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尾斗鱼 编辑
圆尾斗鱼又名太平鱼、铺新鱼,是鲈形目斗鱼科斗鱼属的鱼类 。圆尾斗鱼体侧扁,口裂小,上、下颌具有细齿;全身披鳞,头部为圆鳞;背鳍基部后方和臀鳍基部有鳞鞘;背鳍和臀鳍均长大,形相似且对称,几乎无尾柄;腹鳍胸位;尾鳍圆形;体黑褐色,体侧有12条左右的深色横纹,鳃盖后缘有明显的蓝色斑点;奇鳍微红色。
圆尾斗鱼在中国分布于松花江中游地带的浅水泡沼沟岔 。在哈尔滨的江北和太平区的泡沼、五常县内的水田区中采集到大量的标本 。圆尾斗鱼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小型泡沼中。圆尾斗鱼主要以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等为食,特别喜食蚊虫的幼虫。产卵期为6月份,生殖时,雄鱼在平静的水面上吐泡沫作巢,雌鱼产卵于泡沫巢内,卵粒小,漂浮。雄鱼有护卵发育孵化的习性。
圆尾斗鱼为小型鱼,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一般个体为6~8厘米,无食用价值。可利用圆尾斗鱼来消灭孑孓,效果较好 。圆尾斗鱼能有效地控制蚊幼虫的孽生,起到了防治以蚊为传播媒介的疾病。
外文名:Roundtail Paradise Fish
别名:钱爿,斗鱼,黑老婆
中文学名:圆尾斗鱼
拉丁学名:Macropodus chinensis(Bloch,)
二名法:Macropodus ocellat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辐鳍鱼纲
目:鲈形目
亚目:攀鲈亚目
科:丝足鲈科
亚科:斗鱼亚科
属:斗鱼属
种:圆尾斗鱼
命名者及年代:Cantor, 1842
中国特有:是
圆尾斗鱼
体侧扁,呈长椭圆形,背腹凸出,略呈浅弧形。头侧扁。吻短突。眼大而圆,侧上位。眶前骨下缘前部游离,具弱锯齿,后部盖于皮下。眼间隔宽,微凸出。前鼻孔近上唇边缘,后鼻孔在眼近前缘。口小,上位,口裂斜,下颌略突出。上下颌牙细弱,犁骨与腭骨无牙,。前鳃盖骨和下鳃盖骨下缘具有弱锯齿。鳃孔重大。鳃上腔宽阔,内有迷路状鳃上器官,有辅助呼吸作用。噻耙退化,仅为短突起状。鳃盖膜左右相连,与峡部分离。具圆鳞,眼间、头顶及体侧皆被鳞,背鳍及臀鳍基部有鳞鞘,尾基部亦被鳞。侧线退化,不明显。背鳍一个,起于胸鳍基后上方,基底甚长,棘部与鳍条部连续,后部鳍条较延长。臀鳍与背鳍同形,略长于背鳍,起点在背鳍第三鳍棘之下。胸鳍圆形,较短小。腹鳍胸位,起点略前于胸鳍起点,外侧第一鳍条延长成丝状。尾鳍圆形。
体侧暗褐色,有的暗灰色,有不明显黑色横带数条。鳃盖骨后缘具一蓝色眼状斑块,小于眼径。在眼后下方与鳃盖间有二条暗色斜带。体侧各鳞片后部有黑色边缘。背鳍、臀鳍及腹鳍暗灰色,胸鳍浅灰色。雄鱼常比雌鱼体色鲜艳,背鳍和臀鳍后部鳍条更为延长。
圆尾斗鱼 | 中国斗鱼 | |
---|---|---|
特征 | 体侧扁,口裂小,上、下颌具有细齿;全身披鳞,头部为圆鳞;背鳍基部后方和臀鳍基部有鳞鞘;背鳍和臀鳍均长大,形相似且对称,几乎无尾柄;腹鳍胸位;尾鳍圆形;体黑褐色,体侧有12条左右的深色横纹,鳃盖后缘有明显的蓝色斑点;奇鳍微红色 | 尾柄极短,尾鳍长大且叉尾形。体灰绿色或褐色,体侧有10条等间距的蓝黑色的横带,鳃盖后缘有一深绿色带黄色边缘的色斑;眼框为金黄色,背鳍、臀鳍、尾鳍均显尖长;背鳍、臀鳍上有深色的斑点,并勾有蓝色的镶边;尾鳍呈紫红色 |
图片 |
|
|
东三省,北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四川,甘肃,宁夏,陕西,新疆,内蒙古。
在实验条件下,圆尾斗鱼优先摄食蚊幼虫和摇蚊幼虫,对食物的选择性明显。
光照条件
圆尾斗鱼喜欢幽暗的环境,可在缸内植入金鱼藻、黑藻,在缸底放入千层石、鹅卵石,有利于营造隐蔽的环境。圆尾斗鱼不属夜行性鱼类,夜间不活跃全部趴在水面或者寂静处休息,圆尾斗鱼夜晚视野不好尽量避免喂食或者惊扰,因此环境光线要暗些;如果长期在明亮的地方饲养不利于圆尾斗鱼的发色。
水质条件
饲养水质:圆尾斗鱼对温度的要求并不苛刻,一般6~30℃之间都能成活,水温处于24~27℃时最适宜其生长;水的酸碱度以中性水为宜,pH值为6.5~7.2;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mg/l。
除此以外,还应注意控制水质中的一些毒素的含量,以残留氯0mg/l、亚硝酸盐0mg/l、硝酸盐5mg/l、氨0mg/l、磷酸盐0mg/l为标准来检验您的饲养水质是否符合鱼只的需要,并做及时的调整,为斗鱼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
