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烈 编辑
王烈(141-218),字彦方,太原人。东汉末年名士。当时他的名声还在邴原、管宁之上。
董卓作乱时避乱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兄弟之礼接待,想任用他为长史,王烈于是经商来自贱,表示无意为官。曹操征召他为丞相掾属,还为至,王烈已在辽东病死,享年七十八岁。
全名:王烈
字:彦方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日期:141年
逝世日期:218年
完成了学业和道德修养后,王烈回到家乡平原,却得知父亲去世,他为此哭了三年。遭遇饥馑之年,路上常有人饿死。王烈就分出自己的粮食储备,用来救济乡亲,于是“宗族称孝,乡党归仁”。
王烈以典籍娱乐心灵,以教育为己任,因此开始兴办学校,教育民众。他的教导都不违背人的本性,而是用道义来引导,使人们从善远恶。于是王烈的学生举止都很有礼貌,即使在市井中行走,人们也都能一下子认出他们。整个州郡也形成了良好的风气,人们都竞相做起了好事。
当时平原国中有人偷牛,被牛主人抓获。小偷请罪道:“我偶然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将改过自新。您既然已经宽恕了我,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便使人送给他一匹布。有人询问他这是什么原因,王烈说:“从前秦穆公,有人偷了他的骏马并吃掉了,他却赐给那个人酒喝。那个小偷为了报答秦穆公的恩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秦穆公的难。小偷能够悔过自新,害怕我知道,这说明他知道羞耻和邪恶。知道羞耻和邪恶,就会生出善良之心,所以我送给他布,鼓励他做好事。”
过了几年,有一个在路上行走的老人担着重担,有人代他担着走了几十里路,送到老人家里,放下担子就走了,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说。不久,老人又出行,在路上丢失了剑。有人走过时看到了剑,想放下剑离开,但担心后面来的人得到剑,剑的主人就永远失去了它,想拿走剑并悬赏寻找失主,又担心弄错,于是等在原地守剑。到了晚上,老人回来寻剑,发现守剑之人就是那个代他担担子的人。老人拉着他的衣袖,问道:“你前面代我担担子,没有告诉我姓名,现在你又在路上守着我的剑,没有比你更仁慈的人了,请告诉我你的姓名,我将把这件事告诉王烈。”于是那个人告诉了他姓名后就离开了。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有如此仁人,我却还没有见过。”于是派人去寻访他,发现原来就是那个以前偷牛的人。王烈感叹说:“韶乐九成,虞宾以和:人能有感,乃至于斯也!”于是让国人表彰他的品行。
那时乡里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都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响,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回来的,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回来的,不敢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这些争端。就连当时的平原国国君亦到王烈那里筹划和咨询政令。
于是王烈被举为孝廉,三府同时征召他,但他都没有就职。恰逢董卓作乱,王烈于是到辽东避难,在那里亲自耕种和钻研典籍,穿着布衣,吃着蔬菜,不改其乐,当地的人都十分尊敬他。当时社会衰微,世道混乱,能识别真才实学的人很少,一些人结成朋党,互相谗言诽谤,当时到辽东避乱的人,很多都被这些人出言诬害,但王烈在那里居住多年却没有问题。他使辽东的强者不欺凌弱者,人多不欺压势单力薄的人,商人亦没有抬高价格牟取暴利。后来曹操曾派人多次征召王烈,辽东太守都没有遣送他上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王烈于七十八岁时病死。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