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女 编辑
织女,封号天孙娘娘,别名天女、东桥、天女娘、收阴、支机女等,又与七仙女姊妹合称七星娘娘。“织女”原是神话中的女神,为编织云雾的女神、纺织业者、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后衍化成星宿名(织女星)。她是著名的牛郎织女神话的女主角。与织女相关的传统节日是七夕节。
在上古时代,便有了牵牛、织女天象崇拜及故事传说,它是农业社会男耕女织形态的反映。到汉代,这传说强调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现有文字上最早记录其人格化身份的,是汉代《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也。”
中文名:织女
外文名:weaver
别名:东桥、天女娘、收阴、天女、支机女
性别:女
神话体系:中国神话体系
居所:银河边
司掌:丝制、巧手、云雾、彩霞、儿童的保护神
象征:织女星
配偶:牛郎
子女:河鼓一、河鼓三
祖父:汉代天帝
封号:天孙、天孙织女福德星君
所属分类:先秦神话、民俗神话
牛郎和织女
2.《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后常用此典以咏夫妻暌隔,或借以表达男女相思、相爱之情。
3.织纴女工。
织女三星
织女一,白色,星等0.03,距离26.3光年,角直径为0.00347角秒,相当于400万公里。广度比太阳大60倍。表面温度约9000℃。位置:赤经18时35.2分,赤纬+38度44分。公元14000年地轴将指向织女一,使它成为北极星。
其实,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天官书》:“南斗、牵牛、须女皆为星纪,于辰在丑,越之分野,而斗牛为吴之分野也。”从历史文献以及结合古俗遗迹来看,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以及祭祀祈福的节俗在数千年前就有了。七夕节为传统意义上的织女与七姐诞,因拜祭“织女”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织女,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乞巧”只是织女诞的其中一项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也。”
《汉书·地理志》:“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织女,天孙也。”
《淮南子.俶真训》:“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
《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
汉·班固《西都赋》:“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
《岁华纪丽》卷三引 汉 应劭《风俗通》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
《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
又见汉代《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颛顼的孙女 女修 被认为是织女的原型之一。”
丝绸神话
据文献记载,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张衡《南都赋》中记载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名扬天下。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孙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人物描绘
清 费丹旭 《织女》
宋《太平广记》:“明艳绝代,光彩溢目,衣玄绡之衣,曳霜罗之帔。”
西汉《史记·天官书》 首次记载:“织女,天女孙也。”
西汉时祭祀的天帝是太一神,与北极星有关。此时期又出现织女为天帝的孙女的文献记载。
织女为星神,靠近北极。太一神也是北极星神。或许相关。
《史记》中说织女的祖父为天帝,父母不明。或许跟上古时知母不知父的母系风俗有关。
《史记天宫书》、《汉书天文志》,也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
晋代,宗怀,《荆楚岁时记》,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
清 汤禄名 《七夕图》
晋代·干宝《搜神记》,借牵牛、织女双星对应地上的汉代孝子董永,衍生出七仙女的神话。
南北朝·吴均《续齐谐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
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头之约。
宋·秦少游《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以牛织神话为素材的诗词文学众多。综上,可推断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传说,大约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民众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实情。
据说西周时齐地,也就是今山东一带,有一贫苦人家,父母早丧,幼弟依兄嫂度日,每日出外牧牛,人们都把他叫作“牛郎”。牛郎渐渐长大,他的嫂子一直不喜欢他,于是他牵着一条老黄牛流浪到一片荒山下结茅而居。老黄牛的来历不凡,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触犯天条而被谪降人间受苦受难,有感于牛郎对它的饲养,除了感恩图报辛勤耕作外,还挖空心思想要为牛郎撮合一段美满的良缘。终于,金牛星得知天上的几个仙女,时常结伴到人间来溜达,甚至在东边山谷中的明镜湖里沐浴。于是便在夜间托梦给牛郎。牛郎将信将疑地翻山越岭,在晓雾弥漫中,果然瞥见七个绝色美女在湖中嬉戏,云鬓花颜,不觉为之心神荡漾;旋即抱起矮树上一件粉红衣衫,飞奔而回。这个被抢走衣衫而无法返回天庭的仙女就是织女,当天夜里,她趁着夜幕的掩护,赤身露体地轻敲牛郎的柴扉。在微明的灯影里,一个是诚实憨厚,壮硕俊朗的少年农夫,一个是美艳如花,柔情似水的天上仙女,一见钟情,于是在春夜里,两情相悦。眨眼三年,织女已为牛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老黄牛已死,留下的一对牛角挂在墙上。织女私自偷下凡间的事终于被天帝知道,天兵天将把她拘回宫里,牛郎肝肠寸断,想着曾给过他无限帮助的老黄牛,抱着牛角痛哭。谁料一不小心,牛角掉到地上,奇迹发生了,两只牛角竟然变成两只箩筐,牛郎把两个孩子放入箩筐,准备一肩挑起寻妻,一 阵清风吹过,两只箩筐像两只强有力的翅膀,蓦然平地飞升,风驰电掣般地飘飞在霄汉之中,眼看娇妻就在前面,牛郎奋力追求,眼看赶上了,却被王母娘娘察觉,拔下头上的金钗,在牛郎与织女之间一划,立刻出现了波涛汹涌,白浪滔天地银色河川,从此一个河东,一个在河西,遥遥相对,却无法相见。
鹊鸟非常同情牛郎与织女的情真意挚,每年夏秋之间,趁银河风平浪静的时候,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聚。“鹊桥崔鬼河宛转,织女牵牛夜相见。”据说七夕过后,鹊鸟的羽毛都会七零八落地脱掉不少,就是因为辛苦搭桥的缘故。
牛文化
织女传说的地方化反映出很明显的农耕地区的特点。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同时,牛也是牛织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南阳桐柏县盘古开天发源地的传说:黄牛是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当时地上没有五谷,它将天仓中的五谷偷来撒向人间,因而被玉帝赐下天庭,摔断了腿。孙如意用百花露给黄牛治好了伤,黄牛帮牛郎和织女成了家。后来,黄牛又不顾受罚,帮织女和牛郎从天宫偷来蚕蓝、蚕种、织布机、织布梭等。自此二人男耕女织。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织传说尤为精彩。当今的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区,汉代的农业领域亦十分辉煌。张衡赞美家乡的《南都赋》有“百谷藩庑,翼翼与与”。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饲阶段。生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善于养牛,在他落魄时,于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颓喜欢牛,即以养牛做为晋见阶梯。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渊源的“牛”文化,产生南阳城西牛家庄的“牛郎”就不足为奇了。
郭羡妮织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