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丁腔 编辑
“丁丁腔”, 始称“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7世纪后半叶兴起于利国镇一带,后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广为流传。
中文名:丁丁腔
原名:太平歌
地区:徐州
分类:戏曲种类
丁丁腔
“丁丁腔”在交流演出过程中,受梆子、花鼓戏等剧种的影响,增加了唢呐、笙等民间乐器的伴奏,丰富了音乐内涵,并逐渐向戏剧发展。同时,脱离了以叙事为主体的曲艺特色,形成了唱腔优美的“丁丁腔”戏剧。
丁丁腔
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徐州师范学院艺术专科的师生们为了使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古老剧种不至失传,经过多次深入农村、走访艺人,记下了“丁丁腔”所有的曲调、弦牌子和曾经演唱的民间小调、传统剧目。在搜集整理中,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及文化馆、站同志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杨天印、孟绍祥、杨天云、丁子健、厉建海、杨德清几位“丁丁腔”老艺人大力协助,致使此项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一九六○年五月,用此剧种排练的现代小戏曲“花香万家”及其传统剧目“梁祝十八相送”,参加了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文艺 文公团汇演。之后在省音协礼堂进行展演,受到了省戏剧界、音乐界专家、学者及广大观众的一致赞扬。《文汇报》等报刊专门作了报道,省广播电台录了音,并作了专题播放,反响很大。
此后,该剧种在当地每到逢年过节尚有少数艺人相聚一起进行演唱,对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始终未能建立有效机制,形成规模,致使该剧种没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图为艺人杨德胜在微山湖渔船上演唱)。
丁丁腔
民国初年,杜子平在《春草茸茸》里有对丁丁腔的描写,同时,对其发祥地及形成的时间均作了记述。有诗为证:“悠扬婉转数丁丁,十八九腔七二哼,泊孕明清漕运日,彭城利国亮童声。”
《江苏戏剧志》中有关于丁丁腔的详细记载:明末清初地处大运河、微山湖一带的铜山利国、季堡、厉湾等经常停泊由南方往京城漕运粮食的船只,船上有很多会唱南方小调的人。
当地农民耳濡目染渐渐地学会哼唱,久而久之形成这一样式。为了吸引观众,艺人在演唱时手持系有铜铃的花伞,摇晃着发出“丁丁冬冬”的声响,于是人们管这种曲叫“丁丁腔”。
宋寿昌教授认为挖掘丁丁腔符合中央的“挖掘整理优秀剧目”的精神,他派人去利国考察。于是徐师院音乐系专修科学生戚忠曜与濮业真等来到利国,访问了文化站长请来的老艺人孙广珍,老艺人说,厉湾、季堡、庙庄、西里、饶山等均有丁丁腔班。不久以后,宋教授又亲自挂帅一行七人带上照相机、录音机去利国,请来老艺人厉仁允、杨德伦等把传统剧目《下山》《闹书馆》等曲目配乐演唱后录音。回学院后,根据录音,由濮业真一句一句地记谱、校对,最后定形。徐师院师生第三次去利国,按谱奏、唱给老艺人听,直至老艺人认可为止……
一时间,“丁丁腔”成了徐师院音乐专修科的重要课题。恰在此时,由徐师院于从文院长牵头,学院成立了文工团。后有徐师院音乐专修班学生郭建英、程维桂、单厚仙、程世秀等排了丁丁腔的传统剧目《下山》《送茶》等,又集体创作了丁丁腔剧目《花香万家》《七仙女下凡》,排练后在市内公开演出,又到驻徐部队慰问演出,受到地方人士及部队官兵的好评。
月琴
斗转星移,46个春秋过去了。本人虽已古稀,而发展“徐剧”的愿望尚未泯灭。清光绪年间丁丁腔的鼎盛时期,以后还会有吗?希望文化主管门部能拯救濒于灭绝的剧种,让丁丁腔再迎得第二个春天的到来。
丁丁腔
光绪年间为“丁丁腔”发展的鼎盛时期,较有名气的剧目有《降香》《送茶》《站花墙》《下山》《劝嫁》等。建国后,“丁丁腔”复苏,利国乡成立了业余丁丁腔剧团。当地艺人又编演了《土地还家》、《一家光荣送参军》、《新结婚》《挑福》等宣传土地改革、婚姻法和抗美援朝的新剧目。
1960年,徐州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师生深入利国、庙庄、厉湾、寄堡、饶山一带挖掘整理“丁丁腔”剧种,将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演变情况、流行区域、班社、艺人情况、音乐唱腔、演出脚本等整理成文字资料。重新排演了《下山》《送茶》《站花墙》等剧目,并在服装、布景道具、灯光效果方面进行了改进。
丁丁腔
丁丁腔
艺术的传承,主要取决于其在民间的普及程度。“丁丁腔”具有非常显著的特色,唱腔“绵软”、节奏较慢,对现在的年轻人不具吸引力,因此学唱的人越来越少。 “丁丁腔”至今仍以业余演出的形式活动,已濒临灭绝。逢年过节或乘凉晚会上,少数人会哼唱几句,但已无人能表演完整的“丁丁腔”剧目。在利国镇一带,只有厉湾、寄堡、庙庄3个地方的个别老年人还在传唱。这一古老的剧种正面临“失传”。
日前,“丁丁腔”已被列入全市重点保护的艺术资源。有关戏曲专家认为,,保护“丁丁腔”首先要从重新整理剧目着手,在原有剧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与时代相结合的新剧目。同时,组织当地群众传唱,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戏曲品牌,再现地方戏曲的辉煌!
丁丁腔
1960年4月底徐师院文艺会演代表队由副院长李聪、中文系马书记带队,赴宁参加江苏省首届大学生文艺会演。当我院代表队上场时,大幕徐徐拉开,随着“哐!”一声大锣的巨响,“丁丁腔”特有的开幕曲萦绕在南京大戏院,顿时吸引了所有观众。乐曲太美、太妙了!整个演出过程中欢笑声不断,鼓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最后徐师院以挖掘古老剧种、自编自演节目的绝对优势,夺得了冠军殊荣。省委书记陈光同志为我院代表队颁奖。我们擎着足有五米长并书有“江苏省首届大学生文艺会演第一名”字样的大红旗,欢呼雀跃。翌日,省音协将我代表队留在省会堂再次演出,省电台同期录音,第二天即向全省播放。不久中央电台又向全国转播了《花香万家》的实况录音,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应。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