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 编辑
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流传于山东省菏泽市与聊城市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华丽柔美、刚劲明亮的艺术特征。它按形式风格可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古典乐曲,俗称“大板筝曲”,采用“八板体”的曲式结构,音调典雅、结构严谨、节奏鲜明,大都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二是小板筝曲,系近代根据地方说唱和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结构精练简洁,节奏富于变化,旋律优美柔和,主要流行于菏泽地区。
2008年6月7日,山东省菏泽市申报的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编号Ⅱ-120。
中文名: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Ⅱ-120
申报地区:山东省菏泽市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山东古筝乐演奏
演奏题材
山东古筝乐在内容上可分为写情、写景两大类。写情的乐曲,多取材于人民大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情绪悲愤、哀怨、伤感,速度缓慢;写景的乐曲,多描写祖国山河壮丽及大自然的多彩多姿,曲调明朗,悦耳动听。
表演形式
山东古筝乐演奏
艺术特色
山东古筝乐演奏
2、山东古筝乐受到当地语言、民间音乐及人们性格的影响具有高亢豪放的阳刚之气,并兼有含蓄细腻的韵味。
3、山东古筝乐具有一大批群众喜爱的曲目,而且有从民歌小调移植来的表现普通阶层人的新曲。悲愤哀怨,曲调深沉激昂,极善于表现人物的忧伤之情。
山东古筝乐演奏
5、山东古筝乐多短小精悍之作,弹奏起来一气呵成,注重气的贯穿,音断气连,富有生机与活力,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
6、山东古筝乐常用游吟和慢滑、急颤相结合,奏出悠长连绵的拖腔乐句。这种长句在一首乐曲中还往往以移位、问答等形式反复出现,激昂处如引吭长啸,声振林木,悲切处似呜咽微吟,哀转不绝,为山东筝派的一大特色。
山东古筝乐与菏泽等地的发展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鲁西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传统文化的失落和变异,古筝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加之一些古筝演奏家相继谢世,许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和演奏技艺未能及时得到传承,导致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濒于衰亡境地,急需抢救。
传承人物
赵登山,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古筝艺术(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序号:03-0879,申报地区:山东省菏泽市。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菏泽市文化馆获得“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项目保护单位菏泽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山东古筝乐演奏
2015年7月1日,菏泽市首届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暨山东筝乐优秀作品研讨会在市图书馆召开。
2019年9月22日,菏泽市牡丹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千人古筝合奏活动。该活动召集了菏泽市众多古筝艺术专业教师和青少年学生,参与人数达1100多人,是菏泽市古筝表演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场音乐演奏。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