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鱼骨 编辑
花鱼骨是鲤科、鱼骨属动物。
别名:麻叉鱼、大眼鼓、吉勾鱼、季骨郎
中文学名:花鱼骨
拉丁学名: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纲:硬骨鱼
目:鲤形
科:鲤科
亚科:鱼句亚科
属:鱼骨属
分布区域:长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水库中
体长,较高,背部自头后至背鳍前方显著隆起,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腹部圆。头中等大,头长小于体高。吻稍突,前端略平扁,其长小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口略小,下位,稍近半圆形。唇薄,下尾侧叶极狭窄,中叶为一宽三角形明显突起。唇后沟中断,间距较唇明为宽。眼较大,侧上位。眼间宽广,稍隆起。前眶骨、下眶骨及前鳃盖骨边缘具1排粘液腔。体鳞较小。侧线不全, 略平直。背鳍长,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长且粗壮,其长几与头长相等,起点距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小。胸鳍后端略钝,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短小,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末端后伸远不及肛门及臀鳍起点。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臀鳍较短,起点距尾鳍基较至腹鳍起点为近,其末端本达尾鳍基。尾鳍分叉,上F叶等长,末端钝圆。下咽骨较粗壮,主行下咽齿顶端钩曲,外侧2行甚纤细。鳃耙发达,粗长,为长锥状。肠管短.等于或略长于体长,为体长的1-1.1倍。鳔大,2室,前室卵圆形,后室末端尖细,呈长锥形,后室长为前室的1.8-2.4倍。腹膜银灰色。体背及体侧上部青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多数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沿体侧中轴侧线的稍上方处有7-11个黑色大斑点。背鳍和尾鳍具多数小黑点,其他各鳍灰白。
苗种培育
1.1 培育池
培育花鱼骨 鱼种的鱼池为统一规格的正方形水泥砖墙池,面积210平方米,水深1.2-1.5 m;砂砾底质,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出水口装有牢固的防逃栅。鱼苗人池前用生石灰进行严格消毒,2-3 d后注水50-70㎝,灌水时用尼龙纱网过滤,防止野杂鱼和敌害生物随水人池。
1.2 培育适口饵料
每口鱼池施有机肥50㎏、碳酸氢铵5 ㎏、过磷酸钙 10㎏。施肥2d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质呈淡绿色,水体中藻类和轮虫等小型适口饵料较多,此时鱼苗人池成活率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意了以下2点。一是适口饵料生物出现的高峰期和鱼苗下塘时间要吻合,就是在藻类和轮虫大量繁殖时鱼苗下塘,保证有充足的饵料。施肥的时间必须根据水温和鱼苗人池的期限而定,水温 20-22℃时,鱼苗人池前70-80 h施肥;22-24℃时,人池前50-70 h施肥,24℃以上时人池前2d施肥。二是施肥不能过多,特别是有机肥施用量不能过多,以防水体有机物过多耗氧和降低pH值,对鱼苗产生有害影响,最好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既能保证浮游生物繁殖所需的养分,又能减少耗氧,保持良好水质。
1.3 适时入池精心喂养
花鱼骨人池的时间以混合营养期为好,此时卵黄尚未完全消失,既可吸收卵黄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还可摄食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等生物饵料;经过2-3d的环境适应和生长,鱼苗体长一般超过10 mm, 能摄食较大的浮游生物和人工投喂的饲料,因而成活率高。从试验的情况来看,鱼苗的适宜放养密度为400- 450尾/平方米。密度超过525尾/平方米,会因饵料不足、水质恶化影响鱼苗生长,造成规格不匀,降低成活率;密度低于250尾/平方米,虽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略高于400-450尾/平方米,但水体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低。
为了保证有充足的饵料,鱼苗刚下塘时,每天泼洒2次豆浆,5 d后水质开始变肥,及时加注新水10-15㎝。以后每隔2-5 d加水1次。饲养15 d时在池边定点投喂适量豆饼糊,并在豆饼糊中搭配少量甲鱼饲料,以保障鱼苗生长的营养需要。
1.4 鱼种培育
经过20-25 d的饲养,体重增加200余倍,进入夏花鱼种阶段,应及时分池养殖,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花鱼骨 夏花比较娇嫩,抵御不良环境能力差,因此,培育过程中应为其提供良好的水质条件和充足而营养丰富的食料。鱼池注水1.5-1.8 m,施足基肥,培育枝角类、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施肥量视水质而定,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3000- 4500 kg、尿素230 kg、磷肥450-600 kg;土质肥沃的老鱼池,施肥量减少30%- 50%。
