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角鲂 编辑
三角鲂是鲤形目鲤科鲂属鱼类,又称鲂、鳊鱼、三角鳊、乌鳊等。体形似长春鳊,但比长春鳊体髙,呈菱形;头小,口小斜裂,口端位,上、下颌表面角质化;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高,高度等于头长,与腹鳍相对;胸鳍达至腹鳍,腹鳍延至肛门;臀鳍基部长,起点与背鳍末端相对;尾鳍分叉深;背部呈灰褐色,体侧呈灰黑色,腹部呈银白色,各鳍为灰白色。 寿命7年。
三角鲂主要分布在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及洞庭湖、鄱阳湖、梁子湖等。喜栖息于淤泥、石砾或在沉水植物和淡水壳菜的敞水区的中下层。 群集在深水的石隙中越冬。4月开始摄食,6-10月摄食强度最大,12月至翌年3月基本停止进食。 为水体中下层杂食性鱼类,以枝角类动物为食,成鱼主食苦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同时兼淡水壳菜等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也可投喂商品鱼类饲料。 繁殖期为4-5月,集群产卵,怀卵量一般为17-47万粒,成熟卵呈淡黄色,具粘性。
三角鲂具有生长快、食性广、抗逆性较强、易养殖等特点,且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因此该鱼的人工养殖发展迅速。
中文名:三角鲂
别名:平胸鲂、塔鳊、三角鳊、乌鳊
拉丁学名:Megalobrama terminalis (Richardson, 1846)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鲤形目
亚目:鲤亚目
科:鲤科
亚科:鲂鳊亚科
属:鲂属
种:三角鲂
分布区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水域
三角鲂
三角鲂体侧扁而高,略呈长菱形,腹部圆,腹棱存在于腹鳍基与肛门之间,尾柄宽短。头短,侧扁,头长远较体高为小,吻短而圆钝,吻长等于或大于眼径。口小,端位,口裂稍斜,上下颌约等长,边缘具角质,上颌角质呈新月形,上颌骨伸达鼻孔的下方。眼较大,位于头侧,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大于眼后头长。眼间宽而圆凸,眼间距大于眼径。鳃孔向前约伸至前鳃盖后缘的下方;鳃盖膜联于峡部;峡部窄。鳞中大,背、腹部鳞较体侧鳞为小。侧线约位于体侧中央,前部略呈弧形,后部平直,伸达尾鳍基。背鳍位于腹鳍后上方,外缘上角尖形,第三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刺尖长,其长大于头长。背鳍起点至吻端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至尾鳍基的距离。臀鳍外缘凹入,起点与背鳍基末端约相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小于臀鳍基部长。胸鳍尖形,后伸到达或不达腹鳍起点,也有超过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其长短于胸鳍,末端不达臀鳍起点。尾鳍深叉,下叶略长于上叶,末端尖形。 鳃耙短,排列较稀。下咽骨宽短,呈“弓”状,前、后臂约等长,有前、后角突;主行咽齿侧扁,末端尖而弯,最后一枚齿呈圆锥形。鳔3室,中室最大,后室小而末端尖形。肠长,盘曲多次,其长为体长的2.5倍左右。腹膜银灰色。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鱼类。 分布于中国海南岛(万宁、琼海、海口);广东肇庆;广西(崇左、龙州、百色、桂平)。长江中下游、黄河、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以及兴凯湖、镜泊湖等水域。
经济价值:三角鲂肉细嫩味鲜美,富含脂肪,是一种较贵重的经济鱼类。 三角鲂生长速度快,体形大,在水库等不投饵的自然水域中当年可长到80~150g,二龄鱼可长到300~600g,平均400g,三龄鱼可长到800g,最大可达5kg左右。在水库等大水面中增养殖,具有自行繁育、形成种群生产力和较易捕捞等优点,是中国重点提倡大水面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