可在准备好的玻璃鱼缸内注入清洁河水、池水或放置一天以上的自来水,将圆尾斗鱼放入缸中即可;水的pH控制在6.5~7.2为宜,pH偏低可洒小苏打,偏高则加磷酸或放入半个烂苹果加以调节;另外,虽然圆尾斗鱼具有副呼吸器,但人工饲养的水体与自然水体不同,鱼体的代谢产物都淤积在水族箱中,消耗的溶解氧比较多,因此每7~10天要换1次水,换水量为原来的一半(生殖期间每4~5天换1次水,每次也是换去原有水量的一半,用虹吸管小心吸去缸底污物),保持鱼缸中的溶氧不低于5mg/L,否则易发生“浮头”现象。
繁殖方式
在适宜条件下,中国圆尾斗鱼的繁殖从4月开始,至10月份结束,每年可繁殖4~5次。雄鱼一般比同龄的雌鱼较早成熟。配对的雄鱼在产卵前数十天,体色逐渐变深,活动增强,不时浮到水面吞吸空气,然后在缸内水生植物附近选择 合适的位置,从口中吐出含巨大气泡的粘液性空泡,制作粘液性空泡状浮巢。与此同时,雌鱼的体色逐渐变成淡黄色,预示产卵不久将发生。圆尾斗鱼在19℃~32℃的水温中都能产卵,最适温度在26℃~30℃之间,产卵多在水温由低而高或天气闷热进行。一天中都可能产卵,以清晨和上午较为常见。每批卵,雌雄鱼要交配15~50次方能产出,每次交配持续10~15秒。产卵期要有安静的环境,人为的干扰,会延迟其排卵。另外,有研究发现如延长光照时间能缩短产卵间隔时间。
研究表明,1龄斗鱼的每批产卵量在400~1000粒左右。当水温21~23.5℃时,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需42.5小时;水温22~24.5℃时,刚出膜仔鱼到卵黄囊消失需4天,到油球消失约25天。出膜30天仔鱼的形态基本上与成体相似。小苗孵化出来是不会游泳的,因此雄鱼会观察溺水的小鱼,有沉水的鱼苗时公鱼会把小苗含在嘴里吐到泡泡巢上非常有爱!公鱼还会在鱼巢下面煽动鳍来给小苗增加氧气!小苗刚孵化出来是不能经常换水的因为小苗很脆弱,很容易死亡所以建议喂食的时候主意!让我们大家一块保护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吧!
细菌性烂鳃病
由柱状嗜纤维菌感染引起,可传染。症状:斗鱼染病后体色发黑,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圆形透明小窗,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有出血点。治疗方法:用浓度为15×10-6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20min;或用11.5%浓度的氯胺0.05g溶于10kg水中,浸泡鱼体15~20min。同时,用0.01g/kg的呋喃唑酮混入饲料中投喂。
白点病
主要由于小瓜虫侵入鱼体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发病鱼死亡率较高,四季都可发病,秋冬季最为严重。病症表现:鱼体表面和鱼鳍上形成多个白色小点,病鱼常在石块、缸底上摩擦,随病情的发展,白斑会布满全身,使鱼食欲减退,身体瘦弱。治疗方法:小瓜子虫怕高温,当水温达到28℃时,小瓜子虫便自动离开鱼体,逐渐趋于死亡。因此,可先将水温逐渐升高到28℃,然后加入1‰的食盐,一般三至四天可痊愈;或用0.5ppm的甲基蓝溶液浸洗鱼体,每天两次,每次30~60min,也可将病鱼治愈。
竖鳞病
圆尾斗鱼一般认为是由水型点状假单胞菌感染引起。基本症状: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竖起,鳞囊内积有含血渗出液,鱼鳍充血;有时伴有:腹部膨大,眼睛突出等现象。治疗措施:一般用5‰的食盐撒在鱼缸里,再用0.4ppm的四环素溶液浸洗病鱼,每日一次,每次30min。
水霉病
水霉病是由水霉和绵霉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通常体格强壮和体表无外伤的鱼是不会感染上这种疾病的。基本症状:开始染病时,无任何明显症状,当肉眼能看到鱼体长似灰白色棉毛状白毛时,菌丝已向外伸长成丛,向内已深入了肌肉和组织之间。病鱼因机体受刺激,焦躁不安,与其他固体发生摩擦,进而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病情较轻的可用300瓦的紫外灯,每天照射鱼缸20min,病情较重的则用食盐及小苏打合剂(1﹕1),使缸内水成8×10-6的浓度;另外,可内服少量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抗生素等),以防止细菌感染,疗效更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