处,霜满地,雪飞扬”。
1964年郭宏杰同志担任朔里区委党校校长,窦庄公社管委会主任,同时兼任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看到乡亲们饱受“一年糠菜半年粮”、“半年粮”还要靠国家救济的贫困日月,主动请缨,回到家乡担任党支部书记。二十多岁的年纪,决心要改变家乡的面貌。带领一班人,一千七百多名男女老少,踏上艰苦卓绝治理盐碱的道路。挖地三尺,深埋上层盐碱,打井水灌冲洗盐碱,人力从五六里路外的山脚下一点点运来酸性土壤中和盐碱,实施着“万里千车一亩田”的浩大工程。一系列地治理手段,乡亲们数年地不懈努力,土质发生根本变化,长出了好庄稼。正是这种“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成为时代的典范。大寨之后,郭庄与河南七里营,江苏华西村齐名的耀眼农业明星,影响全国,波及海外。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大批人员涌向这里参观学习,体验生活。政府在这里成立了一百多人的接待站,承担接待、宣传等工作。
郭庄村
1969年、1974年下放在郭庄大队的上海、合肥两地的六七十名知识青年、及王仁义、孟凡燿、张建营、卢叶苗四名大学生。他们在接受农村再教育的同时,也为郭庄的发展前进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有的成为郭庄大队的领导成员或生产队长。实验田、养猪场、机械场、气象站、卫生所、窑场等场所都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一九七零年成立了郭庄农学院,校址在郭庄接壤的蔡洼大队。学生来自全县各公社的大队,常以郭庄田间地头为课堂,农科所的专家“传帮带”,毕业后回到原籍。为我县的农业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媒体纷纷入驻郭庄,《人民中国》的记者丁再兴,在《人民中国》用数十页的版面综合报道郭庄,向海外介绍。《安徽画报》专版介绍郭庄。
《安徽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大块文章报道。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以“誓把萧县变昔阳”为题拍摄了专题片。其中有航拍郭庄全景及诸多场景。欧阳龙、曾广才先生住在一所我们隔壁,我常去玩,看到他们正在用彩墨国画形式创作《前进中的郭庄》连环画。郭庄如日中天。北京农展馆、广州交易会有郭庄的专项展位。郭庄需要相匹配对外展示的窗口。
郭庄村
“郭庄展览馆”坐东面西,面积近千平方米,馆名李百忍先生题写。进入展馆的正厅中间是张泉先生的大型油画“前进中的郭庄人民”。右首是赖少其、师松龄、林之跃、陶天月诸先生合作的大幅套色木刻“淮北人民学大寨”。左手是郑伊农先生的大幅国画“萧县新貌”。第二展厅有付强用素描画的一幅场景人物。第三展厅中吴燃先生的一幅套色版画“收获”,其主人公就是郭宏杰同志。我用年画的形式以刘世侠为原型创作了《一篮红土》,由安徽幻灯制片厂制作完成一套八幅幻灯片,在第四展厅播放。第六展厅有欧阳龙先生的一幅国画人物。其余有粉画、油画、国画、版画、摄影图片、版面词穿插。主标、付标、小标,漂亮的仿宋、黑体。隽秀俊美的图片说明词出自郭大华、张协和先生的手迹。两组雕塑由宋彦昭、张祖民先生完成。曾广才先生参於总体设计。在此期间,薛志耘先生除了参与展览馆的有关工作,以郭庄为背景,创作了一本《一朵盛开在淮北平原上的大寨之花》百多幅的连环画,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连环画的封面“风雪战盐碱”被放大成巨幅油画树立在县委对面南北路的南端。展览馆从开展之后不断地修改、补充完善,其规模、布局整体水平应在省级以上。
现代郭庄
1975年我创作了一幅年画“喜雨”参加了安徽省美展。期间我迷恋连环画,贺友直的《山乡巨变》、赵宏本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丁世弼的《渔岛怒潮》、刘国辉的《昆仑山上一棵草》等我大都认真临摹,研究其构图规律、表现技巧、人物形象、场景变化。我也自己编脚本创作《过草地》,至今还存有多幅。来郭庄体验生活,文艺书画界的名人很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少舫、潘璟琍、刘世龙,诗人绥民,话剧演员安保国等;书画名家萧龙士、孔小瑜、郑震、郭公达、徐子鹤先生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孔小瑜先生和师母一住就是半年数月,我常有时间伴其左右,研墨理纸。裘忱耀先生和我负责郭庄大队美术小组的教学,我们常相并肩来往于大队学校、一所、二所、三所之间(美术小组由在校学生、几名喜爱书画的知识青年构成)裘忱耀先生与方增先先生是画友,并得到方先生题字赠书“怎样画人物”作为我们的教材。
我们在一起谈书论画。一次裘忱耀老师给我说:“我今天去萧县看望欧阳南荪先生”。南荪先生是我第一次听说。我看到他为南荪先生在大伙食堂里买了二份油条带着。清贫时期,这是一份难得的礼物。同时看到裘先生对艺术家及艺术的尊重。一次,晚上我们在一起看电影“磐石湾”,其中有一个反面人物叫“裘二能”,他在我的耳畔轻声说“叫裘二能,你咋不叫江二能”。“磐石湾”是江青一手推出的样板戏之一,所以裘先生口出此言。坏人不姓你“江青”的“江”,却姓我的“裘”。深处想,他是对当时社会状态的大不满。裘忱耀先生当时五十多岁的年纪,杭州人。工作单位是安徽省群艺馆,著名画家、擅画孔雀、文字学学者。当时尚未完成的一部九册《词典》书稿,私下拿给我看,蝇头大篆、小篆、小楷令我震惊。多大的功夫,多深的功力,多强的耐心。学术事业不能光明磊落的做,偷偷摸摸而为之,与社员同吃同住,一泡就是五六年……刘香亭先生是萧县文化馆馆长,调任郭庄接待站秘书,擅书画。多年间,许多作品撒向社会。
陈永贵来访郭庄与郭宏杰会面
我说,行!这两幅送你吧!张恺帆先生被重新安排工作之后来郭庄,大家知道他的书法好,当年他题的“合肥师范学院”,尤其“文化新村”得到毛主席的夸赞。在我们的请求下,除了题“郭庄展览馆”还分别为我们写了三四幅作品。在与郭庄进进出出中,我们本县的书画人员王庆彬、杜长景、金家士、许敬如、李定华等同志,尤其热爱书画的年轻人胡志新、蔡白、丁峰、罗献丽等很多及外地来的杨参军、谢海洋等在各自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素描、色彩……三十多年过去了,郭庄时期的热闹场面及绘画情形历历在目。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在参与与耳闻目染中潜移默化影响着萧县的书画,是我们书画发展壮大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而言,是一个最为关键的成长阶段。
郭庄村
宿州市20个重点示范村之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