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丘 编辑

山东省东明县五霸岗村古代地名

葵丘,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五霸岗村。 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旧时因该地盛产向日葵,地势较高,并有一高大土丘,故命此地为“葵丘”。春秋时期,齐桓公大会诸侯于此丘,因参加会盟的是五个诸侯霸主,会盟影响又大,为纪念葵丘会盟之事,葵丘这个地方就更名为五霸岗。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葵丘

地理位置:今山东省东明县五霸岗村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简介

编辑
五霸岗村属东明县陆圈镇。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旧时因该地盛产向日葵,地势较高,并且有一高大广阔的土丘,故命此地为“葵丘”。

春秋时期,齐桓公大会诸侯于此丘,因参加会盟的是五个诸侯国的霸主,盟会影响很大,为纪念葵丘会盟之事,葵丘这个地方便更名为五霸岗。而该村形成村落,始于南北朝时期,在318年至581年间。由渠、王两姓从外迁入该地建村,村名叫五霸岗村,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五霸岗村村名沿用至今。现该村已发展到1110户,5000余口人,以渠、王两姓最多,是全县人口最多的村庄。

名称来源

编辑
据说上古时期该地盛产向日葵,地势较高,并且有一高大广阔的土丘,故名“葵丘”。

葵丘会盟

编辑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今五霸岗村)。

齐桓公为何选此作为会盟地,这与五霸岗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时期,这个地方属宋国土地,东边毗连鲁国郊区,北望是青州——齐国的封地,西接徐州——晋国的边疆。这里是四国的交界地,把会盟之地选在这里,是在情理之中的。2600多年过去了,五霸结盟的高岗依然存在,只是隐隐约约、依依稀稀罢了。五霸盟坛是古东明的十二景之一。

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这时统一的西周王朝分裂成许多相对独立的诸侯国,正如《史记·周本纪》所记载:“周王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盘根错节的宗法制开始分崩离析。井田制在瓦解,礼制在破坏,封建的生产关系迅速成长,奴隶和平民的斗争风起云涌,社会正经历着一次历史的变革,于是就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齐是东方大国,其疆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从太公开始,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到春秋初年,齐已成为东方最为强大的诸侯国,齐桓公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此时,南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中原诸国人民深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公元前662年,狄人侵邢,因唇齿关系,齐桓公出击救邢,驱走了狄人。

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杀了卫懿公,卫亡。齐桓公把卫国的难民迁到楚丘,另立国君,卫得以复国。齐桓公这一系列的主动,使得他在诸侯各国的威信大大提高。这时,南方的强楚不断北侵,威胁中原。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曹、卫、宋、陈、郑、许八国军队伐楚,观兵如陵。楚见齐军势盛,乃派人言和。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此前齐桓公曾八次会合诸侯,订立盟约,以求国泰民安。后来,周王室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为报答齐桓公,特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作一份厚礼。齐桓公趁此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又在宋国的葵丘(今五霸岗)即齐国的南界会合诸侯,并招待了周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敌手;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准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和平共处、友好相待。参加这次会盟的诸侯霸主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卫国公、曹穆公。这次五霸会盟目的明确,意义重大,也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葵丘之会正式确立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至此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峰巅。

葵丘断碑

编辑
五霸岗村内现保存有葵丘断碑一块,明朝万历年间的五霸会盟断碑一块,宋代开封知府邓光绪题碑一块。三个石碑上的碑文依稀可见。时光如流,岁月沧桑,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高官贤达来此观光游览者甚多,或借古喻今,或抒发胸臆,慨叹齐桓公雄才大略,赞誉管仲的治世才华。明朝直臣陈其猷为五霸岗盟坛题咏:“霸图竞相长,姬辙既已东。抵掌歃血事,萧瑟起悲风”。清康熙年间,真定府通判时摄县事范通题五霸坛:“当年霸业竞谁存?日落遗坛鸟雀喧。欲问衰周兴废事,空余荒阜列平原。”另有明朝高官及诗人穆光胤、李民质、李思孝、张尚友、杨尚震,清朝诗人戴元、董珩等都曾到此观光留诗,抒发情感。这些诗句一并辑录在了东明县旧志内。

地理位置

编辑

五霸岗遗址

下一篇 晋楚城濮之战

上一篇 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