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泗州戏 编辑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地方传统戏剧,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许多人认为其发源于江苏省北部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泗州戏唱腔念白有北方戏曲的激昂慷慨、南方戏曲的温柔舒缓;有难度极大的花腔和花舌及民间琴书的平实质朴。
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2。
中文名:泗州戏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Ⅳ—62
申报地区: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泗州戏剧照
起初,只以单身艺人串门卖唱,清代末期,不但能演《雁门关》、《小金锁》、《打干棒》等小戏,还能演《皮秀英四告》等大戏,逐步从农村走进城市。
抗日战争期间,淮北行署多次组织泗州戏艺人集训,先后排演了《劝夫从军》、《送子参军》等现代剧,陈毅、彭雪枫等新四军领导在泗洪时都很爱看泗州戏。
泗州戏剧照
20世纪50年代初,泗州戏首次赴京演出,郭沫若称赞为“它是淮北人民的一朵花”。梅兰芳称赞泗州戏中的“压花场”这一舞蹈动作, 在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中,还不曾看到过,说它是泗州戏的艺术结晶,值得学习。
1965年,泗洪县地方剧团成立。1977年招收的一批新学员,如今多数都在剧团中挑起大梁。
题材类型
泗州戏剧照
一类是泗州戏剧种传统大戏《大书观》《四告》《樊梨花点兵》等,有固定唱词和对白。
二类是吸收、移植其他剧种大戏,如《十二寡妇征西》《双玉蝉》《恩仇记》等,属水词之类(没有固定唱词)。
三类是没有固定的唱词和对白,只是根据老艺人说出的戏路子,分配角色,学员便登台演唱了。这是老艺人采用幕表制,用说戏的方法,编排的连本大戏。剧目有《呼延庆打擂》《罗元下山》《雷宝童投亲》等。演员在台上的唱词多半是传统剧目中的“篇子”、“娃子”和“羊子”,更需要临台编出唱词,依靠演员经验,触景生情,望风采柳,即兴发挥,可长可短。
艺术特色
声腔
泗州戏剧照
行当
分生(大生、小生、老生)。头(老头:即老旦,二头:即青衣,小头:即花旦)。丑(文丑、武丑、老丑、小丑、奶丑)。
演技
泗州戏剧照
乐器
以弹拨乐器为主,最初仅一只土琵琶(如同缩小了的琵琶,由泗州戏艺人自己制作,柳木做身,泡桐木做面板,高粱秆做品,两根丝弦,亦称柳叶琴。只能演奏一个半八度音程,无半音品,音域少)和一只梆子。70年代形成社团后改用四弦柳琴、二胡、三弦、扬琴、竹笛、笙等。伴奏技巧分捧、送、闪、托、衬等手法。打击乐器有四大件:板鼓、大锣、镲、小锣。
重要演出
泗州戏剧照
1954年,安徽省代表团选拔了泗州戏《拾棉花》《打干棒》《拦马》《结婚之前》四个剧目,参加上海举行首届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954年秋,以蚌埠市淮光泗州戏剧团为首,先后深入农村、工矿、部队进行演出。
1954年秋,又参加了以邵力子为团长的全国人民慰问团,分赴全省各军分区,向坚守在战斗岗位上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慰问。
1956年7月,泗州戏组织了代表团,以现代戏《女杜长》《乱头火柴》和改编的传统剧目《打孟良》《井台会》《闹菜园》等剧目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957年泗州戏进京汇演
荣誉表彰
在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泗州戏演员李宝琴、霍桂霞、周凤云、何兰英、魏胜云、陈明春、陈金凤、王宝莲等分别获表演奖。
2016年9月14日,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现代泗州戏《绿皮火车》,获得剧目银奖。
东路至:泗阳、淮安、洪泽、涟水、阜宁、灌南、灌云、盐城、东海、连云港。
西路至:安徽省泗县、灵璧、固镇、怀远、宿州、淮北、涡阳、蒙城、亳州及河南省永城、夏邑、商丘。
南路至:盱眙、六合、南京、如皋、海安、东台、大丰、兴化、建湖及安徽省来安、天长、滁州、嘉山、五河、凤阳、蚌埠。
北路至:宿迁、新沂、邳州、徐州、丰县、沛县及安徽省箫县、砀山及山东郯城、临沂、枣庄等。
传承价值
传承现状
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
传承人物
陈若梅,女,汉族,1964年生,安徽雎溪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宿州市申报。申报项目:泗州戏。
李宝琴,女,汉族,1933年生,江苏泗洪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蚌埠市申报。申报项目:泗州戏。
鹿士彬,男,汉族,1938年生,江苏徐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蚌埠市申报。申报项目:泗州戏。
保护措施
泗州戏剧照
1955年,宿县专区曾先后在宿县与怀远举办了泗州戏学员培训班。1967 年,安徽省艺术学校也开设了泗州戏班。上述培训班和学校先后培训了一批青年演员,为各泗州戏剧团输送了新鲜血液。
从1956年至1958年间,在安徽省文化局的倡议下,蚌埠市和蚌埠专区文化局,组织一批专业人员,成立“泗州戏传统剧目挖掘小组”,进行挖掘、记录等抢救遗产工作。经过两年多时间,记录了大戏六十七出折戏及小戏八十出,“小篇子”二百多个。传统大戏,由安徽省文化局剧目工作研究室编入《安徽传统剧目汇编》。同时创作、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和现代戏,这些剧目有的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有的编入《安徽戏曲选集》和《泗州戏优秀传统剧目选集》以及《优秀小戏丛书》出版;还有的拍成电影,如《拾棉花》。
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泗州戏,2010年11月16日,泗县人民政府与宿州学院签订共建“泗州戏学院"框架协议。“泗州戏学院”计划开设泗州戏本科班,培养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人才,2011年挂牌,2012年开始招生。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安徽省宿州市泗州戏剧团、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泗洪县泗洲戏剧团获得泗州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