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 编辑

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天津人,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新派”创始人、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

新凤霞六岁剧随“姐姐”杨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开始担任主演,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刘巧儿》等经典剧目,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其主演的《刘巧儿》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1952年凭此剧获演员一等奖。之后陆续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等几十出剧目,并和音乐工作者一起在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9年新凤霞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1997年获得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颁发的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1998年4月12日,新凤霞逝世,享年71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新凤霞

别名:杨淑敏、杨小凤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7年1月26日

出生地:天津

师傅:齐白石

祖籍:江苏苏州

行当:青衣、花旦

子女:吴钢(女儿)、吴欢(次子)、吴霜(长子)

性别:女

代表作品:花为媒、刘巧儿、乾坤带、杨三姐告状、凤还巢、春香传、无双传、祥林嫂

职业:评剧演员

主要成就:创立“新派”
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1997年)

逝世日期:1998年4月12日

星座:水瓶座

经纪公司:中国评剧院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配偶:吴祖光

人物生平

编辑

童年时期随“姐姐”杨金香学习京剧,1940年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

演艺经历

新凤霞新凤霞

1942年,开始担任主演。主演了《 乌龙院》《女侠红蝴蝶》《 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好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

1950年,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

1951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

1953年,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

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

新凤霞新凤霞

1975年,因脑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

1978年后,开始讲学授艺。坐在轮椅上给弟子学生说戏,示范演唱。在她的教诲下,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1979年,新凤霞得到了彻底的平反。

1982年,新凤霞被批准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3年,参演春晚评剧《刘巧儿》。

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新凤霞是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因残疾告别舞台后,新凤霞开始泼墨作画。

人物逝世

1998年4月12日,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71岁。

创作特点

编辑

演唱特点

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

新凤霞的新派有其独特的地方,其特点是清新、明快、深情,优美,而这种优美不是单纯的自然美,而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国画特点

她的国画作品同她的演唱艺术一样朴实无华清新淡雅。

个人生活

编辑

有人给她介绍了很多中青年领导干部,她为表示不愿意,她喜欢的是在文艺会议上,偶遇的剧作家吴祖光,她仰慕吴的才华,但是人言可畏,旁人说吴祖光刚从花花世界香港回到北京,不过是花花公子罢了,吴祖光出于谨慎,也止步于“礼貌”二字。

最后还是新凤霞鼓起了勇气暗示吴祖光说,前门大街的买卖家到处都在放刘巧儿的,“因此让我偷偷的就爱上了他”,见吴祖光不懂,新凤霞干脆直接表白了,“我想和你结婚,你愿不愿意”,没有精神准备的吴祖光站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说,“我得考虑考虑”“我得对你一生负责”,1951年仲夏之夜,“评剧皇后”新凤霞与“戏剧神童”吴祖光在北京举办了盛大的婚礼。有200多名嘉宾参加婚礼,新凤霞认为她的一生中最大的转折,就是进了一个“满室书香的文化人家”,二人的结合也就成就了文化界的一段佳话。

家庭生活

新凤霞与丈夫吴祖光育有2个儿子1个女儿

长子吴钢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次子吴欢为著名艺术家、中国香港美协主席

女儿吴霜系歌唱家、剧作家、作家

社会生活

 新凤霞是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曾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轮椅上给她的弟子、学生说戏,示范演唱,克服行动的不便多次到剧场观看学生的演出,以鼓励和提携后人。在她无私的教诲下,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成为今天评剧事业的骨干与中坚。新凤霞桃李满天下,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人物纪念

编辑

纪录片《新凤霞》

通过对新凤霞后人、弟子以及相关人等的采访和丰富的历史资料,还原出一个自强自立的新社会的女艺人形象,展现出书、画、艺三绝的新女性。

评剧界纪念人民艺术家新凤霞逝世八周年

2006年9月28日至2006年10月4日在中国评剧大剧院隆重举行七天共九场演出,纪念大师逝世八周年。

人物评价

编辑

广大观众都知道她扮相俊美,嗓音甜美,行腔吐字柔美。新凤霞的唱腔清新淡雅,体现了评剧演唱的说唱特色,她的演唱讲究语言和情感逻辑,《刘巧儿》中“我的爹图钱财”一段中几个“我爱他”的排比句,情感真挚,似说似唱。一句“我爱他来他也爱我”的“疙瘩腔”形成了新派独有的音乐语汇。

新凤霞讲究吐字归音过程中的共鸣区使用,字头、字腹、字尾,十分规范,她在“不懂人情”中的“懂”字归音,和那可不行的“行”字归韵,非常讲究和清晰。演技纯熟,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塑造了许多靓丽的、富有性格的青春少女的形象。《花为媒》中张五可唱四季的选段朴实流畅,虽旋律多次反复,却优美动听,听而不厌意味深长。

晚年,新凤霞在演唱风格和曲调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金沙江畔》中珠玛的唱段,唱腔优美悠扬,节奏明快流畅,人物感情细腻,把一个奴隶主女儿那种纯洁善良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央视国际评)

社会影响

编辑

《 刘巧儿》剧照《 刘巧儿》剧照

《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

新凤霞系列剧照新凤霞系列剧照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在《花为媒》中“张五可”的艺术形象,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