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记 编辑
方志早期编纂形式
地记dì jì,专门记载地方的山川风土、物产、人物等情况的著作,又称“记”、“传”、“谱”等。
它是中国方志早期的主要编纂形式,内容单一,文字简略,也无一定体例,一般不附图。它与地图合为一体,形成图经。图经逐渐取代地记,到隋、唐时期成为志书的主要形式。
宋·曾巩《南轩记》:“下至兵权历法,星官药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於此。”据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药”应为“乐”。
地记在中国主要流行于公元1~6世纪的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隋、 唐、 宋时期时有出现,但已不是志书的主要形式。现知最早的地记是东汉初的《南阳风俗传》,现存最早以“记”命名的是三国时期谯周的《三巴记》。至今有书目可查或有辑本的地记为:晋《吴郡记》、《珠崖传》、《邺中记》(2卷),刘宋《吴兴记》(3卷)、《荆州记》(3卷),以及《雍州记》(6卷)等。专记风俗、人物、职官、氏族、艺文、水道和物产等某一项的地记,有《陈留风俗传》(3卷)、《益都耆旧传》(14卷)、 《汉水记》(5卷)和《交州异物志》等。其辑本多见于清代《汉唐地理书钞》、《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和《麓山精舍丛书》中。《隋书·经籍志》载“地记二百五十二卷”。(朱士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