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庇 编辑
庇,商朝都城之一,在今山东郓城北。商朝祖乙建都庇(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北)。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载,商王仲丁“自亳(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山东郓城北)”、南庚“自庇迁于奄(山东曲阜)”、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中文名:庇
位置: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北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尚书·序》等记载,商代第13位国王祖乙迁都于此,是祖乙、祖辛、开甲、祖丁、南庚等五位商王近百年的都城。据《尚书·商书·咸有一德》记载:“祖乙圯于耿”。“圯”就是覆灭的意思,指祖乙经营北方,攻打强大的西北和北部地区的部族,战败,几致全军覆灭。由此他长途跋涉转移,把都城由豫北的“相”迁到鲁西南的“庇”。张金鼎、潘守皎编著的《菏泽文化通史》载:“郓城县城原名盘沟,是商代祖乙、祖辛、开甲、祖丁、南庚等五位商王近百年的都城——庇之所在地。”
商都五迁至庇
据专家考证,此处属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遗址。遗址土层呈黑色,暴露有大量的磨光石器:石刀、石斧、石镰、石凿等。遗址里还发现大量的蚌壳、鱼骨和兽骨。各类石器类型分明,刀口锋利,眼孔钻磨均匀,骨针直径和针眼细小。陶片较多,有陶鬲腿,陶罐口沿、底、腹部等,在制作上有粗细绳纹、方格纹、蓝纹等,从陶质看,有粗加砂陶、细加砂红陶、灰陶等。该古文化遗址文化层内涵丰富,下层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大汶口文化类型,上层属于先进的龙山和商周文化。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曾有明、清建筑,如三皇庙、阎罗殿等,现存遗址面积3200平方米,遗址土呈灰黑色,暴露有大量的石器、陶器残片,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说明至少在距今六千年前以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郓城境内便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是郓城历史悠久的实物例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