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陵冢 编辑
思陵冢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是三国时魏封陈王——曹植的墓居。其历史记载见“曹植墓在陈州南三里,魏封陈思王(《河南通志》)。”和“三国魏曹植墓,在淮宁县南三里(《大清一统志》)。”该地由北往南一连四个冢,高度依次为12米、4米、7米、15米,封土面积依次为1656平方米、400平方米、900平方米、3000平方米。思陵冢是最南端的高冢。
中文名:思陵冢
所在地:河南周口市淮阳区
所属国家:中国
墓主人:曹植
建造时代:公元233年
曹操死后,其兄曹丕和其侄曹睿对他忌恨非常,百般迫害。曹丕为了加害曹植,苦苦找不到罪证。一天召曹植上朝,限走七步成诗一首,否则即处以极刑。曹植不加假索,当即吟诗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泪流满面。虽未杀他,却将他封候封王,远离京都而疏之。他虽远离国都,曹丕仍怀疑他结党营私,对他频繁调动,十一年中调动三次,先后封他为雍丘王、东阿王、陈王。曹植多次上书,请求任用,终未如愿。他名为王候,实为囚犯,常常闷闷不乐,最后在陈郁郁而死,年仅41岁。曹植死后,四棺同出,怕的是曹丕对他的尸体不放过,故有四冢。曹植死后,谥号“思”,故后称“陈思王”,其墓称思陵冢。
淮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思陵冢指示牌
曹植一生留下许多清韵华章,现存诗约80首,较完整的词赋、散文约40余篇,原有集30卷,多已散佚,其名作《洛神赋》留传至今,久负盛名。他在陈期间,留下《伏羲赞》、《神农赞》两诗。《伏羲赞》曰:“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官名,法地象天。包厨祭祀,罟网渔畋,琴瑟以象,时神通玄。”《神农赞》曰:“少典之胤,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被后人传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