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虎幡 编辑
汉语词语
白虎幡,汉语词语,读音是bái hǔ fān,指有白虎图像的旗,古代用作传布朝廷政令或军令的符信。
中文名:白虎幡
释义:有白虎图像的旗
出处:《古今注·舆服》
类型:汉语词语
拼音:bái hǔ fān
有白虎图像的旗。古代用作传布朝廷政令或军令的符信。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魏 朝有青龙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黄龙幡五,而以招四方……今 晋 朝唯用白虎幡。”
《宋书·百官志》:“殿中将军……朝会宴飨,则将军戎服,直侍左右,夜开城诸门则执白虎幡监之。”
《南史·萧颖胄传》:“初, 山阳 出 南州 ,谓人曰:‘朝廷以白虎幡追我,亦不复还矣。’” 唐 避 太祖 李虎 讳,改为“白武幡”或“白兽幡”。
《晋书·职官志》:“久之, 武帝 每出入, 勰 持白兽幡在乘舆左右,卤簿陈列齐肃。”
《北史·封敕文传》:“ 敕文 谋於众曰:‘困兽犹鬭,而况於人。’乃以白武幡宣告贼众,若能归降,原其生命。应时降者六百馀人。”
《隋书·礼仪志三》:“受降使者一人,给二马轺车一乘,白兽幡及节各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