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鼓道情 编辑
渔鼓道情又称梆梆筒子,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
敲打渔鼓配上说唱,就成了渔鼓道情这种演艺形式。
渔鼓从清末开始盛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
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
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安徽省萧县文化馆获得渔鼓道情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中文名:渔鼓道情
批准时间:2011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Ⅴ-105
遗产类型:曲艺
申报地区:安徽省萧县
渔鼓道情
渔鼓是渔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说唱形式是以群体坐唱为主,也有单人唱,双人唱的。
音乐 节奏节拍变化十分灵活, 4/4 , 3/4 的拍节交替出现,音乐极赋特性。其板式包含 “慢板”、 “平板” 、“数板” 、“三拔气”、“韵白”、“便白”、“上场引子”、“上场诗”等。
道情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
本文通过史籍道经中相关资料的详细考察,认为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汉族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
渔鼓是一种板腔体曲艺形式,起源于清朝乾隆晚期, 相传由一位因灾荒而流落于盐洼地带的外乡渔鼓艺人所传授,之后不断汲取当地民歌小调的营养和精华,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一个节奏明快,曲调舒畅,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独特曲种,是全国26个曲种之一。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渔鼓道情”项目保护单位安徽省萧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