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绥 编辑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

张福绥张福绥

张福绥(1927年12月27日—2016年2月9日),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海洋生物学家、水产养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张福绥于1953年从国立山东大学水产系毕业,分配至广东省水产学校工作;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1962年毕业并获得副博士学位,之后留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2月9日在青岛逝世,享年89岁 。

张福绥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海洋贝类实验生态学、贝类养殖生物学和贝类人工繁殖学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张福绥

别名:扇贝之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昌邑

出生日期:1927年12月27日

逝世日期:2016年2月9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编辑

张福绥

1927年12月27日,张福绥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大陈家庄村。

1949年9月—1953年8月,就读于国立山东大学水产系(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3年8月—1956年9月,分配至广东省水产学校工作,担任养殖科教员,教授浮游生物及贝类养殖等课程,在此期间学校派送他先后去山东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进修。

1956年9月—1962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师从张玺先生研习贝类分类学,毕业并获得副博士学位。

196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 。

1982年,首次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16年2月9日17时35分,在青岛逝世,享年89岁,遗体告别仪式已于2月13日上午9:00在青岛市殡仪馆举行。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福绥早年系统研究了中国海浮游软体动物的分类区系,而后转入生态学及动物地理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致力于海洋贝类实验生态学和养殖学研究,系统研究了黄渤海贻贝的繁殖与生长规律,创建了贻贝人工育苗和自然采苗新工艺,有力地推动了贻贝养殖产业化。20世纪80年代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从而在产业化规模上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的关键技术,并致力于向社会推广,在中国北方海域形成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20世纪90年代又引进墨西哥湾扇贝的南北两个种群至南海与东海,相继形成产业。提出实施离岸养殖等措施 。

学术论著

张福绥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 。

科研成果奖励

张福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1项及省部级奖多项 。

获奖时间

奖励名称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

山东省科技大会奖

1989年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张福绥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始终坚持和倡导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并重。

指导学生

张福绥先后为国家培养了硕士9名,博士6名,博士后3名,他对学生提交的报告和论文,总是逐字逐句地斟酌,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仔细改过。他的学生现大多已经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2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5年

陈嘉庚科学奖(农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1999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0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科学奖

第三世界科学院

2002年10月

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TWNSO(农业)奖

2003年6月

山东省青岛市科学技术功勋奖

2005年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

2007年3月

贝类养殖杰出贡献奖

美国贝类学会

2009年1月

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社会任职

编辑
张福绥担任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科技兴海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

个人生活

编辑

家世背景

张福绥家中有兄妹五人,张福绥排行第五。父母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全家生活十分清苦。

人物评价

编辑
张福绥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奠基性和原创性成果,为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特别是贝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尊称为“扇贝之父” 。(新华网评)

张福绥是中国海洋贝类增养殖生物学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 。(中国工程院评)

张福绥是中国著名的贝类学家,为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评)

下一篇 齐乃贵

上一篇 齐安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