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真观 编辑
上真观,地处苏州穹窿山,在苏州城西二十公里的藏书镇内。苏州穹窿山为吴中诸山之最,海拔341.7米。相传,古代青松子炼丹升仙处,因其山势高峻深邃,故名穹窿。翻开它的历史,有过辉煌与衰败,亦涌现过神奇的道教人物,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著名的道教上真观。
这座充满灵气的名山,被誉为“穹窿福地”。坐落在三茅峰之上的上真观,面向苏州古城,背靠大胸怀小王山,南与胥口香山之桃花岭、白马岭、烂柯山、大苑岭、小苑岭等诸胜同脉毗邻,峰峦连绵起伏,犹如游龙翻腾之状,气势磅礴。
中文名:上真观
地区:苏州穹窿山
海拔:341.7 m
记载:《吴都赋》
上真观
清初顺治年间,穹窿山著名道士施道渊栖穹窿山茅君故宫,鸠材修葺殿堂,不数年,初其建筑群体。施曾从王常月受戒,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后改宗正一,开创穹窿山支派,于是声名显赫,四方征请。(《金盖心灯》)顺治十五年,敕赐上真院额,康熙初年又修筑上帝、三茅二殿及诸配殿,建井泉于山门。五十三年,重修各殿。六十一年有三茅真君埏嗣以自置田捐献,为永远修建之费。
乾隆年间,又有郡人修上帝、三茅二殿,有姓金者捐建大士阁。乾隆元年,有里中富人重建仙师门楼,置修葺田入其院。七年又有里人捐修各殿。据《玄妙观志》载:清初顺治间,龙虎山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游访穹窿山,清廷赐额"上真观",并赐穹窿山道士施道渊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清顾诒禄《铁竹道人画像》云:"时吴中道院之盛,首推穹窿。郡城玄妙观,殿宇巍然。年久殿倾,太傅金文通公延请道渊主观复修。"可见当时穹窿山之盛已超过了玄妙观。
清朝末年,上真观殿堂轩阁,有房二千余间,分三十六房分管,有宫殿轩阁堂四十余座。如天妃宫、祖师殿、玉皇殿、三清殿、三元殿、三茅殿、关帝殿、纯阳殿(吕祖殿)、雷齐殿、灵官殿、玄帝殿、文昌殿、太乙殿、神虎殿、星宿殿、神农殿、龙王殿、天将殿、送子殿、五土殿、花殿、东岳殿、四将殿、火樨殿、蛇王殿、乐王殿、财神殿、火神殿、三星殿、都土殿、如意轩、斗姆阁、魁星阁、华仙阁、七仙居、餐花居、吉禅房、养和堂等等。这些殿宇星罗棋布,建筑宏伟;堂内神像,塑造精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民国时,穹窿山道教殿宇除关帝殿、龙王殿、吕祖殿、财神殿等外,其余均毁于大火,据穹窿山老法师姚卧松所述,抗日战争期间,穹窿山上真观尚有道士二十余人。"文革"时,殿宇全部毁坏。
自1978年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苏州穹窿山道教也得到复兴。1991年,上真观在原址上恢复重建。十多年来,在道教信众的支持下,先后建起了头山门、龙王殿、玉皇殿、三清殿、望湖亭等一批道教建筑和景点。上真观有道士10多人。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去了上真观,曾留诗赞曰:"震泽天连水,洞庭西复东,双眸望无尽,诸虑对宜空;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此诗镌刻立碑于穹窿望湖亭中。
他带了两个随从登峰,到山顶一看,只见数间茅屋,里面传出木鱼雷音,不见人影马匹。进屋仅见一位道人正襟危坐,口中念念有词,已感此人非同一般。良久,皇叔终于认出是施法师,十多年不见,两人亲密无间,促膝交谈。施法师说自己已看破红尘,觉得穹窿山能让自己清静修道,实是理想之地,不亦乐乎?裕亲王说:"既如此,何不增建殿宇,创其宏业?"施法师一笑:"贫道哪有这巨资扩建。"裕亲王沉思片刻说:"只要施法师筹划何数目,终能实现,不过,道观以建在三茅峰为妥。"施法师点头称是。不久,朝廷拨帑兴建,到康熙三年春已建成26殿及辅房楼阁数千间。
-------------------------------------------------------------------------------
径盘在山肋,缭绕穷云端。摘菌杖头紫,缘崖屐齿刓。
半日到上真,洞宫知造难。双户启真景,斋心方可观。
天钧鸣响亮,天禄行蹒跚。琪树夹一径,万条青琅玕。
两松峙庭际,怪状吁可叹。大螾腾共结,修蛇飞相盘。
皮肤坼甲胄,枝节擒貙犴。罅处似天裂,朽中如井眢。
褵褷风声癣,跁跒地方痑。根上露钳釱,空中狂波澜。
合时若莽苍,辟处如轘辕。俨对无霸阵,静问严陵滩。
灵飞一以护,山都焉敢干?两廊洁寂历,中殿高巑岏。
静架九色节,闲悬十绝幡。微风时一吹,百宝清阑珊。
昔有叶道士,位当升灵官。欲笺紫微志,唯食虹影丹。
既逐隐龙去,道风由此残。犹闻绛目草,往往生空坛。
羽客两三人,石上谭泥丸。谓我或龙胄,粲然与之欢。
衣巾紫华冷,食次白芝寒。自觉有真气,恐随风力抟。
明朝若更住,必拟隳儒冠。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