中文名 | 拉丁文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三角鲂指名亚种 | Megalobramaterminalisterminalis | Richardson, 1846 |
三角鲂厚颌亚种 | Megalobramaterminalispellegrini | Richardson,1846 |
CITES公约级别:未定
IUCN红色名录等级:未予评估(NE)
红皮书等级:未定
亲鱼来源
三角鲂
亲鱼为二龄鱼。每年1月过后放养亲鱼,放养前池水经消毒培育水质,鱼种用20mg/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分钟;投喂自制饲料,日投3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10%;池水深1.2m,每5~7天注水1次,保持水质清新。在水泥池养殖3个月,因冬季水温低,此阶段生长较慢,三角鲂全长长至6~10cm,成活率97%。4月份捕起放到面积为5亩的池塘培育,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75~150kg/亩消毒池塘,然后亩施粪肥100kg,2~3天后注水培育水质。投喂适口的罗非鱼配合饲料为主,日投饵2次,日投饵量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鱼生长状况确定,为鱼体重的3%~5%。
产前培育
3月,三角鲂已近二龄,鱼体重0.5kg以上,普遍达到性成熟,水质保持一定的肥度,4月份每周冲水1次,临产前10天每天冲水1次,刺激亲鱼性成熟;投喂优质罗非鱼颗粒饲料,蛋白质要求28%~32%,日投2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保证足量投喂,2~3天投喂1次麦芽,促进亲鱼性成熟。
亲鱼选择
经过1个月左右的产前培育,亲鱼成熟。捕起亲鱼(三角鲂极易受伤脱鳞,操作要十分小心谨慎),选择生长快、健壮、背高肉厚、无畸形、无伤残、成熟度好、体重0.5kg以上的个体。性成熟亲鱼外观的主要区分特征是雄鱼头部有“珠星”,手摸有粗糙感,腹部扁平,轻压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鱼头部无“珠星”,手摸光滑,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泄殖孔微红。雌雄比例为1∶1。选好亲鱼后用30mg/升聚维酮磺溶液(1%有效碘)浸浴5分钟。
催情产卵
自然产卵:每年4月中旬,催产30组,水温26~28℃,注射激素的时间选择在17∶00~19∶00时,效应时间为6~8小时。注射后将亲鱼放入水泥池,池水用清瘦的池塘水,水深40~60cm,用小型水泵冲水,形成微流水,水中设置鱼巢,用浸泡消毒过的水浮莲根或网片,鱼巢区设置遮阳设施。翌日清晨,三角鲂自行产卵于鱼巢上。经催产有25条雌鱼顺产,催产率达到83.33%。
人工催产:选用的激素要符合NY5071无公害食品和渔用药物使用准则。选用的激素和剂量为:雌鱼LRH-A15~20ug+DOM15~20ug/kg,雄鱼的剂量减半,采用1针注射。若水温较低或亲鱼成熟差,可采用2针注射,第1针,雌鱼注射全量的1/4~1/3,隔8~10小时注射第2针,雄鱼在雌鱼注射第2针时注射全量。
人工授精:亲鱼在22∶00~23∶00注射激素,翌日6∶00检查雌鱼,若轻压腹部卵子能流出,则要立即进行人工授精。采用干法授精,一人抓牢雄鱼,另一人用干毛巾擦去鱼体表水滴,然后将2条雌鱼的卵挤入擦干的脸盆中,用同样的方法立即向脸盆内挤入2条雄鱼的精液,用羽毛轻轻搅拌1~2分钟,使精卵充分混合,然后缓缓加入10%~15%浓度的滑石粉悬浮液,一边倒一边搅拌,倒出上层清液,再重复操作2~3次,即达到脱粘,然后可移入家鱼孵化环道孵化。此法能大规模孵化鱼苗,提高孵化率。
孵化鱼苗
孵化用水要求清新偏瘦,pH值7.0~7.5,溶氧不低于4.5mg/升,经80目网袋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亲鱼在水泥池自然产卵后捕出,让粘于鱼巢上的受精卵自然孵化。用小型水泵提水增氧并形成微流水,若卵数量多、密度大,则要在水体中设置气石增氧。此法单位面积可孵化鱼卵2万~3万粒/m2,水温26~28℃,30~36小时鱼苗出膜。
养殖前景
