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魏许都故城 编辑
汉魏许都故城,俗称张潘古城,是东汉建安元年(196年)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汉魏皇城所在地,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张潘镇古城村、盆李村、门道张村一带,原系西周时许国都城。
汉魏许都故城分为内外两城,文化层堆积层厚约6米,上层为汉魏文化层,中层为西周和战国时期文化层,下层为二里岗文化层,内涵丰富。其出土文物有汉朝铜鼎、铜矛等,以及曹魏时期大型行军造饭锅等建筑物件。尤其是战国玉璧、汉魏时期建筑物件四神柱础,均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汉魏许都故城为研究三国文化提供了史料佐证,也为文物研究展示了大量素材,具有较高文物价值。作为中国古代早期都城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建筑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3月5日,汉魏许都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汉魏许都故城
地理位置: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张潘镇古城村、盆李村、门道张村一带
所处时代:汉、魏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328-1-328
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北周大将周几焚毁许昌城,一代帝都化为废墟。
1993年以来,许昌市先后三次组织对汉魏许都故城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汉魏许都故城
专家取土样
汉魏许都故城
汉魏许都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基本为方形,东西长约1220米,南北宽约1180米,面积约144平方千米。每边各有一座城门,宽约6米,城外有护城河,宽约8米。外城遗址依稀可见,内城轮廓较为分明,高出地面约3米。内城还发现纵横的大道路土。
文化层堆积
汉魏许都故城文化层堆积厚约6米左右,内涵丰富,可分三层:上层为汉代文化层,出土有大量汉代陶器、铜器和少量石雕器物;中间为西周和战国文化层,发现有这一时期的灰陶、灰坑、灶壁等;下层为二里头文化层。
毓秀台
汉魏许都故城西南隅有毓秀台,是汉魏许都故城遗址上的唯一遗存,高约15米、宽约200米,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是汉献帝祭天地之坛,又是军事防御之烽火台。
20世纪80年代开始,汉魏许都故城遗址相继出土四神柱础、铜司马将印、战国玉璧、汉砖、瓦当等文物,共计百余种上千件。
四神柱础
四神柱础
万岁砖
万岁砖
“千秋万世”瓦当
“千秋万世”瓦当
三国曹魏青瓷四系凤耳罐
三国曹魏青瓷四系凤耳罐子母口、斜肩、鼓腹、内凹小平底。斜肩之上饰有以浮雕工艺制作的四只铺首衔环,两对儿长尾、高冠、引颈、瞠目的凤鸟形穿孔式系耳,同铺首均等相错间隔,即两凤鸟之间加一铺首,两铺首之间加一凤鸟。该罐高11厘米,内口直径6.5厘米,外口直径10厘米,最大腹部直径16.5厘米,底部直径7厘米。此器除器底凹处和露胎处泡红外,其余均呈青色,釉色凝重,厚薄一致。瓷罐的釉色和装饰图案,仍有商周时的某些特征,但和原始青瓷相比颜色较重且泛灰色,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强,胎质组织坚细,火候较高。罐胎釉结合紧密,吸水性差,敲击可发出近似金属之声。在凤头和凤颈之下留一透孔,以作系绳之用。其铺首衔环粗糙,细部刻画模糊,耳、鼻、目等均无棱角呈低平状贴于肩部。
地理位置
汉魏许都故城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张潘镇古城村、盆李村、门道张村一带。
汉魏许都故城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汉魏许都故城遗址,路程约30千米,用时约4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