鱼种放养时用3%的盐水浸泡3-5 min,杀灭病原体,防止鱼种在拉网、运输过程中受伤后染病。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培育技术、出塘规格综合考虑。当年养成商品鱼的,以稀养为好,每公顷放养量18万- 23万尾,不应超过23万尾,经过4-5周的强化培育,即可转人成鱼养殖;如养成冬片鱼种,放养密度可高一些,每公顷放养 45万- 60万尾,饲养一段时间后再分池。鱼种放养后,应加强喂养。一要视水质情况及时施肥,保持水体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施肥应少量多次,每2d 1次,每次施有机肥700-1000 kg,无机肥以0.3g/立方米氮、0.1 g/立方米有效磷计算施肥量,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 40 cm。二要投喂足量的优质饲料,保障幼鱼快速生长所需营养。放养初期配合饲料的比例为:鱼粉15 %、豆饼40%、莱饼30 %、小麦粉15 %和适量的无机盐、维生素;6-8周后饲料配比可改为:鱼粉5%、豆饼粉50%、莱饼25%、小麦粉20 %和适量的无机盐、维生素。投喂时将饲料加水拌和后堆放在饲料台中。每日投喂以1.0-1.5 h吃完为限。三要加强水质管理,为鱼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经常加注新水和下生石灰调节水质,保持水质的适宜酸碱度和充足的溶氧。
成鱼养殖
花鱼骨 是杂食性鱼,对水质条件要求较高,成鱼养殖主养为好。
2.1 养殖条件
主养花鱼骨 的池塘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成正相关。试验表明:养殖面积小于0.3 公顷,成鱼产量4500- 4800 kg/公顷;0.3- 0.7 公顷,成鱼产量5100-5400 kg/公顷 0.7-1 公顷,产量4500-5700 kg/公顷;1-1.3 公顷,产量5700-6300 kg/公顷;1.3-1.7 公顷,产量6700 kg/公顷左右;1.7-2 公顷,产量6400 kg/公顷;面积超过2 公顷,养殖单产则进一步下降。从以上鱼池面积与单产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养殖面积在1-1.7 公顷时,养殖单产最高,低于或高于这一范围养殖单产下降,这是因为面积小,水体的负荷缓冲能力差,养殖单产不高;面积过大,管理困难,也不利于提高单产。以选择1.3 公顷左右的池塘为好。水深也是决定养殖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水深以 3.0-3.5 m最佳,即使不安装增氧机也可获得高产;水深 2.5-3.0 m时,每0.1 公顷水面配0.15 kw增氧机,仍可高产;水深2.0-2.5m时,则需配0.22 kw增氧机,但产量不及前者;当水深低于2.0 m时,即使再增大增氧功率,养殖产量也难提高。因此,主养花鱼骨 的鱼池,水深不应低于2 m。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也是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
2.2 鱼种放养
在鱼种放养前,每公顷水面用3000-3800 kg生石灰带水清塘,3-4 d后再施有机肥5000-7500 kg,另加碳酸氢铵300 kg,过磷酸钙450kg,培育浮游动物。实践证明,采取稀养速成、适时捕捞、多级轮放的主养方式,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在鱼种放养上,应采取以下方式。早春季节每公顷放养1.8万- 2.3万尾花鱼骨 鱼种,搭配尾重50g的鳊1800尾、300g的鲢1500尾和少量肉食性鱼,切忌放养鲤、鲫、草鱼等争食能力强的鱼,以免对花鱼骨 构成危害。这批鱼种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5月中旬可达上市规格
一是在生长旺季,坚持每天巡池,观察水质和鱼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调节水体酸碱度,将pH值控制在7.2-7.8为好。pH值低于7.0时,抑制了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溶氧数量减少,同时降低了鱼对低溶氧的耐力,极易引起泛池死鱼。每公顷水面施生石灰 600 kg,每月2-3次。三是采取多种增氧措施,保持良好水质,防止泛池死鱼。经常加注新水,提高养殖水位,增加溶氧储量,减缓因密度过大引起溶氧不足的矛盾。抓好生物增氧,水体中溶氧80%来源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培养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是一种廉价、简便、高效的增氧方法,还可为鱼提供食料。经常施化肥,保持水体含氮量为1.5-2.0 g/立方米,有效磷0.3-0.5 g/立方米。另外还要合理使用增氧机,为鱼正常生长提供充足的溶氧。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