许多大中型水库都具备移植增殖三角鲂的条件。三角鲂的移植不但不会造成水质的污染,而且由于它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还可作为一种水质监测鱼类。大中型水库移植增殖三角鲂具有投入小而收益大的特点,由于它可以在库区形成自然种群,能够做到一次投资长年受益。三角鲂也是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的优良品种。
苗种培育
孵化出膜的仔鱼必须经过3~5天的胚后发育才能下塘培育(最好用蛋黄投喂),下塘前,要对池塘消毒、培育水质。用三角鲂“鱼花”试水,观察塘水毒力消失后,再投放鱼苗。水质要求清爽,透明度在40cm以上,以“偏瘦”水为宜。“鱼花”放养密度为10万尾/亩左右,切记鱼苗下塘时,不宜过于密集,应大量带水操作。下塘后,每天投喂2~3次浸泡的花生麸等精饵料1.5kg/亩,以后随鱼体长大逐步增加,同时适量泼洒经沤制的有机肥,培养天然饵料。
三角鲂
池塘养殖
池塘条件:池塘积淤不超过20cm,水源充足,排注方便。池塘水深1.5m以上,面积2亩以上。
放养密度:三角鲂可单养也可混养,单养最好分三级轮养,第一级(5~12cm)密度为每亩1~2万尾,第二级(12cm~0.5kg)密度为每亩2000~3000尾,第三级(0.5~1.25kg以上)密度为每亩800~1000尾。单养鲂鱼每亩适当配搭鳙鱼30尾、鲢鱼60尾;混养三角鲂,每亩投放鲂鱼种苗50~100尾。
饲料投饲:投喂人工颗粒料,每日投饲量为鱼重量的2%~3%,也可投喂花生麸、麦皮及青饲料。
水质调节:三角鲂喜欢清爽的水质,透明度30cm左右。方法:(1)每周注入新水一次;(2)每个月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用法、用量同家鱼。
防病:三角鲂适应性强、疾病少。经几年的实践,三角鲂在一般条件下不易发病,在种苗运输过程中操作要小心,一般的防病方法与家鱼相同。
网箱养殖
水域选择:选择靠近村庄、房屋的深水库湾设置渔排。这样一可方便管理,二可避免枯水期网箱搭底。应选择向阳背风、库底原为农田或平坦开阔山地的水域。这样的水域水质肥、天然饵料相对丰富。上游及周边有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等污染源的水域不宜选择。
网箱制作:网箱材料采用聚乙烯结网。其规格为带箱盖的六面体封闭式网箱。箱长4m,宽3m,深3m,网目3cm。由泡沫大浮球和松木板构建成桥筏式渔排,一般一个渔排安装20个~50个网箱。
网箱安装:将网箱上纲4个角绳结扎于松木板框架的4个内角上,另用聚乙烯线将网箱上纲周边绕扎固定于框架边上,在网箱4个底角上吊挂2kg~3kg重的鹅卵石或沙袋,使网箱在水中充分展开成形。网箱应于鱼种入箱前7天安装下水,使网片附生藻类后变得光滑,避免鱼种表皮、鳞片擦伤,同时用40目筛绢制成2m×2m、高0.2m的方形饲料台,吊挂于网箱内一角。
鱼种放养:整个养殖过程全部选用专用颗粒料。颗粒料以鱼粉、菜饼、麸皮等为主要原料,经小型硬颗粒饲料机制成不同粒径的小鱼料(粒径1mm~1.5mm)和成鱼料(粒径2.5mm~3.5mm)。颗粒料中的动物蛋白含量达26%左右即可。养殖初期投喂小鱼料,日投料量为鱼体重的5%~7%;养殖中、后期投喂成鱼料,日投料量为鱼体重的3%~5%,每天喂3次。在操作中,应根据天气、水温、摄食状况调整,以2小时左右吃完为宜。
日常管理:一般每隔7天~10天洗刷网箱1次,防止网目堵塞,影响网箱内外水体的流通交换。每天早上都要检查、清洗饲料台,以防残渣剩料腐烂败坏水质。同时根据前1天剩料情况决定当天的投料量。此外,每天都要检查网箱有否破损、滑节,随时修补,防止逃鱼。
鱼病防治:三角鲂网箱养殖密度大,应加强鱼病防治。网箱四周每隔半月用25×10~6~30×10~6生石灰或1×10~6二氧化氯兑水泼洒,每天1次,连续泼洒2天~3天。此外,用小编织袋,每袋装100g~150g的漂白粉或硫酸铜(交替使用),悬挂于饲料台上方,每箱挂1袋,药溶完后再添加,防治鱼病。如发生赤皮病,每个发病网箱可用二氧化氯4g~5g兑水泼洒,每天一次,连续3天,并在每kg饲料中添加环丙沙星1g~1.5g,连续投喂3天。如发生水霉病,病鱼可用0.4‰的小苏打和食盐溶液浸泡20分钟~30分钟。如发生烂鳃病,每个发病网箱可用生石灰800g~1000g兑水泼洒,每天一次,连续3天,并在每kg饲料中添加“法拉乃司”5g,连续投喂3天。对于水生敌害如水蜈蚣、泥蛇,可根据物种而定。水蜈蚣可用六六六粉2mg/kg加柴油或煤油0.3mg/kg与适量细砂搅拌均匀后全池泼洒。泥蛇可用B型鱼用灭虫灵0.7mg/kg兑水全池泼洒,使用该药须在鱼苗规格达2cm以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